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兕相逢大梦归什么意思(虎兕相逢大梦归隐寓谁的命运)

虎兕相逢大梦归什么意思(虎兕相逢大梦归隐寓谁的命运)(1)

作者:孙华天(原创)

从作品表面看,这首判词在假故事上,是元春命运的写照,由于元春进宫作了娘娘,所以这个判词就理所当然地归元春所有了。但是这首判词上的话,在元春人物形象的很多环节上,找不到对应点,也就是说,书中交代元春的人生轨迹,绝大多数套不上这个判词。那么这个判词应该归谁呢?谁的人生轨迹与这个判词相容恰呢?看来这个判词,只能隐指某位真事隐人物的人生轨迹了。可以说,所有的判词,隐指的都是真事隐人物的命运,而不是假故事中的假人物命运。

这些判词,能不能让人着眼于真事隐的人物命运,取决于研究者的探索层次,对于至今还没领悟书中有隐和不知破解隐情的人来说,这个揭示真事隐人物命运的解读,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好在如今承认书中有隐的人,越来越多了。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四句判词,除元春进宫可对应上外,其余都是套不上的。那么它是指真事隐中谁的命运呢?《红楼梦》隐写的是哪朝哪代的事情呢?作者与这个判词所隐指的人物,又是什么关系呢?

这就得从怡亲王允祥的事迹谈起,雍正帝的帝位获得,在历史上有很多谜团。实际上,是雍正帝在当皇子时,与十三阿哥允祥合谋使坏,将太子胤礽从太子宝座上拉了下来。这期间大阿哥胤褆也暗中加害太子胤礽,而允祥为保护四哥胤禛,则把两个人的罪过由他一人担了。这样康熙帝便将大阿哥胤褆和十三阿哥允祥圈禁了十来年。之后胤禛渐渐取得了父皇的信任,在康熙帝临终之际,便将帝位传给了四皇子胤禛。可以这么说,胤禛是用非法手段,骗取了合法袭位。

胤禛即位后,当际封白身阿哥允祥为亲王,并掌管国家的财政命脉户部。随之将各种亟待解决的国家大事,都交给怡亲王允祥去办。怡亲王允祥不辞劳苦,事事亲躬,使四哥胤禛交给的任务,都圆满完成。使雍正朝由起初的衰弱走向富强。同时也为雍正帝保住帝位作出了卓越贡献。

十三阿哥允祥,不但为四哥胤禛夺取帝位,做出了巨大牺牲,并且为四哥胤禛能否保住帝位,付出了全部心血。由于操劳过度,于雍正八年五月病逝,年仅四十五岁。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病逝和出丧盛况,便是怡亲王允祥去世的隐写。怡亲王允祥去世之际,身边还有三个儿子,长子弘昌,庶出。四子弘晈,嫡出。七子弘晓,嫡出。雍正帝为回报十三弟为他的付出,在怡亲王允祥去世不久,便封弘晓袭怡亲王王爵,世袭罔替。又封弘晈为宁郡王,也是世袭罔替。

康熙皇帝驾崩第二天,即位的雍正皇帝就有了新安排。

《清史编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以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总理事务。封胤禩,胤祥为亲王。弘皙为郡王。

以上封王应是口諭,正式下旨则在二十多天后。

《清史编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

封贝勒胤禩为和硕廉亲王。胤祥为和硕怡亲王。贝子胤祹为多罗履郡王 。胤礽子弘皙为多罗理郡王。

笔者遵照作者在开卷和脂批上给出的艺术规范,在还原作者亲历亲闻的真事隐探索中,终于使《红楼梦》的真正作者,露出本来面目。他就是康熙皇帝的孙子,怡亲王允祥的儿子,宁郡王弘晈。他就是那个“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的真正作者。

那么谁又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的真事隐人物呢?要知这个人是谁?笔者在这里首先交代了怡亲王允祥的大体事迹,又给出了《红楼梦》作者是弘晈。可见这个人,一定与怡亲王允祥和宁郡王弘晈有很大关系。他就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

胤禛在康熙皇帝驾崩前,认为允礼是靠近皇八子胤禩一党的。因此胤禛即位后,不待见十七弟允礼。稍后允礼之母,便在怡亲王允祥面前为允礼求情,这下可找对人了。怡亲王允祥对十七弟允礼的品行也是认可的,认为他能帮上雍正帝,便在四哥胤禛面前举荐允礼,使允礼得到重用,尤其是怡亲王允祥去世后,果亲王允礼接替了很多怡亲王允祥生前管理的部门,其能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其权力地位已赶超怡亲王允祥了,更何况允礼在帮雍正帝打击三哥允祉上,深合雍正帝之意,雍正帝就更加重用他了。这个现状恰恰对应着“三春争及初春景”这句判词,三春隐指允礼,初春则隐指允祥。

