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葡萄沟课堂实录(汪旭升那一方乐土)

《社戏》关键词课堂教学实录

汪旭升

(本文发表于《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16年4期)

部编版葡萄沟课堂实录(汪旭升那一方乐土)(1)

教学目标

1.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得准确生动。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3.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入景的,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2.关键词的理解:好豆—好戏—那夜—乐土。

学情分析

《社戏》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故事,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仿,因此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人物刻画不会很在意。也由于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对写作背景不熟悉,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有些问题需要在老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小组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疑难问题。

部编版葡萄沟课堂实录(汪旭升那一方乐土)(2)

一、检查预习

师:先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浙师大的研究生们。机会难得,希望同学们多表现自己,展示出我们金华五中初一(6)班学生的风采,好不好?

生(齐):好。

师:请一位学生读字词(PPT显示):

归省、行辈、惮、絮叨、凫水、撺掇、踱、潺潺

(师纠正读错的字音,生齐读两遍。)

师:本文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比较长,请同学们把主要事件梳理一下(PPT显示,括号内为空白)。

归省平桥 —(放牛钓虾)—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公公送豆)

(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情节,填补空白。)

二、抓住关键句解读

师:那一夜的社戏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文中有一句抒情的话,对此事表示怀念。这句话在哪里?

生1:最后一句。

师:(PPT显示)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很好,关键句往往出现在哪里?

生2:结尾。

师:还有呢?

生3:开头。

师:我们如果能抓住关键句去理解课文,会更加快速有效。关键句里面还要找到关键词,你觉得哪几个是关键词?

生4:好豆、好戏、那夜。

师:好,我们逐一来看。

(一)好豆?

师:好豆,你认为这个豆好吃吗?认为好吃的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

认为不好吃的也请举手。(没有人举手。)

师:我以为这个豆是不好吃的,请看——(PPT显示)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师:好吃的话今天也应该一样啊,过了一夜难道这个豆变味了?请你结合课文24到27自然段的内容来说一下。

生1:昨夜的豆是“偷来的”,“偷来的”比“送来的”好吃。

师:“偷来的”有味道。好的,我们想听听不同的声音。

生2:因为那时候伙伴们都已经很饿了,而且很乏力。

师:对,又累又饿,那时候是午夜时分了。时间、地点、人物等角度都可以去考虑,还有什么发现?

生3:那是一群人抢着吃,比一个人吃要有滋味。

生4:自己煮着吃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师:这是丰衣足食?

生4:就是说吃自己动手做的味道更好,更享受。

生5:还有一个,豆不一定是六一公公的,还有些是阿发家的。

生:在野外吃,环境比较好。比如野炊啊,即便是普通的食物但也感觉特别好吃。

师:对,比如这豆,我们放在宾馆吃,放在教室吃,可能味道就没那么好。但在野外,大自然中,而且是在航船上——味道就不同了。回答非常全面,你看,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气氛都有了。所以这豆真的是好豆啊!

(板书:好豆!

(二)好戏?

师:好,品完了好豆,我们再来品——

生(齐):好戏。

师:戏好看吗?请认为好看的同学先来说。

生1:第22段:“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的留恋之情。

师:那么恋恋不舍,那么留恋戏台,说明是好戏。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2:第20段:“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他认为这折戏很好看。

师:至少这一者戏还是好看的。

生3:他们议论着戏,如果不好看干嘛要议论。

师:那不一定,不好看的戏也要议论的。下面请认为不好看的同学说一说。

生4:第20段:“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看出戏很无聊,小孩子觉得无聊,大的也自己讲话了。

师:有些人都打呵欠了,如果戏好看我想睡都睡不着。很好。

生5:第21段:“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扫兴了肯定不好看了。

师:而且不是一个人的意见,小伙伴们一致认为这样。还有吗?不同角度去细读。

生6:第18段:“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大人也觉得无聊,只顾着吃。

师:嗯,戏不好看只顾着吃了。还有谁补充?

生7:第18段:“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看戏的人很少。老旦都不拿出真功夫给我们看。

师:对,观众少,表演的劲头也少。“我”最想看的是什么?

