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示范魏晋笔法(飞白笔法)

蔡邕的“飞白书”究竟是一种什么笔法,我们说是一种轻功笔法,而并不是只要飞白就是“飞白”笔法”。

相传蔡邕见工匠涮墙(有的说是在涮字),由于石灰水浓淡不均,出现有黑、白相间的丝状,工匠很不满意,而蔡邕发现其中的白色拖丝“飞动之势”很有感触,受到启发便创造了“飞白书”。

大师示范魏晋笔法(飞白笔法)(1)

沈括的《梦溪笔谈》:“古人以散笔作隶书,谓之散隶,近岁蔡君谟(即蔡襄)又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与飞白。”

晏殊说“献之白而不飞,子云飞而不白”。

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解释“飞白书为:“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丝丝露白”是对“飞白书”最形象的比喻了。

以上这些说法,都是从笔法技巧角度对“飞白”笔法进行了描述。

不见蔡邕的“飞白书”真迹,我们只能相信这些说法。

米芾是笔法高手,他在《海岳名言》中说: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米芾可谓是书论狂人,少有赞词从他嘴里说出来,如此高的评价,说明葛洪不仅是“飞白”高手。而且一定是笔法高手我们知道,写大字没有高超的笔法是难以驾驭的。传说葛洪还是王羲之的白云老师,也从另一角度证明葛洪是笔法高手。

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武则天《昇仙太子碑》的题额,仅六字,笔画中丝丝露白,这与一直以来对“飞白”笔法的描述一致。

大师示范魏晋笔法(飞白笔法)(2)

至于加入一些符号化的装饰,称之为“飞白体”,这应该是后来那些爱玩“飞白书”们,为追求“美化”效果所为。其实有些画蛇添足,这其实并不是“飞白“笔法的初衷。

有史料记载,自“飞白书”传开以来,宫阙、匾额等题字,广为流行

。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士大夫阶层和书法玩士竞相效仿,都爱玩“飞白书”。以至于面目全非,大相径庭,与蔡邕的“飞白书”笔法根本不是一回事。使得“飞白书 ” 出现千姿百怪的现象,或越来越工艺化 ,或越来越低级趣味化,导致品味不高,以至于走向死胡同。

大师示范魏晋笔法(飞白笔法)(3)

我们说“飞白”是一种“轻功”,并不是故意为之。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对于姜夔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飞白”笔法是古人用笔的一个基本技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