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黄盖峰下,原名太室祠,北魏时北天师道寇谦之改祠为岳庙至今,称嵩高灵庙、嵩岳庙、中岳庙等。岳庙“维神宅于土中,墟溯轩辕之治”(《嘉庆二十年御祭文》),因而形成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岳主神(中王爷)始祖黄帝信仰。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1)

一、尊祖奉先,夏商周三代皆以黄帝为始祖

据史书载,嵩山在夏以前称外方山、嵩高山,尧舜至夏时称崇高山、西周时称太室山,东周时因位于京畿内地遂称中岳嵩山。据《唐汉字解字·汉字与日月天地》解释,“嵩”字原本指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故音“耸”。而“崇”字是一个会意字兼形声字。小篆“崇”字从山从宗,宗的本意为家庙。古人单独将“崇”字作为一个山的名子是具有很深寓义的,它表明尧舜时人们已经认为嵩山是祖宗之山,是祭祀华夏先祖的祖庙神坛。据《竹书纪年》载:“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禅位禹后,退居阳城。位于登封、新密、新郑、禹州交界处黄帝故里景区的具茨山,据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其本意是次于祖山嵩山的山。现在我们把嵩高山、崇高山结合起来看,加上有关学者的研究,其意义很清楚,嵩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根,有着“五土之主,万山之祖”的尊贵地位。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2)

据地质学家研究,嵩山是世界上最早露出大海的古陆地,形成于36亿年以前,在中国乃至世界诸多名山中堪称寿星。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夏商周,嵩山一直是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华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中心。被中华民族尊称为人文始祖的黄帝(公元前2717-前2599年),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建都城、分州土、立朝市、养蚕桑、作舟车、造器械、统一华夏,创造了时为最先进的氏族文化,奠定了华夏五千年文明。《五帝本纪》说:黄帝打败了炎帝(族)、蚩尤,统一了华夏,天下万国的诸侯都尊黄帝为天子。《云籍七签·轩辕本纪》说:黄帝得道升天后,其追随大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诸侯奉之。子民怀念黄帝的恩德,在黄帝曾游历过的地方,皆建黄帝祠堂以便随时祭祀。《绎史》卷五引《纪年》、《博物志》说:“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有研究黄帝的专家认为,黄帝作为始祖被祭祀,最重要的祭祀地应为祖庙。黄帝的祖庙在黄帝死后的一个时期,应在部落的中心地带嵩山。嵩山作为黄帝部落内的最高山脉,是天界众神汇聚之地,传说又是黄帝与神沟通常游处,很可能祖庙在嵩山上。是否为太室祠,有待考证。“万物本乎于天,人本乎于祖”(《礼记·郊特牲》)。由于黄帝的功绩,尭、舜、禹,夏商周秦汉时都以黄帝为始祖。最迟至秦汉时,随着人们氏族意识和宗法观念的形成,祭祀黄帝在嵩山周边乃至中原地区已成为一种风俗盛行。写于汉代2100年前的《淮南子》说:“世俗之人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可见《淮南子》前什么事都要扯上炎帝、黄帝,足见炎帝、黄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影响。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3)

据《史记·封禅书》载,自舜的时代起,祭祀黄帝的法祖活动在皇室和民间就很普遍了。《礼祀·祭法》载,“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尭;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鯀,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舜时崇拜的祖先是黄帝以及黄帝的孙子颛顼,和黄帝的曾孙子喾以及喾的儿子尭;夏氏族崇拜的祖先是黄帝和黄帝的曾孙鯀和鯀的儿子禹;殷人崇拜的祖先是黄帝的曾孙喾和喾的儿子契;周人崇拜的祖先是黄帝的曾孙喾和喾的儿子后稷。据史书记载,三代以前的祖先祭祀特别重视功德,以功德选择祭祀对象。《国语·鲁语》讲:“夫圣之制祭祀也,法祀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黄帝以其开创华夏文明的功绩,使夏商周三代以前的王室都把黄帝作为共同的祖先实施祭祀,这种“无宗教的道德文明”,反映了当时人民对黄帝浓厚的追祖报恩思想。同时也说明,最迟至周时祭祀黄帝敬天法祖已成为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有专家说中华民族宗族观念的形成应在夏代,大禹千里迢迢从山西夏县迁徙到嵩山父亲鯀的封地,就是要利用宗族势力“避”商均于阳城,后在涂山(河南嵩县三涂山)八方会诸侯时,利用家族势力杀死了商均的死党防风氏,为自己的政权统治扫清了障碍。至周时,由于周强化宗族观念,尊祖奉先,敬鬼神而远之,特别重视人的价值观,使夏民族对嵩山的崇拜和信仰逐渐地由单纯的山岳崇拜向祖山圣地崇拜转换,从而确立了嵩山华夏民族文化心理上的祖山地位。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4)