而“二十年来辨是非”判词,正对应着允礼起初见皇八子胤禩的人脉势力大,便靠近皇八子党。不想四哥胤禛即位当了皇帝,允礼之母马上转舵,求怡亲王允祥为允礼说情,才得到雍正帝的重用。这就是允礼的“二十年来辨是非”的体现。

那么“榴花开处照宫闱”这句判词如何解读呢?这要看我们站在哪个角度看问题。榴花开处指的就是“多子”之意。那么是谁多子呢?其实,是隐指康熙皇帝多子。

康熙皇帝共有35子,夭折了11个。余下的24位,允礼排在第十七位。排在他后面的也有3到7岁便去世的。其余都没在朝廷理政上做出过什么贡献。所以果亲王允礼,就是在康熙皇帝的多子中,除怡亲王允祥之外的那个“照宫闱”者。这样“榴花开处照宫闱”的判词,就理所当然地落在果亲王允礼身上。

那么“虎兕相逢大梦归”有对应点吗?有的。弘历即位后,便想方设法的削弱果亲王允礼的权力。嘴甜心苦地将允礼的地位明升暗降。并时时加以暗算,借机挑错,将其治罪。弘历的目的,不但要削弱果亲王允礼的权力,更要使弘晈失去允礼这个保护人,为制裁弘晈做准备,足见弘历心机有多么恶毒。

据史料记载,允礼一生只有两个妻妾,分别是嫡福晋钮祜禄氏与侧福晋孟氏,允礼直到雍正七年钮祜禄氏去世,始终没有生育儿女,或许是出于对钮祜禄氏过度宠爱的结果,但是钮祜禄氏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以致未能生育。

钮祜禄氏去世后,侧福晋孟氏才给允礼生了一子一女两个儿女,但是这两个儿女都早年夭折,因此,到了中年,允礼竟面临无子继承香火的局面。

乾隆三年,果亲王允礼病逝于王府,年仅41岁,鉴于允礼无子承袭爵位,乾隆便将幼弟弘曕过继给了允礼为嗣子。

初受重用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初三日雍正帝给礼部谕:“景陵办理修饰甚好,十七阿哥、孙渣齐、萨尔那甚属尽心,敬谨效力。十七阿哥封郡王……”。

十六日正式“封十七阿哥允礼为多罗果郡王……”管理藩院事。

五月二十七日,雍正命“以果郡王署右翼前锋统领”。隶属前锋营。

七月初六日,着果郡王允礼管理正黄旗蒙古都统事务。

七月二十七日,着果郡王允礼管理镶蓝旗汉军都统事务。如此,胤礼兼任两个旗的都统事务。

九月三十日,雍正赐胤礼白银一万两。

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十七日,伊尔拜革职,胤礼正式出任镶蓝旗汉军都统。

五月初八日,雍正谕:“以果郡王允礼管理镶红旗满洲都统,仍兼管镶蓝旗汉军都统。”

八月初八日祭大社大稷,胤礼往替皇帝行礼。

初九日,胤礼代皇帝祭孔。

八月二十七日,雍正谕宗人府:“着加怡亲王俸银一万两,果郡王着照亲王给与俸银俸米。”

雍正四年(1726年)四月,胤礼奉旨监管镶蓝旗蒙古都统。

七月初八日,雍正帝命康亲王崇安和胤礼负责稽查国子监事务。

晋封亲王

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初五日,晋为和硕果亲王。至此,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和镶蓝旗蒙古都统四职,由胤礼一人兼任。

雍正七年(1729年)七月十一日,奉命管理工部事务。

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二十八日,命胤礼总理户部三库事务。

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十一日,命胤礼管理宗人府事。

雍正十二年(1734年)七月,奉旨远行泰宁(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会见格桑嘉措。

雍正十三年(1735年)藏历的正月初一日(藏历春节),西藏地方政府在泰宁惠远寺举办宴会,宴请胤礼、章嘉。宴毕,胤礼向格桑嘉措宣旨。

闰四月初一日回京后,胤礼向雍正汇报泰宁之行。

顾命之臣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二十五日,雍正命胤礼携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办理苗疆事务。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

