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特色藏族村寨简介茶卡盐湖(走县域看发展青海循化)
央广网西宁7月9日消息(记者 汪晓青)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马家村,有一处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园,里面一座座散发着古朴韵味的篱笆楼,是马进明祖辈传承多年的坚守,印写着撒拉族爱国建家的足迹,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历史沉积。
撒拉族篱笆楼(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马进明介绍撒拉族篱笆楼建造结构(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做篱笆楼的,我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篱笆楼营造技艺,篱笆楼是撒拉族的民居,凝结着撒拉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进明说。
撒拉族古代民居篱笆楼营造技艺现仅存于循化县清水乡孟达村,那里就是马进明的家乡。
撒拉族篱笆楼(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撒拉族篱笆楼内部(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根据记载,元代撒拉族先民定居孟达村,在居处营造平顶房院建筑。至明清时期,循化县孟达、白庄和甘肃省的大河家一带修建了众多的篱笆楼,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撒拉族风格建筑群。
在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园,修建有几处篱笆楼院落,用于展示和保护撒拉族篱笆楼建筑。
马进明介绍撒拉族篱笆楼院落(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精美的撒拉族篱笆楼(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盛夏烈日炎炎,走进篱笆楼院落,沿着楼梯上到二层,随着走动脚底发出轻微的咯吱声,门窗上是精心雕刻的花纹,院中栽种的果树郁郁葱葱,远处是层层叠叠起伏的篱笆楼建筑群,眼前风景古朴优美,周身感觉惬意凉爽。
“这座篱笆楼,是按照我的家复原修建的,是非常传统和典型的篱笆楼民居。”作为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人,马进明对篱笆楼有着很深的感情。“篱笆楼防潮、防火、冬暖夏凉,而且环保健康。但是,制作篱笆楼并不简单。”马进明说,掌握篱笆楼的建造技艺,既要学会传统的木、石、土、篱笆编做法技艺,还要优化建筑布局,善用巧思,升华技艺。
马进明介绍撒拉族篱笆楼编做法(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篱笆院墙(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篱笆楼整体建筑布局多样,有三合院式、拐角式、横字式等形制,楼墙底层为石砌篱笆混做,上层为木板和篱笆混做,并可循斜置板梯登楼。篱笆楼的门窗装修非常讲究,二层房檐、扶栏和大门楣檐一般以木雕装饰,图案花色繁多,十分精美,楼体建筑宽敞清朗,古朴优雅。
马进明10岁起学习、深造、研究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2008年6月,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国家文化部授予马进明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撒拉族篱笆楼(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撒拉族篱笆楼(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在马进明的五个徒弟中,有一位是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省级传承人,四位是县级传承人,他们都已掌握篱笆楼的技艺,可以独立完成篱笆楼的修建和修复任务。
“现在,人们大多住进了楼房,撒拉族篱笆楼已经从实用的民居逐渐转向了展示和传承。”马进明希望,承载着撒拉族人民智慧和文化积淀的篱笆楼,可以在保护和传承中,一直保持生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