二、成王营洛,在太室山上建宗祠祭天祀祖

据史书载,周王朝崛起于中国西部,其始祖为弃。弃即舜禹时的农官后稷。姬姓。《诗经、生民》即描写后稷诞生及教人播种五谷的事迹。周族几经迁徙至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内,之下至文王姬昌时强大起来,建都于丰镐,今陕西省西安市。文王死后,其子武王姬法继位,联合各诸侯国兴兵伐商,于牧野之战一举灭纣,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5)

周武王在伐商灭纣时发现,陕西的都邑丰镐偏于西部,不能巩固其对东方广大疆土的统治。据“何尊”铭文载:武王要“余其宅兹中国”。这里的中国就是指嵩洛地区。于是他选定嵩山下的伊水、洛水之间作为建设新都的理想地点。立国建都,追溯帝王谱系,武王说自己是黄帝的十九世孙(《云籍七签·轩辕本纪注》),所以他要到黄帝治理的天下中心去管理天下的百姓,做万国之主。据铸造于西周初年的“天王簋”铭文载:武王灭商后,亲登嵩山,燔柴祭天,“祀于天室(太室)”。武王祭告嵩山乃开国大典,可见他移居洛邑的决心。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6)

远古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天象观察,看到北斗恒星群星拱卫,认为那就是天的中心,因而北斗恒星被人们尊为“上帝”;同样相信对应上天,地上也应该有个中心,“王”者居于土中,时刻在接受着东西南北四方的恭维。由此,古人产生了对中央、中心的崇拜。据《荀子·大略篇》载,“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于天下之中”。这就是武王的理想。我们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看到,“中”字的写法为 ,是一杆旗帜,上有飘带。旗帜是军队的中心和住所所在,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古人说的天下中心不仅仅是地理概念,而且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也有深刻的关系。那时环踞于中央政权的诸侯方国,原则上都有拱卫王畿,向王朝纳贡的义务,都邑定于天下中心,不仅使四方进贡的里程均等,而且有利于中央控制四方,有利于王朝的巩固。武王要做天下共主,所以他要把王的都城建在天下的中心,以实现四方膜拜,唯我独尊,号令四方的雄心壮志。《逸周书·度邑》载:“王曰:旦,予克致天之明命,定天宝,依天室”。武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天给我旨意,要我在确定天地之中的地方,依傍太室,建立国家。支持武王这一建议的是武王的弟弟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即位,周公姬旦摄政。商纣之子武庚不甘殷商灭亡,联合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叔,以及东夷诸侯叛乱,反周复商。史称“三监之乱”。这使周公越觉得武王的预见英明伟大。成王派周公东征平叛武庚胜利后,周公就向成王陈述厉害,力劝成王着手在嵩山伊洛营建洛邑作为周的新都。成王听从周公建议,于成王五年(前1039年),令召公姬奭至洛“相宅”选址,周公姬旦又复多次占卜,反复审视察看地形地貌,才确定了营建方案,开工建设。从当年二月至同年十二月,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洛邑成周的主体营建工程。成王七年洛邑建设全部竣工。据《洛浩》载:新邑都城竣工建成后,成王率百官来到洛阳,安放了代表国家的九鼎,举行了隆重的新都王城建成庆功大典。他首先向先王举行了隆重的冬祭祀典,然后步入太室(祠)行祭天法祖大礼,“献三牲”,祭祀上天同祀黄帝,并以以酒灌地的形式求祖降福、求神赐祥。从此大周有了两座都城,西部丰镐称宗周,东都洛邑称成周。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7)