生8:第19段:“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他自己想看的戏等了很久都没看到。

师: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我”很失望。不是像现在我们想看什么就可以看什么。总的来说,这哪里是好戏?这个好戏要加个大大的问号。(板书:好戏?)

师:前面认为是好戏的同学,还有什么意见要补充?

生9:第16段最后一句:“而况并没有空地呢……”,没有空地说明人多,所以在大人看来是好戏。

师:如果仅仅关注这个戏的内容,你的确是读不出什么“好戏”来。但如果我把双引号放在“好”这个字上,好戏可以指什么?仅仅指戏的内容吗?如果我们从整个看社戏的过程来看,这算不算好戏呢?

生(齐):好戏。

师:请同学们回看课文,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能不能找出一些依据来。前面已经有同学找到了,看戏后恋恋不舍,说明这戏好。另外还有没有?

生10:我认为这个好戏应该还有在路上看到的风景。

师:自然美景映衬出戏的好。还有吗?

生11:还有第7段,小伙伴撺掇起来去看戏,“我”非常想去看戏,又怕外祖母生气和担心。这个戏吊足了胃口,之前不能去看戏,后来终于可以去了。

师:这个看戏的过程有这么多波折,读起来也是——

生(齐):一波三折。

师:很好,过程有趣。你看那么强烈的愿望落空了,后来又满足了,浑身的轻松啊。还有吗?请看(PPT显示)。

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地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地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师:这段看戏的过程写的很有趣,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很有趣?能读出来吗?

生12:最后一句,“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很好玩。

师:很好玩啊,这是行驶船啊,那看戏的过程呢?

生:我最怕老旦唱,但老旦却坐下来唱了。

师:怕什么来什么。终于出台了,本来唱一下也就算了,但他偏偏还坐下来唱了,好不容易站起来以为他要走了,但是又坐下了,这不是耍我们吗是吧。我们一起把这句齐读一下。

生齐读:“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师:你说来不来气。这段文字是另一种味道,这种体验是深刻的,是不那么愉悦的深刻,但这种体验有没有价值?你不要以为只有愉悦的体验才有价值,这种体验也是人生的财富是不是。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把无聊至极的内容都可以写得那么有趣,这是文笔上的——一波三折。把看戏的过程写得惟妙惟肖,不是鲁迅谁写得出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板书)好戏?!

一段文字可以反复来读,既看看内容,也看看写法,才叫读语文。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是删减的吗?我们来看看被删减的部分。

投影展示: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师:全文其实看写了三次看戏,两次是近二十年的,一次是小时候。近二十年的我选了一小段,大家快速看一下。对比前两次看戏,我们似乎更能明白“好戏”的含义。投影上是第一次看社戏的过程,找一个成语就知道了。

生:毛骨悚然。

师:而且是在坐板上,和船上相比肯定不舒服。再来看第二次。

投影展示: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师:好看还是难看?

生:难看。

师:找几个词语说一下。难看或难受的理由。

生:胖绅士很挤。

师:鲁迅写的很幽默,他怎么说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这个意思能读懂吧,简单地翻译一下怎么说?

生:胖绅士往前挤了挤,后面空地就没了。

师:大家想,鲁迅是比较瘦的,然后那个胖绅士把肥嘟嘟的肉挤到我身上,大家想想能舒服吗?所以这个拥挤的氛围就有两种含义,在赵庄看戏船堵但人堵不堵?

生:不堵。

师:大自然的感觉,空气令人舒畅啊,所以这里的感觉永远无法与社戏相比的。所以他后来怎么样呢?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师:两次看完之后,鲁迅这样感慨——

投影展示: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学生齐读。

师:至于什么时候了?看什么戏?

