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前言:
春花秋月、山川草木,被画家绘成丹青。潺潺流水、风声雨声,被音乐家写入旋律。作家用笔记录人生百态、世间苍生。诗人用文字记录无形的画卷、无声的音乐。丹青的美,眼睛可以发现,音乐的美,耳朵可以聆听。诗词的魅力,文字的真谛,只有用心才能发现。
诗人笔下的景物,看似无形却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诗人笔下的音乐,仿佛无声却余音袅袅、常在耳畔萦绕。诗人笔下,笑无声、悲无泪、却至情至真。花无香、鸟不语,却至善至美。
我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仅能代表我自己的想法。诗人想要表达的含义,我不能涵盖其一二。我不过抛砖引玉,与大家共享自己的观点。
泰戈尔说,人的存在,是生命的一个永久的奇迹,这就是生活。唐代诗人张若虚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一个被忽略千年的才子。他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孤篇压倒全唐,被称为诗中之诗。
张若虚是诗坛的奇迹,他的一生也是一个迷题。他的生平不详,仅有两首诗存世。《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张若虚的曲调与原调不同,但是最负盛名。
若想读懂《春江花月夜》的内涵,不妨先听其曲。因为,春江花月夜是一幅写意画,一曲优雅的古典音乐、一首独特而奇妙的诗,唯有把三者融合为一,才能真切体会到诗人运笔之妙。
春江花月夜
这幅画,诗人用大手笔一挥而就。涵盖春、江、花、月、夜,围绕着月,添上白云一片、江天一色,再添上春江潮水、滟滟随波,白沙、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碣石、鸿雁、鱼龙、闲潭、落花点缀其间,离人、游子贯穿诗词,有《清明上河图》的生活情趣、亲切自然,却比它更具美感。
诗人轻描淡写、一挥而就,淡雅脱俗,意境深远。
《春江花月夜》曲调之优美,只有嵇康才能完美还原吧。这首诗兼具画面感、音乐感,伴随着韵律的切换,平仄的交替运用,起伏高低的音调散发出不一样的韵味。只有中国古典乐器才能演绎她的美,钢琴、小提琴美则美矣,却少了韵味。
古筝版《春江花月夜》华丽、绚烂,演绎出大唐盛世的繁华。古琴版《春江花月夜》清幽,更为贴合这首压全唐的孤篇长诗。琴声入耳,万虑皆消。让人仿佛置身江月,江风振袖,月色清凉,良辰美景皆在,纵有千种风情,不必与人说。
在清幽古乐的氤氲下,我们面前仿佛慢慢展开一幅画,不妨先看一下我自己想象的《春江花月夜》的画卷。
春江花月夜
春天来了,江水涨潮,江面似与海面持平,又相连在一起。春江潮水澎湃,与海上升起的明月融为一体。月光洒在江面,波光粼粼,光芒随着浪花起伏、传到远方。月光如此温柔,哪一片春江看不到月色呢?
江水蜿蜒流淌,两岸芳草丛生。月光照在林梢、花叶上,花儿显得晶莹剔透。月光皎洁宛如天上的飞霜,洒落在白色沙滩上,再也分辨不清彼此的面貌。远处的江面与夜空连成一片,纤尘不染,天地一片寂静,只有空中一轮孤月,洒落一片皎洁。
是谁最早在江畔看到了明月?江上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岸上的行人?古往今来,更迭了多少朝代?更换了多少行人?人生代代各不同,唯有江月,年年相似。不知江月在等待何人?年年等待,那人却从未出现。只看见江水流淌,浪花随波逐流、流向远方。
江水蜿蜒流淌
天上的白云悠闲地飘走,不留一点痕迹。只留下青枫浦的游子独自哀愁。是谁趁着夜色在江面上行舟?是思乡、归家心切的游子吗?是谁独坐高楼、月下相思?月光爱怜地徘徊,不忍离去,洒落在佳人的妆镜台边,为她送去安慰。
佳人放下门帘,月光从缝隙中照进来。落在捣衣砧上,拂去还重来。是月光太执着吗?佳人与明月对视,可有亲人消息?相视无语,佳人的思绪早已随月光飞到千里外,只想像月光一样照亮远方的夫君。
佳人放下门帘,月光从缝隙中照进来。落在捣衣砧上,拂去还重来。是月光太执着了吗?佳人与明月对视,可有亲人消息?相视无语,佳人的思绪早已随月光飞到千里外,希望能像月光一样照亮远方的夫君。
月光皎洁
鸿雁日夜不停地飞翔,也追不上月光的脚步。鱼龙纵身一跃,也只能溅起水花、荡起阵阵波纹。春已过半,昨夜梦到闲潭,潭边花已落,人在天涯未回家。江水流淌、时光飞逝,春天也要随着流水远去了。