由于西周贵族的阻挠,洛邑的营建工程进行的并不顺利。原因是西周各贵族长期生活在陕西,家族资产、政治势力,经历代经营已多有积累和根深蒂固,因而朝臣上下对洛邑的营建,以及居家迁洛并不支持。为了克服营建困难,顺利营洛迁都。根据史书文献记载,周公姬旦依照古人,“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家庙”的建国理念。在营建过程中,一是求证嵩山为天下中心,说服西周各王侯贵族顺利营建洛邑。周公亲自主持派人到嵩山一带以树表立圭的方式,测得嵩山南麓登封告成镇周公庙处,夏至时日影长一尺五寸,仅与土圭边沿齐,为天之中心(现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单位)。二是循殷制,以殷商于嵩山祭祀上天(上帝)的“天室”为家庙,作为周祭天法祖的神祠,因祠建在太室山,名曰“太室祠”。(祠,即家庙、宗庙的意思,是纪念祭祀先祖的地方)并以“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尔雅·释天》)天人合一,“禘喾郊稷”溯远祖黄帝为始祖,祔于太室(祠)与天同祀,极力推行尊先法祖的宗族文化信仰,以表明周是与殷商一样是黄帝的后裔法脉正统,用思想和行动来取信居住在嵩山地区的商后裔百姓,从而获得商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以求周王室政权的常保久安。即所谓的“祈天长命”。周之所这么做,是因为周本为中国西部的一个小邦国家,虽然说先祖为舜禹时的农官后稷,与黄帝同为姬姓,且同为黄帝曾孙喾的后裔,与殷商同宗同祖,但周毕竟以武力灭商,居于商地的百姓和贵族对其有许多顾忌。况且,周在伐商时列举纣王的第一条罪状,即为失德政于民,“自弃于先祖肆祀不答”(《尚书·牧誓》)。意思是说商对祖先的祭祀不闻不问,漠视人的价值,无限地夸大上天(上帝)神的法力,从而过度的抬高了鬼神的地位。周受命于天,按照上天的意志管理天下,就要效法先祖,礼敬上天,敬德保民。周公要辅佐成王巩固大周江山,深知“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天下得失核心在于民”(《左传》)的道理。所以,周公在克商之后极力推行宗法政治文化统治,并在主持洛邑后,还代成王命令写下了训诫殷民的《多士》,重新制定了礼仪、法令、对各项法规制度也进行了修改,把敬天法祖列入了国家祀典,黄帝祔于太室(祠)与天同祀定时祭祀成了制度,从而奠定了黄帝嵩山主神的地位。成王死后至重孙穆王满时,满喜欢周游天下,访古问祖,寻仙探幽。据《穆天子传》载:“天子南游于黄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乃于启室。”唐颜师古注:“黄室之丘。嵩高山也”。这里的“黄”是指黄帝。“室”在古代与庙、塚、祠均指祭祀祖先场所。“黄室”应为黄帝祠堂。“丘”为嵩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穆天子满南游于建有黄帝祖祠的嵩高山。在祭祀先祖黄帝后,看到了夏启的住所,便进入启住的房屋里观看。这是周成王在太室山上建黄帝神祠后,现在能查到的最早文字记载资料。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8)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幽王被杀。次年(前770)平王宜臼即位,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因嵩山太室位于京畿内地,随称嵩山为中岳,自此确立了嵩山华夏“天地之中”的祖山和神山地位。《山海经·中山经》说;嵩山的太室和少室为万山的祖宗,祭祀它必须用天子的“太牢”之礼(全牛、全羊、全猪)。平王迁洛,继先王之礼制,以太室祠为祭天法祖神祠,举行了隆重的迁都典礼。祭祀上天并黄帝以下尊祖仪式庄重恭敬,以求神明护佑,周族旺盛。为了纪念先祖建祠之功德,祠庙仍沿用旧名为太室祠。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9)

