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斋记文言文翻译(正斋记译文)

(宋)魏了翁 撰 鸠山 译文

闲斋记文言文翻译(正斋记译文)(1)

建安郡(今福建省建瓯市)才子张子寿,将他自己的居室命名“正斋”,以此名作为箴言,便于随时规谏告诫自己。

他作“正斋”之意的解释大概是说:“观于乾、则知大者,无不正天之道,圣之事也。观于坤、则知正,可达大地之道,贤之事也(引孟子言)。大者、不敢企及,只能仰望;而于其正、则不敢不勉也。”

子寿他所以努力地约束磨练自己,别人都认为他已达到智者的境界,但他仍然不满足。之后致书了翁,让我进一步补充说明其中含义。但我也未必能够完全讲清楚,又有何德何能去告诉别人呀?

闲斋记文言文翻译(正斋记译文)(2)

虽然我们都在探讨文章用意的始末,但必须有对先哲当时的心中景物有足够理解。“天命流行”的继承者、“善作善成”的心性学人,与先哲孔孟之道同本同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关于这样的提倡,后世学者(指朱熹)与亚圣孟子哲学思想也非有异。(分别代表宋朝两大儒家哲学系)。

人的思想往往局限于气质风度的强弱,极其容易地受到物欲世界的束缚;当然就有荒废里仁之美、失去正义之道的人了。

闲斋记文言文翻译(正斋记译文)(3)

孔子像

圣贤之人、虽然说是天资聪慧,但何尝又不是恭敬谦虚之人呢?所以这就涉及到教育领域的事情了,因此教人以正心明德、兼济天下的道理尤其重要。学生从小学习礼仪规制,教以不说谎话、站坐要端正;侍奉父母应当和颜悦色、柔声以对;对待先生长辈,则应端庄严肃、洗耳恭听;坐必安稳、不心生杂念或故作姿态。正所谓自出生以来,见到的都是正义之事,听到的都是正人之声,走的都是正义之道,身边都是正人君子的人;不但王公贵族之子是这样的人,而乡学、塾学的平民之子也同样是这样的人,就连生而知之的圣人也不外乎是这样的道理。

闲斋记文言文翻译(正斋记译文)(4)

孟子像

待到学生年长,就用丝竹管弦、钟鼓笙磬等音乐器具养学生之耳,使他们感受礼乐之美。向学生展示自先秦以来历代的盘盂、鼎杖青铜器物,以及各朝车旗冕服等,让他们直官感知朝代因何而兴废。借助大型祭祀活动、让学生列队翩翩起舞,在屈伸俯仰、错落缓急中养其血气和团体合作,感受天下大同的和谐之美。再通过学习御马射箭、攀登降落、追逐搏斗,以此锻炼学生筋骨,并培养保家卫国固守边防的意识。教学生孝悌谨信、亲仁诚善,借此涵养他们的心志,在之后服务国家的实践中可以行稳致远。

闲斋记文言文翻译(正斋记译文)(5)

先圣孔子有云:“割不正、不食”。其含义不单只是针对《特牲》、《少牢》这些大型祭祀的礼数,就连所谓冬至节举行“腊祭”,俎盘里所盛的那些珍馔也有讲究。必须是在清晨恭敬地摆上装有牛心牛舌的盘子,必须去除掉牛心牛舌上附着的脏物,然后在牛心牛舌上纵横各切一刀;刀法是从上往下按,既不能断、又要有原貌,否则神灵怎样食用呀?

凡是鼎、罍(青铜器)、豆(木制)、笾(竹制),这些装祭品的祭器不按规定随意用其它代替的,或不按制度违规献酒旅酬的,(祭礼后、宾主相互唱诗敬酒。)不按管制将装全猪全羊的大盘随便乱扔损坏的,以及不按程序自作主张的,都视为不正之礼,是对祭礼的大不敬。

然而我们以此探讨和思考得出更多哲理,有那么一些人用不道德的手段得来荣华富贵,不辨礼义廉耻而享受优厚俸禄;破坏世道人心的既有常规,他们迟早会以其它方式还于世道。从而不敢说这些人每一天都过得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孔夫子又云:“席不正、不坐”。不但如《曲礼》中强调平时坐席、身体尽量靠后,以表示对主人的谦恭;于饮食坐席时身体尽量靠前,以免食物掉落污了席子;吉礼坐席以左手方为尊、右手方为卑,丧礼坐席则以右手方为尊、左手方为卑。就连越席或踖席也是有区别的。凡是不遵守尊卑长幼的,不尊朝廷为上、乡党为下的,分不清国家与民间对于车乘旗帜、服饰器物有明确等级和标识的,都被视为不正之规,是在藐视礼制。

我们又以此论证其制度的合理性,而思考当下的官场作风;身在高位立足本朝的官员,享受着国家重器般的待遇,位居士民之上、却不给予士民以道义支持。其道不正、实属德不配位,必然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后果。此类人不敢保证说他能一时位居高位而时时居于高位。

闲斋记文言文翻译(正斋记译文)(6)

朱熹像

朱文公(朱熹)与张南轩(张栻)中和之辨,一方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学童的启蒙教育是至圣先师孔子留给后世人师的法宝,养育从孩童单纯、未发喜怒哀乐之初就施以教化之功。而另一方则说:“颐贞吉养正,则吉也。”意思是先通过观察,后涵养德行,所以养身心。一个说天地养万物,一个说圣人养贤能,于情于理都合适。如此说来,正德出于为贤啊!而张子寿非得说是圣人不可企及,这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

闲斋记文言文翻译(正斋记译文)(7)

张栻像

子寿循序渐进,不蹈“陵节越等”这样的覆辙,又有不夸大自己,而保持谦虚的态度。然而先生教学时必说:“读书人没有以圣贤为榜样的志向,就如同江水不爱慕大海。”

我举以此例,并非大言不惭,常人与圣贤并非有本质上的差别,圣贤之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行中正之位,而以此立身处世,胸怀文化强国的这些人。求学者则是通过学习圣贤来获取知识,思考有利于自己将要行走的方向,以及处事原则、行为规范等。

然而由于世道环境的不同,不是每个学人都具备有相同资质或享受公平受学的条件。那么在次等条件下,遭遇困难的学人则应在困境中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凡是都由此走出一条成功的正路。

闲斋记文言文翻译(正斋记译文)(8)

以立志光复道学正位的孜孜不倦者,施行爱人之德,文化我们的后进学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就已经成为圣人了!(意指宋代道学泰斗:周、程、朱、张)

古往今来,唯有孟子称谓说:“尧舜与人同,人皆可为尧舜。”而近世周夫子和二程夫子也是深信不疑并为之身体力行。张子寿说圣人不可企及,难道不是在自我断送我们亲身实践的事业吗?

张子寿他怀疑了翁言论,那可以试问我的友人真希元(真德秀),大家相互共同评论。

译者敬告:就本文欢迎读者评论、点赞,加关注可看更多译文,拒绝抄袭,转载须经译者同意方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