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讲解(性空是领悟心经)

观自在菩萨在《心经》中对舍利佛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有的注本普遍都翻译成:舍利弗,这些五蕴等一切诸法,是因缘和合的,当体即是空相,本来没有所谓缘聚为生,和缘尽为灭;不因被恶的因缘所染而变为垢,亦不为善的因缘所熏习而成净,也不是悟时为增,迷时为减的虚妄之相,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讲解?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讲解(性空是领悟心经)

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讲解

观自在菩萨在《心经》中对舍利佛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有的注本普遍都翻译成:舍利弗,这些五蕴等一切诸法,是因缘和合的,当体即是空相,本来没有所谓缘聚为生,和缘尽为灭;不因被恶的因缘所染而变为垢,亦不为善的因缘所熏习而成净,也不是悟时为增,迷时为减的虚妄之相。

南怀瑾大师是这样解释的: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五蕴皆空,就是说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凡人没有大师的悟性,可能是与般若有挂碍故。

《心经》虽然只有短短的260个字,但其文句简约却涵盖般若甚深广博之义,得其心要,每次诵经或听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今早诵《心经》,忽然悟之唯有“般若皆空”、“照见五蕴皆空”、“诸法空相、“缘起性空”等等,都是心之精要,空之意义,不就只有得“性空”而无挂碍可证其义理吗?

“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性,即本来面目,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物质的本性就是空,空的现象就是物质。用孔夫子的“空空如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无相之相,自性本清净,只待明心见性,才能把握真谛。

回到经文“诸法空相”,“诸法”又作“万法”、“许多法”,现代汉语里又作物质、一切存在现象。“空相”是指色、受、想、行、识五蕴等等诸法都是空的相状,或是真空之体相。因缘生之法,无有自性,即空之相状。五蕴皆是缘起性空的一种现象,自性本体,当体即是空相,是故诸法空相。

当一切事物都处于空的状态时便是无相之相,心外无物,即本体无一物,心之本体无一私欲虑念,没有妄想之心观照世界,世间万物就处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状态。为什么会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因为在性空中,是不存在生、灭、垢、净、增、减的相状的。一旦我们体证了这种性空,内心也就不存在生、灭、垢、净、增、减等的分别,自然也就达到了一种没有妄想执著、无念无住无相的般若无挂碍的心境。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世间一切事物与现象,实相理体真常不变,并不能特意使其生,也不能破坏使其灭;既不是以般若照见后才有了生(本来不生),也不会因为般若没有照到就会灭(本来不灭),所以谓之不生不灭。实相理体本来空寂,并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也不因被恶的因缘所染而变垢,或因善的因缘所熏习而成净,而本来无所谓净或垢,所以说不垢不净。实相理体本自圆满,无法加之使其增,损之使其减,所以说不增不减。

缘起性空也可以来体证“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学说的真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