周高调宣扬复兴华夏文明,提倡崇尚英贤、敬祖法宗,对鬼神敬而远之,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体系,从而促使中国文明由神道走向了人道。可见,中国人是以文化立国,互相征战厮杀,不论多么激烈残酷,都是为了争夺华夏文明的正统继承权,而不是自毁文明。成王营洛在嵩山上建太室祠,从而创造了华夏民族独有的宗祠文化,使嵩山地区祭祀黄帝,从此有了固定场所,得到了族群的认同,嵩山也由此成了华夏民族尊宗信仰和凝聚人心的民族圣地。史记封禅书载,“秦并天下,令祠官奉祀太室,不言建祠者,或周之旧物”。专家认为,周之旧物,应为周公姬旦营建洛阳时所建的太室祠。“敬天法祖”是周礼宗法信仰的核心,尊祖奉先作为一种品德,自夏商周起在华夏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传承,风移俗易唯此根深蒂固,深得民心。中岳庙作为始祖黄帝的祖祠,自周在太室山上建祠,祀黄帝为嵩山主神,使黄帝信仰由中岳及中原广传于华夏氏族,薪火传承绵延不绝数千年,中岳庙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心灵向往的圣地。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10)

三、天人合一,黄帝列五天帝之首位居中央

从西周开始,人们逐渐淡化了天神上帝的信仰,原始宗教中的许多神话人物也演变成了历史人物,实现了由神到人的转变,强调人的重要性,重视人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有益于民则祀为神”成了华夏民族的共识。这就是道教教团组织创立后所列神祗系统多为有名有姓、有情有欲、有血有肉的英烈贤士的由来及原因。“人仰神之正直,神依人之明德”。比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尭舜、大禹、周公、老子、孔子、关羽、岳飞、戚继光,以及各地供奉的城隍神、庙内元辰殿供奉的伦理道德模范太子神等。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11)

两汉时期文人把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升华为世界观的高度,黄帝也由传说中的古帝演化为天神,升格为祭天大礼中的对象。这是因为战国中期人们用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原理,解释历史的演变,认为黄帝代表土德,周代表火德。如果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推测,火生土,取代周的王朝应该是是土德;用五行相克的原理推测,水克火,土克水,取代周王朝的应该是水德。而水德之后又是土德。这样以来代表五行之一的黄帝就具备了神格。因而,学术修养深厚的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年),根据“山山有主、岳岳有神、在天有象、在地有形”的说法,与门客著《淮南子》说:黄帝成仙之后,与太昊、少昊、颛顼、帝喾同为五天帝,黄帝为中央天帝。“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絷绳而制四方”,位列五天帝之首。自此,从理论上讲黄帝真正成了中岳嵩山之主神,上承天阳,下接地阴,代表上帝,配天作镇,以土德镇守中岳。这是古人对上天(北斗星)的敬畏崇拜,以及对先祖黄帝功绩恩德追思的体现。晋时葛洪(284-346年)融合五行和方位所代表的颜色和说法(木代表东方,青色;火代表南方,赤色;金代表西方,白色;水代表北方,黑色;土代表中央,黄色)在所著的《枕中书》中说“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所谓“五帝”是指夏禹以前的五帝。《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中说:“黄帝为五天帝之一,居中央之位”。还说:“填星(土星)主嵩高,而轩辕黄帝得土行之位,故曰黄龙之体。因以黄帝为中岳嵩山主神”。按《大戴礼记》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王者绍于上帝,王者服于土中”,“王者必居土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古代以“土”、“中”为尊的思想观念,把黄帝放在“土”、“中”之位,以一统四,有主有从,慎终追远,不忘根本,很大程度上是民族感情问题。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12)