江潭上的那轮明月也要落下,明月西斜,慢慢沉入大海,海面雾气蒙蒙,海边的碣石隐藏在夜色、雾霭中,不知道和远在潇湘的游子距离仍是那么遥远,难以企及。不知有多少人趁着月色匆匆赶路、奔赴在回家的路上?只有明月深情款款,摇曳一江树影。
听完古典名曲,看罢写意水墨画,读完我的一番感受,再来品味原诗,才更有韵味。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光如水
纵观整体,全诗共有九韵,四句一换韵。起首平声庚韵,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收尾,苍劲有力。
在众多词牌中,用韵较为单一。平韵柔和,仄韵豪放。也有特别,比如上下阕平仄运转化的减字木兰花、虞美人词牌温婉大气。但都没有《春江花月夜》这样大手笔,连用庚、霰、真、纸、尤、灰、文、麻、遇九个韵。阳辙韵与阴辙韵的交替运用,声音由高昂清亮的庚、霰、真韵,转到有些微弱的纸韵,再到清亮的尤、灰、文,麻韵,最后遇韵戛然而止,宛如琴师手起弦落,却余音袅袅。
从语言风格看,张若虚的诗词,语言清丽、自然洒脱,洗去铅华宛如出水芙蓉。以江月为主题,以春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新幽美的春江月夜图,抒发了思妇离愁、游子别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含哲理,让人沉思。
从结构布局看,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诗情、画意、哲理自然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义隽永,韵律婉转。短短几行诗,却似上演了一出情景剧。第一卷:春江美景徐徐展现。第二卷:画外音融入美景,与时空对话、对人生感慨。第三卷:剧中人登场,思乡之情、离愁之苦,如春江之水,汩汩流淌。高楼之上,明月窗前,佳人独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游子思乡,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月何年初照人
第一卷:春江美景徐徐展现。诗人用精炼的笔墨,首句点题:潮水连海,明月共潮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诗中的海是泛指,并不是现实生活的海,加入想象,画面更生动、唯美,江海相连的气势无比宏伟,突显了江面的辽阔。春天潮涨,生机勃勃。这里的明月共潮生,把月亮拟人化,生动活泼,让人耳目一新。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夜色中,江面倒映着明月的身影,泛起阵阵涟漪,月色随波千万里,哪里的江面看不到月色呢?也许此刻,诗人想到了远方的亲人,伤感又无奈。这里其实可以引申为:天下共一轮明月,想象中,诗人与亲人共赏如水月色,慰藉乡愁。
月照花林皆似霰,月光洒落,树木。花草宛若披上一层洁白的飞霜,又似晶莹的雪花。这里为了突出月光的皎洁,故用霰来形容月色。月色下的江面仿佛被仙雾笼罩,诗人目光所及,一片银白色,纯洁无瑕,好似踏入人间仙境。
如此美景,流霜不觉飞,白沙隐仙境。诗人的用淡雅的笔墨,挥就一幅《春江花月夜》。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这幅画的意境,明月、江水是主题,花草、树木是背景。这八句诗,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层层晕染,步步递进,共同构成了这幅画卷。
江天一色无纤尘
第二卷:画外音融入美景,与时空对话、对人生感慨。月色朦胧,江天一色,不染纤尘。万籁寂静,唯有一轮明月陪伴诗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于是,诗人独立江边,独望明月,思考人生的意义,生活的哲理,甚至于浩瀚的宇宙,人类的历史。
首先对宇宙空间、人类、自然提出疑问的,是屈原。屈原是对宇宙万物的提问,只涉及表面,未有深层含义的探讨。张若虚则从哲学角度深入思考,引人遐思。屈原重形,张若虚重意。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屈原用一连串的方式反问,阐述自己对自然的疑问和思考。远古之初,是谁先开始传道的?天地尚未成型之前,又是从哪里可以考证?
