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知道关羽死后什么反应(关羽死后曹操说了10个字)

曹操知道关羽死后什么反应(关羽死后曹操说了10个字)(1)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乱世出英雄。”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之中,涌现出过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而其中在东汉末年的三国乱世之中更是出现过很多的英雄。乱世虽然难以安稳,但是也给很多有识之士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提起三国时期,关羽是每个人都十分熟悉的,他的忠义勇敢不仅让后人所佩服,甚至在当时,他的很多对手也十分的敬重他。

而在关羽死后,曹操说了10个字,司马懿说了9个字,而从这简单的几个字的对比之中,二人的水平高下立判。

曹操知道关羽死后什么反应(关羽死后曹操说了10个字)(2)

曹操和关羽之间的故事

关羽和曹操虽然不是同一阵营,但是他们之间也是有一段渊源的。当时关羽一直辅佐在自己的大哥刘备身边,为刘备效力。而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关羽有一段时间是寄住在曹操旗下。也就是这一段时间,曹操开始意识到关羽十分的有才华,同时非常忠义勇敢。他打心底里佩服关羽,而且想要把关羽占为己有,为自己所用。

但是关羽一心一意效忠于刘备,所以后来,即便曹操为了挽留关羽不择手段,不仅用金钱和官位诱惑关羽,甚至还用女人来留住关羽。可是关羽依旧不为所动,这些常人心中的欲望在关羽这里没有任何的诱惑力。

曹操知道关羽死后什么反应(关羽死后曹操说了10个字)(3)

关羽的表现让曹操在惋惜自己不能得到他的同时,也更加被关羽的忠诚所折服,所以无奈之下曹操只得放走了关羽。

这之后就是刘关张三兄弟一直闯荡,扩充实力,打拼天下。虽然在当时刘备集团的势力并不是最充足的,但是因为曹操知道关羽是一个忠义勇敢的人才,所以曹操也一直非常担心他们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因为他知道刘备集团中的关羽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因此不能够对刘备掉以轻心。

就这样,出于对于关羽的忌惮,每次曹操和刘备的势力有所交锋的时候都会刻意的避开关羽,避免自己有太多的损失,从而造成不可扭转的伤害。

曹操知道关羽死后什么反应(关羽死后曹操说了10个字)(4)

但是防不胜防,在关羽的一次北伐中,曹操不可避免的要和关羽进行交手。而一开始,关羽接连胜利,曹操觉得自己占了下风,因此开始担忧起来。此时,曹操的谋士司马懿给曹操提出了建议:他建议曹操挑拨孙权和刘备的关系,让孙权怀疑刘备,从而借刀杀人。最终在曹操的挑拨下,孙权偷袭了关羽且将关羽斩首。

当孙权将关羽的头颅带给了曹操后,曹操脱口而出10个字:“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这十个字的意思就是说:“关羽终于死了,从今天开始我就可以好好睡觉了。”

虽然只是简单的十个字,但已经从中表现出曹操对关羽是十分的惧怕和提防的,有关羽在曹操甚至都睡不好觉,因此也可以看出关羽的威慑力。

曹操知道关羽死后什么反应(关羽死后曹操说了10个字)(5)

司马懿与“关羽之死”

那见到关羽的头颅后,司马懿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当时北伐中关羽因为孙权的偷袭而丧命。此时的孙权开始麻痹大意,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疯狂的扩张势力。而此时孙权的手下提醒他,关羽死后,刘备等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也瞬间让孙权看到了形势的严峻。因此,孙权选择将关羽的头颅送给了曹操,这样其实就是在无形中甩锅给曹操。

曹操知道关羽死后什么反应(关羽死后曹操说了10个字)(6)

而曹操在得到了关羽的头颅后,十分的开心,同时也忘记了这个头颅“后患无穷”。而此时,作为曹操谋士的司马懿已经看透了这里面的一切,他明白这是陷害曹操的计谋。因此此刻的司马懿顾不上开心,开始想一些解决的方法。于是,他见到关羽死后,冷静的说出了这样九个字:“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

也就是这十个字,让曹操瞬间明白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而司马懿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建议让曹操安葬关羽的头颅,然后再向刘备解释是孙权杀了关羽。这样就又迁怒到了孙权身上。曹操也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

曹操知道关羽死后什么反应(关羽死后曹操说了10个字)(7)

由上可见,在关羽死后,司马懿没有像曹操一样开心,而是沉着冷静地思考其中的利弊。从司马懿在关羽死后说出:“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九个字就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他看问题要比曹操更为深远和沉着。他不会轻易被表象所迷惑。

可以看出,司马懿其实是很有野心抱负的,但同时他也具有智谋和计策。因此,司马懿才是更有王者风范的,更能沉稳做大事的。相比之下,曹操就多少有些浮躁的性格成分在内。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别,才使得司马懿家族能够在后来称帝为王多年,能够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终极抱负。

曹操知道关羽死后什么反应(关羽死后曹操说了10个字)(8)

结语

语言文字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虽然说话是一个稀松平常的事情,但里面隐藏着很大的学问,从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和状态,我们很多时候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才能的高低。司马懿和曹操说话的对比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除此之外,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曹操和司马懿对待关羽之死的不同态度也变相的提醒了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停于表面,要多去思考其中更为深刻的内涵,不然会错失很多重大的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