生:十二三岁,看社戏。

师:什么戏,从这句话中看。

生:好戏。

师:所以,鲁迅是不大会写错的,他用字是很谨慎、很精确的。

部编版葡萄沟课堂实录(汪旭升那一方乐土)(3)

绍兴戏台鲁迅故里

插评】拓展阅读教学曾经很时髦,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诸如:主次不分,原文都没读充分就跑课外去了;时机不当,不是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过程中真需要拓展时适时呈现;简单堆砌,数量太多以致于学生根本来不及看;目的不明确,有的材料甚至没有教学价值等。这里还原了《社戏》的前两次看戏的内容,比较阅读后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原来作者是从这三次看戏的过程对比中来说好戏的。课文编者可能是囿于篇幅而删,但的确给学生带来了不少阅读的障碍,这样的拓展阅读就很有必要。总之,拓展阅读的环节一定要有机融入,与整个教学浑然一体。

部编版葡萄沟课堂实录(汪旭升那一方乐土)(4)

(三)那夜

1.那夜的景

师:好,戏看完了,我们再来看那夜的景。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你觉得哪些景物描写最美?

生1:第22段很美,“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灯火戏台,红霞满罩,仙山楼阁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如仙境。

师:很好,四字短语排列组合,就是一幅水墨画。我也找了一段,一起来看看。(屏显。)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师:美在何处?

生2:坐在航行的乌篷船中看到的是山在动而不是船在动,可见欢喜的心情。

师:相对论吗?还有禅意,不是山动,不是船动,而是心动。

(众笑声。)

生3:第一句我觉得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触觉混杂在一块,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写出了乡村夜晚河中之景。而生动的文字让我也好像闻到了那种清香。

师:很好,你告诉我们写景最好要开放五官,视觉、听觉甚至幻觉都要参与。“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大家记一记,很专业。

生4:“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句话看上去好像没有一个谓语,但作者是把“朦胧”当成一个动词,更写出月色在水汽中模糊不清神秘的样子。

生5:有一首歌词叫《月朦胧鸟朦胧》:山朦胧,树朦胧,花朦胧,夜朦胧,灯朦胧,人朦胧……朦胧就是一种美。

师:读得非常好,记点下来。谓语是有的,哪个词语?朦胧,它本来是形容词,现在作谓语,有动态感。还有一个短语“铁的兽脊似的”,化静为动,把起伏的连山写活了,这个情境就展现在我们眼前。总之,那夜的景物很美。

插评】景物描写的赏析是《社戏》一课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许多《社戏》教学案例中,景物描写的赏析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引领学生真正读懂好戏,这样设置教学内容是详略不当,目的不明。那夜的美景是看社戏的过程中自然所见,环境描写的赏析教学也要为整体的教学目标服务。水乡月景和赵庄社戏都是江南越文化的组成部分,彼此辉映。

部编版葡萄沟课堂实录(汪旭升那一方乐土)(5)

2.那夜的人

师:那夜,不仅景美,人也美。那夜有哪些小伙伴?你任选一个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生1:双喜,我觉得他是一个有点着急,但有时又很机灵的人。

师:哪里看出很机灵?

生1:第33段,双喜说:“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可以看出双喜因为怕六一公公责骂,所以动了点脑筋。

师:什么脑筋?

生1:“我”在平桥村是受到优待的,所以“请客”也有必要。

师:先是找个借口,然后转移话题,很机灵。好的,还有吗?

生2:我觉得阿发是一个大方慷慨的人。第26段中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般小伙伴出去说要偷也偷别人家的,阿发却说“偷我们的罢”,慷慨大方。

师:很好。还有桂生,描写不是很多,谁来说一说?

生3:我觉得桂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第19段中写“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去买豆浆,有的人比较懒就不会去。

师:“乐于助人”这个词一般用在陌生人之间,放在这里不那么确切,换一个词。

生3:体贴。

师:对,无微不至的体贴,对小伙伴很照顾。

师:这是小伙伴们。文中还有一个人,往往被多数读者所忽略,这个“读者”包括学生和老师。这个人是谁啊?

生4:母亲。

师:反应真快。(屏显。)

桥脚上站着一个人,是我的母亲。

(学生齐读。)

师:看似简单的句子,大家能读出什么味道来?又是从哪个词语发现的?

生5:“却”字表明出乎“我”的意料,站着的人居然是我的母亲。

生6:“却”字还能看出母亲不论何时都在担心我。

师:细细咀嚼,原来一个虚词“却”也有诸多意味。

生7:“我”回来时已经是深夜了,但母亲却还在等着。

师:哪个词语?——站着。你猜她站了多久?

