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胃胀胃痛治疗妙方五则(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

1、理中丸

来源

《伤寒论》,既是经典方,可入汤剂,也是中成药。

组成

含有人参(或党参)、干姜(或炮姜)、炙甘草、白术。

胃寒胃胀胃痛治疗妙方五则(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1)

功能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要用于中焦虚寒(脾胃虚寒)证。

症状常见脘腹冷痛,胃胀满,消化不良,喜温喜按,呕吐腹泻,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脘腹:胃脘部和腹部,是胃、肝、脾、小肠、大肠、膀胱、子宫及附件等所在的部位。)

胃寒胃胀胃痛治疗妙方五则(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2)

寒痛,喜欢抱一个温热的东西缓解

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保护胃粘膜,解痉镇痛,调节神经、免疫、内分泌及代谢等作用。

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慢性结肠炎、慢性支气管炎及妇科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脾胃虚寒者。

方解

其中,人参补气健脾,干姜温中散寒,二者配伍,温补并用,温中健脾。

白术为佐,健脾燥湿,助人参益气健脾,恢复脾的统摄之权。

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四药配合,温补并用,以温胃中,起到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效果。

使用注意

本方性偏于温燥,主要用于虚寒证。中焦湿热或脾胃阴虚者忌用。

2、良附丸

胃寒胃胀胃痛治疗妙方五则(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3)

来源

《良方集腋》,可入汤剂,也有中成药。

组成

高良姜、香附。

功能

行气疏肝,温胃止痛。用于气滞寒凝证。

症状多见胃脘疼痛、吐酸、胸腹胀满、胁痛,畏寒喜热,妇女痛经等。(胁: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

胃寒胃胀胃痛治疗妙方五则(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4)

胁痛部位

应用

常加减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于气滞寒凝者。

方解

高良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止痛,用酒洗,增加散寒功效。

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用醋洗,加强入肝行气止痛之力。

二药配伍,一散寒凝,一行气滞,起到行气疏肝、散寒止痛的效果。

使用注意

良附丸的应用,主要为实证,因此,虚寒性胃痛,不宜使用

高良姜大热,火郁型胃痛,也不宜使用。

3、小建中汤

来源

《伤寒论》,可入汤剂。中成药有小建中合剂(《部颁标准》)。

组成

芍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胃寒胃胀胃痛治疗妙方五则(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5)

小建中汤

功能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用于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症状多见腹部时痛,喜温喜按,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弦细,或四肢酸楚,手足极热,咽干口燥,或心悸,心烦不宁,面色暗淡无光泽。

应用

现代多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贫血、慢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属于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在功能性发热、白血病等属于阴阳失调所致的虚热,也可应用。

方解

饴糖又叫麦芽糖饴,由玉米、大麦、小麦等粮食发酵糖化制成,属于传统中药,也是食品,也是成语“甘之如饴”的由来。饴糖甘温质润,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胃寒胃胀胃痛治疗妙方五则(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6)

桂枝温通助阳;白芍酸收,养营血,缓急止痛。

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助饴糖温中补虚,共为佐使。

诸药配合,中气健,化源足,肝脾调,阴阳和,则虚劳里急诸证自除,所以名为“建中”。

使用注意

(1)友情提示:现代很多医院、中药店买不到饴糖,但这味药又很重要,可以网购,关键词麦芽糖或饴糖,找正规商家购买。

(2)本方阴虚火旺忌用。呕吐及脘腹胀满不宜使用。

4、附子理中丸

胃寒胃胀胃痛治疗妙方五则(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7)

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入汤剂,也有中成药。

组成

干姜(或炮姜)、人参(或党参)、白术、炙甘草、附子。

功能

温阳祛寒,益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证。

症状常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排泄物清稀,并杂有不消化的食物),恶心呕吐,畏寒肢冷,或霍乱吐利转筋(上吐下泻,失水过多,导致小腿痉挛,不能伸直)

应用

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肠胃炎、结肠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过敏性紫癜等属于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证。

方解

附子大辛大热,善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辛热燥烈,善温运脾阳,助附子温阳暖脾,散寒止泻。

人参善补中益气。

白术苦燥,善益气健脾,燥湿止泻。

甘草甘平,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散寒补虚,起到温阳祛寒,益气健脾的功效。

使用注意

(1)内含附子,孕妇慎用。

(2)急性胃肠炎、腹泻有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者慎用。

(3)感冒发热患者不宜服用。

5、香砂养胃颗粒/香砂养胃丸

胃寒胃胀胃痛治疗妙方五则(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8)

来源

《中国药典》,可加减入汤剂,也有中成药。

组成

白术、木香、砂仁、豆蔻、广藿香、陈皮、姜厚朴、醋香附、茯苓、枳实、姜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

温中和胃。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证。

症状常见胃隐隐作痛,胃中有阻塞不舒感,呕吐酸水。或是感觉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无法描述的不适感(中医称之为嘈杂)。食欲不佳,四肢倦怠。

胃寒胃胀胃痛治疗妙方五则(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9)

反酸

应用

常用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属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证。

方解

白术甘温苦燥,益气健脾燥湿。木香苦泄温通,行气止痛。

砂仁芳香化湿,温中行气止痛。三药配伍,温中和胃,行气止痛,共为君药。

豆蔻辛温芳香,温中止呕。

藿香化湿止呕,陈皮理气和中,姜厚朴燥湿行气除满。

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醋制后行气止痛之力增强。

茯苓健脾利湿,炒枳实破气消痞,姜半夏辛苦温燥,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生姜温中止呕。甘草、大枣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全方起到温中散寒,和胃止痛功效。

使用注意

1、孕妇慎用。

2、全方以温药为主,所以,胃阴虚及脾胃有湿热者不宜使用。

#哆咖医生超能团#

总结:5种药的典型区别

1、脾胃虚寒证的鉴别要点是脘腹喜温、喜按,这点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小建中汤都符合,良附丸不符合,香砂养胃颗粒对此症状效果不明显。

2、同时,脾胃虚寒证有时会有腹泻,大便溏稀,甚至有不消化的食物。这点理中丸和附子理中丸都符合,良附丸、小建中汤、香砂养胃颗粒,对此症状效果不明显。

3、附子理中丸和理中丸组成近似,功效接近,但附子理中丸比理中丸更适合寒证更明显,甚至有畏寒肢冷等全身寒性症状的人群

4、良附丸的区别在于多用于有气滞的实证,症状常见有胃胀痛、胸闷、胁痛以及妇女痛经等。

5、小建中汤更多的是用于腹痛,而且属于虚痛,且小建中汤是从桂枝汤变化得来,还可用于外感虚热或者内伤虚热的情况。

6、香砂养胃颗粒则常用于胃隐隐作痛,胸闷胃堵胀感,呕吐酸水等属于有湿证的情况。同时还可用于嘈杂

参考资料:

《伤寒论》《良方集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国药典》《方剂与中成药》


本文为黄药师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来自头条号黄药师手记。

文中涉及处方、用法,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其它用途,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需就诊,请到正规医院专业医生处辨证论治。有问题欢迎留言,大家一起长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