雍正帝去世前,允礼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入受顾命。

乾隆元年九月十二日,胤礼生母加徽号,九月十三日,“永赐与亲王双俸……”。九月二十日,因“庄亲王、果亲王便殿赐坐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命胤禄、胤礼在便殿召见免除叩拜之礼。

九月二十一日,胤礼上书建议制定《侵盗钱粮罪例》。

十月初四日,命胤礼总理宗人府事务。

十月十八日,命胤礼打理刑部。

此间,约在乾隆元年十一月,患脚疾。

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十二日,胤礼书成《世宗宪皇帝上谕》有功。

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日(1738年3月21日),胤礼去世。年四十二岁。

二月初三日,大阿哥永璜前往奉命穿孝。二月初九日,乾隆令给胤礼加祭一次。谥曰“毅”。葬于易州上岳各庄。

后以乾隆幼弟弘曕为子袭和硕果亲王。

雍正十一年修“玉牒”:“第六子弘曕,雍正十一年癸丑六月十一日亥时,谦嫔刘氏出。”乾隆三年二月,四十二岁正当壮年的允礼遽尔病逝,果亲王爵位悬虚,乾隆命王公大臣会议,何人可承袭,翌日庄亲王允禄等共推六阿哥弘曕,承继事遂定。

雍正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多次对地方大臣推荐的官员进行多次考核,但对于怡亲王推荐的往往不许考核便予以使用,认为怡亲王会识人“为国荐贤之处甚多。”甚至对于雍正正在严厉处罚的人也能在怡亲王的推荐下得以翻身。康熙第十七子允礼被雍正认定参与了当时的高层权利斗争,此时正被罚往守陵寝。允祥却大胆向雍正推荐说:“允礼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 雍正遂认同允祥意见,对允礼从惩罚转向重用,此后成了为数不多掌握权利的亲王。

可以说,怡亲王允祥对允礼有重生再造之恩,怡亲王允祥去世后,果亲王允礼无形中成了允祥儿子们的监护人和保护人。书中贾政对宝玉的态度,卜世仁、醉金刚倪二对贾芸的态度,都隐寓着允礼极力地维护允祥之子弘晈的利益。贾家众姐妹进住大观园之际,贾政训戒宝玉之时,贾政赞赏宝玉,王夫人疼爱宝玉之情,则体现出允礼夫妻俩将自己的晚年托付给弘晈之情心态。

允礼嫡福晋雍正七年去世,没有生育儿女。侧福晋孟氏虽生一儿一女,也都夭折了。因此允礼夫妻俩视弘晈为己出,允礼对弘晈的管束也就更严些。

雍正帝逝世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死因是服丹药过量,中毒而死。《红楼梦》六十三回的贾敬死因,就是其真实写照。雍正帝遗诏将帝位传给弘历。

弘历即位后,给了允礼允禄优厚的待遇。在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二日,加二人生母徽号。十三日又赐允禄允礼“亲王双俸”。九月二十日,弘历又下令:命允禄允礼在便殿召见时免除叩拜之礼。

仅仅九天之内,弘历就给允禄允礼三大如此高的地位和优惠待遇。充分体现了叔侄亲睦,君臣和谐的感人场景。之后又让允礼不必天天入值当班,可以在家办公的特恩。

谁能想到,这里隐藏着弘历欲擒故纵的阴险算计和无限杀机。

乾隆元年三月初一日,乾隆帝亲诣堂子躬行安杆典礼,时允礼没有参加。

由于是乾隆帝即位后的第一次安杆大祭,较以往更加隆重,凡亲王无一缺席,只有允礼没参加,便遭到宗人府的参奏。

三月二十三日,宗人府奏道:“果亲王允礼于三月初一日,皇上亲诣堂子躬行安杆典礼,凡系亲王理应于祭祀时,敬谨齐集。允礼乃临朝托病不到,应照例削去王爵。”

乾隆帝闻奏后,觉得只允其在家办公,并未允其不参加祭祀活动。“应照所奏”,加以治罪。但考虑允礼尚属勤奋,为其保留王爵,下令减去“亲王双俸”…“将加给一倍的亲王护卫官员及护卫马甲撤回”。对此,允礼懊悔的大病一场。在此其间,弘历又以允礼脚疾及身体欠安为由,趁机撤去允礼所管多个部门的管理,以示关照。

乾隆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弘历谕旨总理王大臣说:“朕于二月二十二日亲送孝敬宪皇后梓宫奉移泰陵…果亲王现有足疾,恐途间劳苦不便,致期再加酌量,若精神健旺即一同随往,如身体尚弱,亦不必勉强。”