对中岳神灵的信仰崇拜,自汉武帝(公元前110年)“闻嵩山呼”,将所到山峰命名为万岁峰、万岁峰上建万岁亭、万岁峰下建万岁宫以应三呼万岁,加增太室祠之后,历代帝王对中岳神的祭祀礼制不断予以强化提高。东汉顺帝(126-131年)时道教教团创立嵩山是其发起策源地,奉黄帝为教祖,尊老子为教主。称黄帝为黄神。至北魏时道教领袖寇谦之以中岳庙为基地,在嵩山创立新天师道,废除“三张伪法”(张陵、张衡、张鲁),吸收佛教、儒家文化,去伪宁真,改革道教,“专一礼度为首”,佐国扶命,帮助魏太武帝统一了北方,成就了北魏太平盛世,寇谦之被封为国师,道教也随之进入上层社会奉为国教(440年)。道教兴盛起来,专一奉祀黄帝的太室祠成了道教活动场所。道门中人迎合人们对黄帝的崇尚信仰,岳祠仍以祭祀黄帝为核心文化,作为发展道教的原始动力。《嵩高灵庙碑》说:“夫中岳者,盖地理土官之宫府,而上灵之云集,四通五达之都会也。上应悬象镇星之配,而宿值轩辕,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镇星”。土星。“轩辕”。黄帝。“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寓北斗星天的中心。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中岳嵩山从地理上讲,是土神的宫室洞府,是上天众神经常聚会的地方,是四通八达通天彻地的神灵之城。北斗星为天之中心,对应上天嵩山为地之中心。黄帝以土德镇守中岳,主持管理着天地之中。血缘延续民族,信仰凝聚人心。魏太年间(435-439年),“旧祠毁坏,更造新庙”,太室祠改为“嵩岳庙”,轩辕当值,香火至今炽盛。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13)

黄帝神性的膨胀,使黄帝信仰崇拜发展到了极致。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在对信众人性善恶教育中,将中岳庙视为五岳中的“中央普掠之狱”。北周武帝宇文邕(534-578年)敕纂的《无上秘要》卷十说:“中岳嵩山,名普掠之狱,黄帝主之”。这句话是说嵩山中岳庙是由黄帝主持的冥界惩罚有罪之人的阴曹地府。所谓“地狱”是道教在佛教因果轮回的基础上,结合夏民族阴阳理论,以及原始神话、宗教幽冥世界的幻想为蓝本,创想的刑罚世间有罪之人的幽灵世界体系。据有关道书上讲,人死之后不论生前贫富贵贱,鬼魂都要到阴曹地府去报到,接受阴间冥府帝王的审判。根据个人的善恶罪孽,由十大阎君量刑后,再送交各小地狱进行惩罚。民间传说:中岳庙太室阙前的河为“奈河”,说中岳庙为黄帝主持的阴都。黄帝是阴间的朝廷。生前作恶多端的,抢劫杀人的,贪污敛财的,欺压乡里的,不孝敬父母的,男盗女娼的,偷鸡摸狗的,死后都要由黑白无常带入中岳庙,再由阴都帝王(黄帝)发付到十殿闫君处,严刑拷打“剑树断筋,刀山流血,足落斧刃,身挂剑楞,常处狴犴,不舍昼夜”,杖杵撞打,上刀山,下油锅,风刀煮炙(《太上消灭地狱升骘天堂忏悔》),然后交由七十二司等大臣文武官员主持公道,量罪而刑。现在中岳庙峻极殿院奉祀尊神,除大殿里端座着中岳主神黄帝外,配殿廊坊里供奉着十大阎君、七十二司,各司佐以判官鬼吏、鬼卒一应俱全,阎王及各司神像下的说明牌上清楚的写着该殿、司尊神的职责以及职能权限,让人感觉到中岳庙是一个组织严密,管理体系完整的地府官衙。所以老百姓祭祀中岳主神黄帝,部分是来告阴状的,希望中岳大帝(黄帝)主持的阴曹地府,能主持公道,惩罚作恶多端之人,为自己伸冤雪恨。但更多的老百姓来祭祀中岳主神黄帝是为了祈求平安,消灾祛病,升官发财,福寿常乐,子嗣兴旺。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14)

四、官民祭祀,中岳庙黄帝信仰香火三千余年不衰

中岳庙作为古代帝王为了祭祀中岳主神而设的官方庙宇,是嵩山的主庙与象征。历代祭祀中岳主神活动,有文献记载的自“舜十五年禹主祭嵩山”,到周武王“祀于天室”,至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太牢之礼岁事祭享,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祭祀嵩山,起神宫斋戒七日,“闻嵩山呼,加增太室(周时旧祠),赐山下三百户为奉邑,祠衙合一,专奉祭祀”,香火炽盛,至今已逾三千余年。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15)