生7:好几个小时吧。

生8:如果是“等”的话可能有很多人在等,但这里只有母亲一个人“站着”等着。

师:可见这个世界上最关爱你的人是谁?——母亲。所以请不要忽略这些词语的份量:站着、一个、却。带着这种感觉齐读一遍。

(学生缓慢地、深情地朗读。)

师:体现母爱的句子还有吗?

生9:还有,“母亲颇有些生气……”(屏显。生读完。)

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也就高兴了,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师:我也找到了这一句,具体说一说哪些词语。

生9:“颇”“过了三更”“但”“迟”这些词语都表明母亲很担心我,但又表现母亲很爱我。

师:我们可以说——爱“恨”交加。

生10:我觉得还有一句话:“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临走前还不忘嘱咐我们要小心,母亲很爱护他。

师:反复的叮咛也是一份母爱。是的,母亲的叮咛,母亲的等候,母亲的牵挂,母亲的生气,母亲的笑容,都是母爱!

插评】这一环节是本课例的一个亮点,原来文中的情感意蕴很丰厚:不只有对月夜美景的喜爱、对社戏的复杂感受和对童年纯真的友情怀恋,还有对母亲的眷念——母爱似水,无处不在。教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个性化的解读,由此教学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部编版葡萄沟课堂实录(汪旭升那一方乐土)(6)

(四)乐土

师:读到这里,我们对本文有了更深的体会:好豆,好戏,那一夜……今生不再有。所以鲁迅在第一段就写到——(屏显。)

但在我是乐土

(生齐读。)

师:那一方乐土,是鲁迅童年的世外桃源,是鲁迅心灵的世外桃源。

插评】:前三个关键词“好豆”“好戏”“那夜”是并列关系,最后由“乐土”一词统领整合,支撑起了整个设计的结构,本课例的特色就在于此。关键词教学,既紧扣文本,又紧贴学生。这就避免了两种非语文化教学的倾向:一是脱离文本,不知教什么;二是目中无人,要么放羊要么沉醉于自我表演,不知怎么教。

三、读出自己

师:请你写一段读后感,最好用上四个关键词。我的读后感已发表在《语文报》上,等大家写好后我们来交流。

(学生写读后感。)

师:谁来分享一下。

生1:平桥村是作者的乐土,因为有他的小伙伴和如此愉悦美好的记忆。

师:很好。还有吗?

生2:那夜行舟,观得一场好戏。船前偷豆,引得儿童欢笑。桥头上伫立着回望,那夜不再有。

师:你走进了《社戏》,也走近了鲁迅的内心世界。

生3:夏日归省平桥,那夜江上泛起涟漪,麦草清香点点风,横笛悠扬,那夜的豆,那夜的戏,童年在天真烂漫中消失无踪。

师:如童话般纯美。

生4:归省平桥,放牛钓虾,月夜中的航船要驶向何方?船头看戏,偷豆吃豆,月下归泊的航船承载多少快乐。这种回忆经时光的发酵愈酿愈醇。

师:唯记忆永恒。好,请看我的感受。

(钢琴曲《冬阳》响起,字幕形式屏显。学生默读。)

那夜

汪旭升

碧绿的豆麦潺潺的流水,

清香的水草朦胧的月色,

淡黑起伏的连山宛转悠扬的横笛,

漂渺的仙山楼阁梦幻的灯火戏台,

一片松林几点渔火……

那夜,我们与鲁迅一起沉静又自失,

一起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钓虾放牛游戏,

划船看戏偷豆,

都已随童年远逝。

然而记忆又清晰如昨,

双喜阿发桂生,

那散发着故乡泥土气息的名字,

至今激荡在心田。

有着好豆好戏的那夜,

是鲁迅永远的乐土。

那夜,还有那永恒的母爱:

送别时的微笑和叮咛,

归来时的等候和生气——

你可知道母亲站了多久?

至爱亲情,

就是那时过三更依然无声的站立和守候!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2015.8.24

部编版葡萄沟课堂实录(汪旭升那一方乐土)(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