这次是雍正帝的泰陵完工,到了雍正帝该下葬之期。弘历移孝敬宪皇后梓宫,去泰陵与雍正帝合葬,允礼鉴于上次遭弘历暗算的窝火教训,要求前往。

二月十一日,弘历再次谕王大臣:“前日果亲王奏请随往泰陵,已降谕旨,临期酌量。今见王体气尚弱,途间往返未免劳顿。且此番留京王大臣甚少。果亲王著仍留总理事务处…”

弘历虽没让允礼去泰陵,但也没让其闲着,此前弘历让允祹、允禄、允礼整理雍正帝生前谕旨及登极前的言行。二月十二日,先编辑的《世宗宪皇帝上谕》告成,允礼得到弘历“记录二次”的奖励。

允礼虽然身体不佳,近来又患足疾,带病长期从事案头工作,过于劳累。乾隆二年秋季以后,复病魔缠身。虽然弘历命太医调治,终因医治无效,于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日,与世长辞,年方42岁。

可以说,怡亲王允祥的死,是让雍正帝给累死的。而果亲王允礼的死,同样是让弘历给累死的,再加上遭到弘历的暗算,有苦说不出。可见雍正帝和乾隆帝父子俩的心机有多狠。弘历即位后,便将全国各地各省百姓供奉的怡亲王祠,都给撤了,换成了关老爷,改成关帝庙了。其目的,就要消除怡亲王允祥的影响力,好为打击弘昌弘晈做准备。

按说允礼没参加安杆典礼,是因身体虚弱,长年劳累过度所致。弘历对此心如明镜,完全可以为允礼开脱。可弘历没有给允礼开脱,就说明弘历是有意为之了。况且宗人府是在二十多天后才参奏允礼,可见是弘历事前经过了一番布置。弘历就是这样回报允祥、允礼的。到此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隐指的是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弘历为什么要收拾十七叔允礼呢?其中弘历要集权力于一身的专治理念所致为主要原因外,就是要报复弘晈曾经痛打他时的屈辱之情。弘历即位前,要霸占弘晈的三嫂富察氏,遭到拒绝,便撂下狠话,说将来谁娶她都难逃他的手心。弘暾夫人富察氏便誓死谁都不嫁。这个事件隐写在鸳鸯抗婚情节中。对此弘晈暴打了弘历一顿。柳湘莲暴打薛蟠之情,便是其隐写。这个仇弘历即位后是一定要报的。而允礼是弘晈的保护人,首先遭殃的必然是果亲王允礼了。

《红楼梦》第九回秦钟身上就有允礼的影子。铁槛寺秦钟与智能风月事,也有允礼身影。“猴子身轻站树稍”之谜,便是允礼身份的写照。贾政打宝玉之情,便是允礼管束弘晈的行为体现。贾政放学差,隐指的是允礼去泰宁护送格桑嘉措喇嘛回藏。到元妃薨逝,便是允礼之死的隐写。元妃薨逝这回的真事隐时序已到了乾隆三年二月二日了。

书中交代了两次元妃的生辰和死期。但这只是对允礼生辰死期的参照之笔,作者是不会原型照搬的。就像书中赵嬷嬷讲甄家四次接驾时,批语说“文忠公之嬷”的意思是一样的。这是“触类旁通”的艺术手法,是借助于傅恒当过西北大将军之情,让读者去联想福彭也当过西北大将军,让我们以这种类比方式,去找到平郡王福彭之母曹佳氏。

元妃的生辰和死期给出的干支,也是作者让读者触类旁通地关注到允礼命运。而不是“刻舟求剑”死板地用到曹雪芹姑妈曹佳氏身上。

果亲王允礼:

于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三月初二日寅时生。至乾隆三年戌午二月初二日丑刻卒。年42岁。

会批八字的师傅,可对此玩味一番,看看有没有触类旁通地可比之处。

其实,元妃薨逝的真相,不在于元妃的生死干支上。而是在元春的判词上,我们不要把两者的关系弄反了,否则,就会把本质性的问题搞偏了。

第五回《红楼梦曲》的:恨无常。便是允礼命运和临终醒悟之言的又一概括。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在八十六回,薛姨妈说到贾母梦见元妃,贾母说:怎么元妃一个人到我这里?你们还不信,元妃还与我说是,荣华易尽,须要退步抽身。

这个情节正对应着《恨无常》这首曲子,它说明元妃象征的允礼,绝不是正常去世的,否则,他决不会临终留下警示亲人的话!

2022-7-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