北魏祠改岳庙,轩辕当值,民富国昌,成就了魏太武帝“太平真君”的太平景象。唐王朝以土德为荣,十分重视黄帝祀礼。中岳庙内除设启母、少姨以上先祖列宗殿堂外,同祀五岳、四渎,“以昭告天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帝王为山川之主,其祀统于中”,表明唐王朝受祖上之恩德,承天命以中控御四方,山川社稷永固。大周武则天女皇封禅中岳,尊中岳主神为“天中黄帝”,诏县令兼庙丞专主祀事。开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仿汉武帝加增太室祠“征元封故事”,下令大规模扩修岳庙,并改嵩岳庙为中岳庙至今。可见唐王朝对中岳神的崇敬。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16)

降之宋代,太祖赵匡胤乾德元年(963年)向中岳主神黄帝敬献衣冠剑履、冕服,令祀官按宗庙諡冊之制,详定中岳仪注,及冕服制度,视中岳为宗庙。开宝六年(973年)敕修中岳庙,仿唐诏县令兼任庙主,县尉兼任庙丞。真宗、神宗、高宗均写有祭告乐章,设坛以祀,六乐锵锵,把祭祀中岳主神活动推向了高潮。对中岳主神黄帝的祭典封号,宋代也达到了高峰,宋微宗封中岳主神黄帝为“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明代,敬奉百神,简化祭祀礼仪,历代帝王列祖列宗由朝廷在京建庙祭祀。同时,朱元璋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对其祭祀应为国家之大典。中岳嵩山位于天中,居“土神”之位,又祀黄帝始祖为主神,故有明一代对中岳嵩山的祭祀格外虔诚。成祖即位(1403年)迁都北京,以下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娴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熹宗即位时,均到中岳庙设坛吿祭。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17)

清雍正即位,乾隆登基,仿前朝大祭中岳。乾隆十五年(1750年),爱新觉罗弘历奉太后巡幸中岳,九月三十日至嵩山,十月二日至中岳庙设坛祭祀,赐题匾额,楹朕祭器,为民祈福。期间,安南国(今越南)使臣向清廷进贡。闻高宗弘历前往嵩山,即奔赴中岳。十月一日,乾隆由少林寺至中岳庙下榻,越南使臣就赶到了中岳庙,向高宗乾隆献上贡品九柄如意。九柄如意雕工精湛,质润体透,其有五种颜色,意寓“九五之尊”。三日黎明举行岳祭,乾隆身着礼服,向中岳主神行吧“三献礼”后,将九柄如意交由中岳庙当家道士收藏保存,以备专供祭祀中岳主神之用。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18)

史书文献载,三代以前帝王均以祭祀中岳为主,周之后方祭祀四岳,周武王“祀于天室”开创了帝王封禅之先河。据统计历代帝王亲临祭祀中岳者有68位之多,遣使致祭者有据可查的数百人次,地方官员祭祀者不可数计。每年或每遇大事如果皇帝不能亲临祭告,便要派王公大臣和亲信前来中岳祭祀。据说自宋代初年起中岳主神的祭祀除登封外,春季由禹州负责,秋季由汝州负责。清景冬旸著《嵩岳庙史》中收录有历代祭告中岳文多篇。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祭嵩山文》说“轩辕曜哲,伊祁载形。逮于有周,实光洛征”。简要地叙述了嵩山地区早在周时就有了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和轩辕黄帝在各王朝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19)

