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养到多大就是老鹌鹑(流传了1400年的把鹌鹑)

导读:流传了1400年的“把鹌鹑”,也是一种传统的记忆,如今逐渐消失

浓浓的秋意兴起,深秋的季节一片萧杀的气象,随着秋收逐渐开始,秋收之后是农田最为闲暇的季节。过去的农村由于外出打工的很少,一到秋去冬来,村子里面烟火气息就愈发的浓郁。闲暇的季节也让忙碌了一年的村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赶大集、置办酒席,所以冬季是大集最多的,而且这个季节置办酒席也是最多的。这也演变成为农村的习惯,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

鹌鹑养到多大就是老鹌鹑(流传了1400年的把鹌鹑)(1)

过去的农村秋冬之际,很多人的手里会经常拎着一个布袋,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尤其是老人居多。天气寒冷的时候,还会把布袋揣到腰里,外面用大棉袄遮着。这个布袋里面装着什么呢?里面装的是流传了一千四百多年的传统娱乐方式:鹌鹑,对于鹌鹑很多人并不陌生,这种雉科鹌鹑属的鸟类,是一种跟人类交集有着古老历史的鸟,早在5000年的埃及壁画上面,就有鹌鹑的画像。

我国的《诗经》中就有过“鹑之奔奔”,“不狩不猎,胡瞻尔筵有悬鹑兮!”的诗句,到了战国时代,“鹑”更是被列为六禽之一,成为筵席珍肴。民间素来有:“飞禽数鹌鹑,走兽数狗肉”的传统说法。可见肉质鲜美的鹌鹑一直以来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鹌鹑除了能够食用之外,因为鹌鹑性情勇猛善于争斗,所以鹌鹑也从唐代开始就成为了民间一种娱乐项目,每年秋冬之际会有斗鹌鹑的习俗。

鹌鹑养到多大就是老鹌鹑(流传了1400年的把鹌鹑)(2)

雄性鹌鹑生性勇猛,同性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别看鹌鹑个头不大,尾巴不长,但打斗起来异常的凶猛。鹌鹑落败之后通常就不会再参与争斗,民间俗称:斗败的鹌鹑打败的鸡,指的就是鹌鹑战败之后,就会失去战斗力,成为无用之才。所以通常斗败的鹌鹑会被摔死,或者是成为盘中餐。鹌鹑过去数量繁多,虽然不至于跟麻雀相比,但鹌鹑的数量也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在一些沙滩、河道等一些荒地,鹌鹑会经常飞起一片。

深秋季是捉鹌鹑的旺季,这个时节一来是农闲季节,有了闲暇的时间,二来这个季节鹌鹑由于食材充沛,长得是膘肥体壮正好用于打斗。常见的捕捉鹌鹑是采用网,几个人通力合作,有人负责赶,有人负责网。由于过去环境的原因,鹌鹑的数量繁多,一天下来就能够捉到好多。这些被捉到的鹌鹑被筛选之后,优良的鹌鹑会被留下了养着,那些看上去不佳的则会成为美味的食材。这个时候,把鹌鹑也就成为了农村最为多见的一种娱乐方式。

鹌鹑养到多大就是老鹌鹑(流传了1400年的把鹌鹑)(3)

过去的农村经常会看到有人手里握着一只鹌鹑,把鹌鹑也有一定的技巧,要把鹌鹑握在手里,鹌鹑的腿脚伸在下面。鹌鹑的头会在大拇指和食指环绕中露着左顾右盼的张望。鹌鹑把握的时间长久之后,鹌鹑也就变得不再怕人,会很温顺地被把着。有的时候也会放进随身携带的布袋之中,这种布袋是专门制作而成,布袋的底部通常有坚硬的东西支撑固定,形成一个底部中空上面收缩的形态,鹌鹑被放进去会在底部空间呆着不受积压,而且布袋还具有保暖的作用,让鹌鹑在寒冬不受冻。

从唐、宋以后,对鹌鹑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就有很多描述记载。鹌鹑在开始驯养目的不是为了食用,而是为了比赛斗,比赛鸣。到了明代之后,又逐步发现鹌鹑的药用价值。清朝康熙年间贡生陈面麟著有著名的《鹌鹑谱》,该书对44个鹌鹑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分别作了叙述。对饲养各法如养法、洗法、饲法、斗法、调法、笼法、杀法以及37种宜忌等均有详细记载。这对发展鹌鹑饲养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鹌鹑养到多大就是老鹌鹑(流传了1400年的把鹌鹑)(4)

在一般人的眼里,鹌鹑就是一只鹌鹑,并没有什么区别。可在一些专业人士的手里,鹌鹑就有了玉眼、黑眼、五色鹭、五色顺、砂子眼、红眼等等不同的区分了,据农村老人说鹌鹑有90多种,可见鹌鹑的优劣是有很多品种区别的。把鹌鹑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农村,风靡过很长一段时间,在八九十年代,很多人手里经常会把着一只鹌鹑,有的家里会养好几只,每天按照不同的时间段轮流把。

鹌鹑伸着小小的脑袋,看似非常乖巧地在手里呆着,但是切不要被鹌鹑这种老实假象所迷惑,每当从袋子里掏鹌鹑的时候,也是最谨慎的时候,稍不留意鹌鹑就会窜出去一飞冲天。所以没有把好的鹌鹑是最担心逃逸的,相比较把的时间较长的鹌鹑,野性就会逐渐地消失,这种鹌鹑会变得比较安分,看上去很乖也不闹腾,桌子上有饭粒、米粒的时候,把鹌鹑伸过去,鹌鹑就会将其啄食。

鹌鹑养到多大就是老鹌鹑(流传了1400年的把鹌鹑)(5)

随着时代脚步的进行,把鹌鹑这种民间娱乐,在农村也逐渐的消失不见,即便有些老人还很热衷把鹌鹑,但由于现如今环境的改变,鹌鹑的数量急剧减少,加上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想去捉鹌鹑也找不到伴了,把鹌鹑这项古老的农村娱乐,也正在逐渐的消失,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