混沌未开,明暗混杂,谁能探究它的根本?天空迷蒙、无形无物,谁又能认识它的本相?白天明亮,夜晚黑暗,又是谁的指使?阴阳参合才有万物,谁又知道生物的起源?谁又知道他们怎样演变?
屈原以其卓越的想象力,表现出他的宇宙观,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疑问。他提问的重点在天文、地理、历史方面。而张若虚则从精神层面提出疑问,探讨人生,开创了先河。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采飞扬,张开想象的翅膀,探究宇宙、探索人生。江畔是谁先见到明月?江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亮江边的行人?如此跨越时空的提问,绝无仅有、史无前例。
诗人没有流于表面,仅限于提问,而是深入思考,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句诗是全诗的灵魂,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人类渺小、宇宙无穷,时光短暂容易流逝,但是宇宙、时空永恒的观念。
人生几十年,放到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却异常短暂,放眼宇宙,太阳、地球、月亮,乃至于整个银河系的星球,几十亿年都不曾改变。有一种今月曾经照亮古人的感慨。人生短暂,但是人类的基因代代相传,得以延续。这里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望相似”的江月相对应。
江月永恒,代代相传的人类历史也是永恒的。诗人的格局之大,超乎我们的想象。面对短暂人生、生活坎坷,诗人没有颓废,没有绝望,没有自怨自艾,没有纸醉金迷的自我麻醉,而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生抱有热切的希望。
今月曾经照古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文笔细腻而清新,风格雅致而蕴含人生哲理。
这里承接上一句的江月年年望相似,开启下半篇的离愁别绪。江月年年洒落江面,几千年来不曾改变。不知道明月在等待何人?明月等待的人从未出现,唯有江水年年流淌。
诗人立意巧妙,写法更独特。这里采用拟人的写法,很自然地过渡到下半篇的离愁别绪。从自然景色到人生思想、内心情感的转变,衔接得没有丝毫痕迹,仿佛一个国画大师,用笔尖、中锋、侧锋自然过渡,毫不突兀,画面的颜色由浅及深,着墨由浓到淡,浑然天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诗寓情于景,用白云来去自如的悠闲,反衬青枫浦上游子的愁思。谁家与何处相对应,“枫”、“浦”在诗中经常在诗中被代指、借喻为更深层的含义。而扁舟子的浪迹天涯又与白云的游走不定互相映衬。
诗人推己及人,由自己联想到天下的游子。此处两个疑问,牵出后面的两组离愁别绪诗句。游子思归、思妇对离人的怀念,亘古未变。一样相思,两地离愁,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今月曾经照古人
第三卷:剧中人登场,思乡之情、离愁之苦,如春江之水,汩汩流淌。可怜楼上月徘徊,开头一句诗承接第二卷的何处两句疑问,引出下面八句诗。诗人将明月拟人化,用明月的徘徊来衬托思妇的离愁之苦。
《诗经》里的思乡之痛,溢于言表,层层递进、感情强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张若虚在诗中对思念写得含蓄唯美,生动传神。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伤悲,而是借明月的怜惜之情,从侧面烘托,效果反而更好。夜色沉静,月光温柔地陪伴思妇,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到处都洒满月光,驱之不散。
“卷不去”,“拂还来”的岂止只是月色?更是思妇内心的烦恼和忧虑。忧思无处诉?只好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却不知月色如影随形、执着地留在她的身边,不肯离去。离人与思妇相隔千万里,只能对月相思。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则突出了相隔之远,传递信息之难。鸿雁难寄锦书来,无言只是空相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生动地写出诗人离家时间之久,以及思乡心切。月复西斜,海雾藏月,潇湘碣石,树影摇情,这一幕幕景色,恰好是对诗人内心的回应:路途遥远,归家难。斜月沉沉,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碣石潇湘无限路,重点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深,因为空间距离的遥远,这种思念更深了。
诗的最后,诗人对月感叹:不知何人乘月归?而自己却只能在遥远的异乡,看月光摇曳一江树影。
张若虚之后,很多诗人引用他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能从这首《春江花月夜》中找到他们的身影。
这首被冷落千年的明珠,终于散发出璀璨的光芒,闪耀诗坛,被称为诗中之诗。
春江花月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