民间祭祀中岳主神黄帝的信仰活动,由于宗教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具有功利性和迷信色彩,但瑕不掩玉,更加说明了人们对中岳主神黄帝的信任。春节期间是祭祀中岳主神黄帝的高峰期,除朝廷官府外,群众轮流给中王爷(中岳主神)摆供,每年轮到哪家(村)为中王爷(中岳主神)做供,就把中岳主神黄帝的座像用唢呐吹打着送到他家(村),这家(村)的人就需要提前做好摆供用的供品材料准备,接近祭日前一个月就要请厨师,一家主持全村参与。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天官赐福,为民众公祭之日。供品于十三日上午准备,下午开始上供,上供之时全村人出动,吹着唢呐,放着鞭炮,隆重异常。庙内,初一早上四更过后便有人成群结对前往祭拜。从年初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天祭拜者络绎不绝,有上万人之多。三月、十月春秋两季的祭祀,中原地区数省市四面八方的百姓车水马龙涌向嵩山,月余不断,因而形成了绵延上千年的中岳庙会。宋骆文蔚《重修中岳庙记》述说中岳庙会盛况:“国家享祭之外,留守祈祷之暇,每年清明届后,娱景方浓,千里匪遥,万人斯集,歌乐震野,币帛盈庭,陆海之珍,咸集于此”。可见中岳庙会之盛大,祭祀朝拜人之众多。据庙内碑文记载,祭祀中岳赶庙会的人,除河南外,还有陕西、山西、山东、湖北、安徽等地,高峰日有十万余人之多。在民间嵩山地区周边的登封、巩义、新密、偃师、禹州、汝州、洛阳、焦作、许昌、平顶山、长葛、开封、襄县等地的老百姓为了进香方便,在各地均建了许多中岳大帝行宫,塑中岳大帝(黄帝)像以便于祭祀,老百姓称为小中岳庙。仅登封境内就有颍阳镇冯沟、石道术村、君召大滹沱、卢店镇景点、太室山玉柱峰下等。石道乡术村“中岳行宫”内有一通明代碑刻,《河南省登封县重修行宫记》中说:“主蒙籓降概县各里额设行宫也”,可见各地祭祀中岳主神(黄帝),广建中岳大帝行宫如此之多,除了群众自发建设外,可能与官府的号召也有关系。钧瓷为什么称为神垕瓷,据考证登封与禹州交界处宣化镇南山,有一座小中岳庙座南向北,周边瓷窑林立,庙前登封的瓷窑烧出的瓷器称神(身)前瓷,庙后禹州的瓷窑烧出的瓷器称神(身)垕瓷。各地凡设有中岳行宫和小中岳庙的村都有中岳神社火组织,社火组织定期到中岳庙去祭拜,以表示对中岳主神黄帝的虔诚,同时并希望得到始祖神的佑护。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20)

现今祭祀中岳主神黄帝活动规模渐小,但嵩山周边十余县市的老百姓仍乐此不疲。2004年,农历甲申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中岳庙在主持黄至杰及信教群众的倡议下举行了“万人公祭中岳主神黄帝大典活动”。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始至十六日结束,时间三天。公祭仪式以清以前仪式进行。内容有摆供、祈福道场、社火表演、大戏演出、公祭典礼等五项。供品仿“太牢之祭”,以华夏为龙的传人为主题和寓意造型进行制作,展示了嵩山地区传统的源远流长的祭祀黄帝习俗文化。祈福道场和公祭典礼,依嵩山地区原始文明古风,上香、演礼、宣读祭文、做道场,均按道教祭祀礼仪进行。祈福道场,正月十四日早设坛至十六日下午结坛,每天进行两场,祈祷祖国繁荣昌盛,祝福人民居家平安。春风引紫气,祥云捧日。正月十五日,公祭活动当日,中岳庙人声鼎沸、香烟袅袅,登封及周边县市十余万群众参加了公祭活动,仪式庄严神圣。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21)

黄帝不仅出生在嵩山,而且大部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重大活动都发生在嵩山地区,以黄帝为代表创造的辉煌业绩,奠定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团后裔从这里出发,广嗣散居于世界各地,中岳庙“宅居土中,墟溯轩辕之旧”,饮水思源这里是根,是谒庙拜祖的圣地。黄帝的儿孙颛顼和帝喾始终居住在嵩山,他的重孙大禹在此建立了夏王朝,之后三代之君皆居于嵩洛。在这里黄帝、尧、舜、禹、夏、商、周等古代帝王的遗迹俯拾皆是,在这里经过几千年所形成的祭祀先祖黄帝的信仰,是华夏民族尊祖奉先的优秀传统。道教兴盛,黄帝奉为五天帝之首,以宗教的幻想主中央“普掠之狱”,公正赏罚人间善恶,塑造了更加伟大的黄帝形象,深受人民爱戴,助推了黄帝子孙对中岳神的信仰,使中岳庙祖祠香火薪传数千年至今。

历史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祖祠中岳庙)(22)

追溯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有两条线,一条是神祗祭祀文明;一条是尊祖奉先文明;从中岳庙黄帝信仰来看,两条线都源于中岳嵩山。

(作者:原登封文史委主任、《中州道教》主编李振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