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赴事发地开展救援工作(距受困点六百多米)
消防指战员全副武装展开救援
救援人员在隧道内全力搜救被困施工人员
武警官兵紧急驰援水库围堰拦坝
文/羊城晚报记者 郑达 吴国颂
图/珠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珠海石景山隧道透水事故救援行动仍在进行中。截至7月17日上午9时,救援作业面已向隧道内推进491.97米,距离受困点668.03米,隧道内整体水位下降了约8米。但经过50多个小时的持续救援,目前仍然无法联系到被困人员。当日,珠海市人民政府就兴业快线(南段)项目石景山隧道施工段透水事故召开第三次新闻发布会,珠海市副市长张宜生通报救援情况。
救援工作持续推进
针对救援工作中遇到的复杂情况,16日下午到目前,已采取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隧道内通风条件得到改善,一氧化碳浓度超标时间大幅减少,救援工作的连续性和效率得到提高,隧道内抽排、泥浆处置、综合监测等工作持续推进。
据介绍,针对隧道内一氧化碳浓度超标问题,救援过程中在已有8台轴流风机基础上,增加并启用8台射流风机,改善了隧道内救援作业环境。持续增加了排水设备,紧急调集泥浆泵10台套、500kw发电机7台、75kw混流泵1台、75kw水泵2台、30kw潜水泵3台、90kw污水泵3台、罐车10台。抽排水设备采取“用二备一”的措施,防止其中一台出现故障影响关键时刻的抽排水。此外,实施水库地表回填注浆。针对洞体山体裂隙与水库连通、水库储水持续补给的问题,共投入20台套设备、110余名作业人员,于7月16日15时已完成拱顶回填,共计填土约11000方。截至7月17日上午9时,已进场水泥90吨、水玻璃20吨,投入钻注一体机12台,已完成50方注浆。
张宜生介绍,为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救援过程持续加强地表水文地质实时监测,特别是加强对山体、库体、水体、地表回填的监控量测;持续加强洞体稳定性、隧道渗漏状况、地表沉降状况和洞内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建立洞内外情况每30分钟定期通报预警机制,确保抢险救援人员安全。
采取“龙吸水”排涝车串联接力排水
救援过程中,一些情况和困难影响了救援进展。珠海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李汕介绍,一是现场作业环境差,由于救援器械设备使用的是大功率柴油发动机,加之隧道内通风严重不足,导致一氧化碳浓度超标,浓度数倍于标准值,虽然增设了送排风设备,情况有所改善,但随着作业向深处推进速度加快,一氧化碳浓度也时常超标,导致救援人员不能在隧道内长时间连续作业。此外,隧道内环境密闭,现场能见度不高,内部情况不明,随着作业面不断向前推进,涉水作业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二是作业面有限。隧道左线、右线均有1条排水沟渠,占用宽度约2米,左线、右线隧道单线实际作业宽度约为8米,每条单线仅能并排容纳两台作业设备,同时还要铺设5至6条300mm管径的排水线路,现场可用的作业面更加有限。三是作业调整推进耗时长。作业向前推进过程中,时常需要挪动300mm管径的水带线路(一段充满水的100米水带线路重量约6吨),挪动水管并推进作业面至少需要10名指战员;由于现场作业环境较差,大功率机械设备运转时间长,需要梯次轮换,调整过程耗费了人力和时间,也影响了作业推进的速度。四是机器运转噪音大。给一线人员的现场沟通联络和工作指令的上传下达带来诸多困难。
李汕介绍,在救援初期,主要采用消防远程供水车组和抽水泵以机械排水的方式快速排水;随着各方增援力量到场,消防救援力量与到场增援的地方专业排涝队伍一同作业,进行中距离大流量排水;随着扬程的不断增加和供水距离的进一步延长,17日凌晨,经研究,调整为采取“龙吸水”排涝车串联接力排水的方式,最大限度保持不间断大流量排水。
相关新闻
省政府成立调查组
羊城晚报讯 记者钱瑜报道:7月15日凌晨,珠海市兴业快线(南段)项目石景山隧道施工段1.16公里位置发生透水事故,导致14名施工人员被困。广东省应急厅发布消息介绍,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493号令),广东省政府成立了珠海市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调查组,由省领导担任调查组组长,成员由省公安厅、司法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应急管理厅和省总工会以及珠海市政府的有关负责同志组成。
7月16日,广东省政府调查组在珠海市召开会议,明确了事故调查职责、任务和有关要求。调查组将根据“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对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进行全面、科学的判断和论证,查清事故的责任,依法依规提出处理建议。
作者:郑达、吴国颂、钱瑜
来源: 羊城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