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高职院校(北京高职校变迁)

从教育部今年公布的高校名单来看,北京市共有25所高职院校。聚焦职教查看各校简介发现,其中共有17所学校曾经的名字与如今不同。

北京的职校建设出现过两个高峰。第一个是在50年代。这与新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中,以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要目标的时代背景相契合,涌现出北京煤炭工业学校、华北第四工业学校、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等一批技能型学校。

第二个高峰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为贯彻落实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北京的职校类型更加多元,覆盖了经济建设的众多社会需求和职能转变,建设了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劳动管理干部学院、中华社会大学、北京培黎职业大学等符合时代背景的院校。

在北京的众多职校中,有两所学校显得非常特殊,其校名是从“中字头”更名而来的——

1. 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民办),前身为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

2. 北京网络职业学院(民办),前身为中国信息大学。

早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最初提出了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思想。1990年代初,国家即开始了这方面工作的探索。1994年、1995年、1996年,原国家教委召开了3次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规范地提出了在实践中形成的五种改革形式,即“共建”、“合作”、“合并”、“协作”和“划转”。1995年7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着重抓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其目标是,争取到2000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基本形成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职责分明,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经费投入,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体制框架。因此,上述两所学校,也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更名为职业学院。

如今,面临着职业院校新一轮的升级换代,北京的高职院校又将迎来新的机遇,后期谁会率先在职业本科大学创建的过程中拔得头筹?你更看好谁?

未来的高职院校(北京高职校变迁)(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