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养正以明失其道(气以直养而无害)

“气以直养而无害,力以曲蓄而有余”,在太极拳界人尽皆知,可是真正能够理解的却并不多,比如很多人练太极拳讲究呼吸,这就是不懂“气以直养而无害”的道理。要理解这句话,不但需要太极拳拳理和拳法的高层次认知,还需要古文知识、儒学知识,三者缺一不可。

“力以曲蓄而有余”从字面上容易理解,就是像缠丝劲、抽丝劲那样划弧,不把动作做直、做到头。但真正做得准确也极难。

“气以直养而无害”首先是从字面上理解就很难,要做到就更难了。

首先,我要强调一下:这句话来自儒家,而不是道家!这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太极拳观。还有人们常说的“天人合一”也是来自儒家,不是道家。世人一提道就以为是道家,这是错误的认识。道是诸子百家都讲的,它的狭义化是因为今人对道的狭隘地理解。

如何理解养正以明失其道(气以直养而无害)(1)

(气以直养、天人合一都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很多人并不了解道,更不知道儒道是怎么回事)

要正确理解“气以直养而无害”,其中的“气”、“直”、“养”、“害”都要正确理解,理解错了每一个字都会一错全错。

气在儒家中是合在一起讲的,它不分呼吸之气,营气,卫气,气节之气、勇气、气场之气等。

它的主要意思是勇气、义气、气节。子思把这些称为“中和”,孟子把这些称为浩然正气。直养而无害是孟子提出来的。如果想详细了解,大家可以去读《公孙丑》。孟子用了很大篇幅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七情)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这就是中和的来历,也是中庸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有约束的自然,受什么约束?受道和德,具体就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勇等非常多的儒家修身养性的规矩。

儒家思想是辩证的,仁义礼智信是互相制约的,不能片面追求,否则就错了。很多人毁谤儒家是因为片面地理解儒家,比如儒家的忠并不愚,也不死,而是结合其它方面,特别是正义,如果统治者不仁不义,下面的人是可以击鼓聚众攻击的。贞节也是,并不像明清那样极端。智就是要求人们灵活把握,灵活了又怕狡猾,所以还得信。太仁了可能不义,太义了可能不仁,所以还有礼。这里面都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孔子在讲这些伦理和哲理的时候,用的是辩证法,而运用辩证法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从小事小节中琢磨、体会它们的逻辑关系。这也就是西方哲学家误以为儒家没有哲学思辨的原因。

辩证思维笼统地讲很简单,无非就是一分为二,就是全面、客观、运动、联系地看问题,但具体操作很难。孔子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了,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不是抽象的、笼统地说教。

孟子讲的都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思想,当然加上了他自己的理解。

今人讲气都是单纯地讲气,讲呼吸,似乎能控制呼吸了就能出现异于常人的特异功能,这就是迷信,是反动和倒退。

古人讲气“配义与道”。他们不认为只要能控制呼吸就能控制自己,要控制自己需要信念。控制不了自己,控制别人就更是痴心妄想了。因此,他们把气节、信念、道德等引入养气,认为修身在于诚意,诚意在于正心。心不正,意难诚,意不诚,身不修,邪气入侵,正气不存。

如何理解养正以明失其道(气以直养而无害)(2)

(苏武在恶劣的环境中没有病死,是因为心存正气)

苏武、文天祥就是典型的儒学之士,他们备受各种折磨而不生病,那就是心存浩然正气的结果。按照孟子的说法,此气“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外邪之气不能入侵。

实际上就是具备了仁勇、义勇的观念。

孟子讲了三种勇,一种是蛮勇,唯我独尊,谁都不怕;一种是智勇,有利的就勇于去做,无利的就坚决不去做,也叫利勇;一种是仁义之勇,根据事情是否仁义决定做与不做。通过反省,认为是正确的事,以卑贱之身可以冒犯富贵之人,不计生死;认为不正确的事,即使千万人都去做,自己也不做。“舍生取义”就是来自对正义的维护,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以上是儒家对气的理解,主要是气节之气、仁义之勇气、气魄、气场一类的。

“直”是什么意思?这要结合“养”、“无害”来理解。

直的意思绝不是耿直,也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自然”——能正确理解自然,就能正确理解“直”。这个自然不是动物间的弱肉强食,也不是适者生存,而是人类的道义,道德。

儒家有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答案是“以直报怨”。这个“直”,就是“直养无害”的直。“以直报怨”就是看怨是否符合仁义,合仁义就以德来报;不合仁义就用怨来报。

要直养就得弄明白儒家的那些道理,在生活中遵守各种规矩,不做违背天地良心的事,并且要做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好事。

如何理解养正以明失其道(气以直养而无害)(3)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直报德)

正确待人接物。

当然,也包括正确对待自己。

对待别人、对待社会要用“直”,对待自己如何“直”?

孟子讲了,除了“配义与道”,还要顺其自然。因此自然不是随便,不是原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约束中顺其自然,是遵循客观规律和社会道德。

孟子用寓言故事“拔苗助长”从反面讲了不自然。要求“勿忘、勿助”。这就是矛盾,是辩证。这跟佛教既要守戒又要空是一个道理。

有人说“有意无意间”,实际上并不准确。

既要追求,又不能刻意追求,这就是分寸,是中庸。正确就是无过不及,就是不偏不倚。左了片面,右了也片面,唯有中正才是客观公正。

因此,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偏离道与德,也即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二是在道德范围内顺其自然,不可强为。

“养”就是不“拔苗助长”,就是“直”,就是“休养”,不过分干涉。

如何理解养正以明失其道(气以直养而无害)(4)

(直就是不拔苗助长,害就是拔苗助长,养气应勿忘勿助)

“害”就是养的相反,是直的相反,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强为,刻意追求。练太极拳的去控制呼吸,还特意结合开合或者动作,这都是拔苗助长。自然呼吸就是养,是直,是不害。

天地一大熔炉,人体一小熔炉。不害天地,不害人体。要顺应天时地利,要顺应人体作息。

抛开大道,抛开道义去追求小道是不行的,比如人心不好,去追求养气修身,那是不可能的。佛家四大皆空,它还要求慈悲。

单纯就从养自身的气来讲,也不能拔苗助长,不能人为控制呼吸。控制呼吸是在无意中实现的,比如“敬”“和”的心态,动作的舒缓引导。千万不能去管呼吸,很多外行误导别人,开呼合吸,什么呼什么吸,那都是拔苗助长。正确的做法是“勿忘勿助”,要自然,似有似无。分寸看上去很难把握,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按照规矩去认真做,专心做,不要去管就行了。

从练太极拳方面讲,就是按照拳理拳法要求,专心致志做动作,领会其中的理法,气也就养了。刻意调理呼吸就是“害”气。不是不管,也不是不调,是自然调,是无心插柳,不是有意栽花。但愿讲呼吸的那些人能放弃愚蠢的认识,不再自欺欺人,不再害己误人。

如何理解养正以明失其道(气以直养而无害)(5)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呼吸应自然,不刻意追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