媒体与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

你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为网络舆情的传播源,在推进网络舆情的衍变中各自起的作用是什么?,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媒体与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媒体与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

媒体与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

你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为网络舆情的传播源,在推进网络舆情的衍变中各自起的作用是什么?

一、新媒体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1、提供表达意见的平台。

作为一种交互性的“全媒体”和“超媒体” ,互联网已经成为个人表达观点、意见、主张、建议以及情感等最重要平台之一,微博、微信因为适应网络受众的新需求而获得快速发展。

微博的迅猛发展使发微博来表达个性化观点的用户激增,迅速成为个人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还是关注社会舆论的交互性平台,微博的“自媒体”属性愈发明显。

2、增强了舆论的互动性。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具有鲜明的非线性特征,因此,信息的发布和传送既可以异步实现,也可以同步实现,这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递的互动性。所有民众又可以运用新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或与信息发布者讨论、探究。可见,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形成社会舆论,对相关人物或事件形成压力,进而达到监督目的。

(二)消极作用

1、导致舆论的不稳定性。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极大地弱化了其把关功能,致使新媒体在社会舆论监督方面呈现出不稳定性。网民常常通过新媒体发布一些带有强烈主观情绪的偏激言论。同时,新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缺乏严格有效控制,致使民众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肆意发布和传播一些不实消息,造成网络舆论的不规范性,因此,目前新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效果仍不明显。

2、为舆情发酵提供“温床”:催化虚假信息的传播。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媒介系统的一个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舆论赖以产生的新工具。许多社会舆论的产生和演变都离不开互联网。随着网民上网时间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社会舆论通过互联网产生和传递。互联网还是网民交换意见不可缺少的场所。由于互联网的传播特性, 网民通过网络的交流加速了舆论的形成和扩散。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匿名性削弱了新闻发布者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冲击。所谓的匿名性就是指信息发布者的身份存在未知性,信息发布者通常不会公布自己的真实身份,进行匿名或假名发布。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发布者及时散播了抨击社会或不负责任的信息,也无需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可见,新媒体环境下的匿名性严重削弱了网络监督的公信力,催化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二、传统媒体的作用

1、依托其权威性:及时报道满足公众心理需求。

尽管事件的报道速度和传播范围可能远不及网络,但是很多情况下,引发网络舆情的事件并不是由个别公众发送到网络,而是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才在网上引起讨论,而且传统媒体在网络中也开设了属于自己的专属网站,如央视网、新华网、人民网、中青在线等等,借助于这些平台,及时并且客观地报道事件,可以及时引导舆情,避免网络个别公众的错误言论误导“群体公众”。

2、利用专业技能:深入剖析和解读事件。

公众需要的是事件真相,而传统媒体具有这样的优势,可以借助自己的人力、物力和影响力深入调查了解事件真相,剖析事件背后隐藏的危机及理性的应对策略和态度,并及时在传统媒体上发布,以影响群体公众或“网络舆情领袖”的认知,将网络舆情引导走向正确的轨道。

3、正确引导舆论:避免干扰因素,为公众利益服务。

一直以来,传统媒介都被误认为是政府的传播工具。伴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加深、民主化进程加速、廉洁政府和阳光政府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媒体的自由度更大,更应该保持公正公平态度,为公众提供发言平台,为公众公平公正解决问题提供途径,为公众利益服务。而不是摒弃负面报道,偏向“权力”或“钱力”。这样,公众信任传统媒体,将会大大减少“偶发网络舆情”爆发的可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