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正史记载出入的部分(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

《三国演义》和正史反有许多不同,以至于许多我们熟知的小说形象,和历史有了偏差。

而偏差,还可以分许多方向……

有些反差,是方向正确,但夸过了。

常见于蜀汉一方。

比如赵云正史里和黄忠一起强壮挚猛、并作爪牙,被比作夏侯婴和灌婴(夏侯婴救过刘邦的孩子,赵云救阿斗),列传里编次“关张马黄”。

好家伙小说里直接变成无情的单挑魔王,七进七出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年登七十还斩五将,五虎上将排名也硬生生变成关张马黄。

三国演义中有正史记载出入的部分(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1)

类似的,马超刺死李通,张飞刺死纪灵之类,都是罗贯中送蜀汉的人头。关羽历史上斩颜良是传奇事迹,但罗贯中嫌不够,温酒斩华雄、诛文丑、五关六将一大堆。

有些反差,是想夸来着,但方向偏了。

比如正史明说喜怒不形于色寡言少语的刘备,小说里为了塑造他的仁德,让他经常哭,而且话还挺多。

比如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的贤相诸葛亮,被描述成奇门遁甲借东风、七星灯续命、能行缩地法、动不动一堆锦囊妙计的半妖半仙。

三国演义中有正史记载出入的部分(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2)

有些反差,是为了反衬曹操是个大反派,于是美化他的对手。

比如陈宫正史就是加入曹操、背叛曹操、跟了吕布然后完蛋的一个乱世人物,荀攸明说他“有智而迟”。

但小说里描写他捉放曹操、听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于是不跟曹操了,忽然显得人还刚直了许多。

三国演义中有正史记载出入的部分(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3)

比如董承虽然是国舅,也不是啥大好人,正史里威胁抢过伏皇后的布匹,还疑似和袁术有过瓜葛。小说里为了描述灭曹的正当性,让他成了忠臣义士。

有些反差,是为了反衬蜀汉好,结果形象扭转了。

比如历史上性情恢弘大度,都说跟他交往如饮醇酒的周瑜,为了衬托诸葛亮,显得格外小家子气。甚至自己搞了得意的计谋,还让鲁肃去打听诸葛亮知道不知道之类。什么聚铁山断粮什么草船借箭什么三气周瑜,把周瑜往偏狭里描绘,都是为了捧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有正史记载出入的部分(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4)

说到周瑜,就得说鲁肃了。鲁肃历史上性格极为豪迈壮烈。年轻时舍得给周瑜一半粮食,一跟孙权就是榻上策搞割据,最重要的是:历史上单刀赴会,他见关羽时,辞色严厉,相当帅气;小说里搞得单刀会全是关羽一个人的大场面了。

有些反差,是因为戏份被罗贯中转移切割了——这方面最大的受害者,应该是荀攸

本来荀彧算曹操半个合伙人,经常留守;荀攸则是曹操的谋主,堪称曹操事实上的首席谋士,曹操也将荀攸与张良做比较,“昔高祖使张子房自择邑三万户,今孤亦欲君自择所封焉。”

可惜:

小说里,荀攸荀攸劝曹操别打张绣,免得张绣和刘表勾结,曹操不听,事后如荀攸所料,曹操跟荀攸道歉了——这个小说里没提。

比如水淹下邳,明明是荀攸与郭嘉主谋,到《演义》里,就变成荀彧和郭嘉主谋了。

比如是荀攸画策突袭白马,斩了颜良——这功劳在小说里,被关羽包揽了。

比如斩文丑时,荀攸和曹操著名的心有灵犀——这个也被关羽的荣耀遮盖了。

比如许攸来投,诸将怀疑,只有贾诩和荀攸劝曹操去袭乌巢;之后张郃投降,曹洪不肯收纳,只有荀攸判断可以收纳——这些全被罗贯中屏除了。

结果导致曹家前期谋主荀攸,小说里光彩被郭嘉和他叔叔压没了。

三国演义中有正史记载出入的部分(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5)

有些反差,则是为了夸刘备,以至于罔顾事实。

读小说的大家都记得,孙尚香一开始跟刘备挺好,后来忽然被周善一撺掇,就抱着阿斗回家了,结果才有赵子龙截江夺阿斗。孙尚香怎么反差这么大?

因为正史上,孙夫人本来也没和刘备多琴瑟和谐。

本来孙夫人才捷刚猛,跟她哥哥们相似,百来个侍婢都带刀,刘备时常胆战心惊。以至于诸葛亮说: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

一个女流之辈,能和曹操孙权相比,刘备娶孙夫人真也是娶得辛苦。得亏送走了。小说里呢,先编得她和刘备夫妻和谐,导致后来她忽然掉头而去,显得格外突兀。

由于刘备这边是正派的,所以跟他的人也不能是反派。

于是连带马超的形象也变了。

正史里,马超他爸爸马腾在曹操地界住着,马超自己伙同韩遂们谋反,不管爸爸了,这才有潼关之战。小说里改了,变成曹操诱杀马腾,马超为父报仇。

于是一个不管爹的马超,变成了为父报仇的孝马超。

还有,正史里马超曾试图突袭曹操,被许褚瞪眼,于是不敢冒险了,所谓“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罗贯中大概觉得这事有损马超英武,小说里改了,还让马超和许褚大战一场,让许褚中了两箭才罢。

三国演义中有正史记载出入的部分(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6)

我想来想去,最大的反差,大概是张郃吧:别人是增减戏份,加以改编;张郃是整个人性格都扭曲了。

正史里,张郃是个以巧变著称的将军。比如官渡之战,发现局势不对,立刻倒向曹操。比如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围陈仓,魏明帝要他去打,张郃一算就说诸葛亮这次会粮尽退兵,被他算中了。

毕竟张郃从军的年份从公元180年代一直到公元231年,几乎长达半个世纪,老奸巨猾,谨慎小心。

但在小说里,却将他描述成一个猛将,而且有点莽撞,甚至连死因都改了:

正史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张郃觉得有伏兵,不能追,司马懿要他追,张郃膝盖中了一箭,死了——毕竟打了快半个世纪的仗,年纪大了,膝盖中箭很难治吧。

小说里,诸葛亮退兵,司马懿说不能追,张郃执意要追,一路追着被魏延和关兴骗进陷阱里,射死了。

一个正史巧变谨慎,比司马懿还拎得清的老将军,就为了衬托司马懿配得上做诸葛亮的对手,变成了个自寻死路的莽夫,给送掉了。

三国演义中有正史记载出入的部分(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7)

这里有个隐藏角度:《三国演义》里,为了衬托司马懿显得够资格与诸葛亮做对手,其实是暗暗捧了司马懿一下的,还给他加了许多不属于他的战绩光环,比如取街亭。

正史司马懿对曹魏的功劳,远小过演义的描述;其能夺曹爽之权,重点也不在于能忍,而在于翻脸比翻书还快。某种程度上,司马懿的小说形象,已经算是沾了“诸葛亮最后对手与三国时代最后胜利者”的光,给提升了一点了——至于偏次要的角色张郃,那就只好作为牺牲品咯。

毕竟大家习惯了成王败寇,有时连反派,都能获得一点多余的润色呢。

三国演义中有正史记载出入的部分(三国演义与三国正史)(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