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说了什么让六人呆若木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

荔枝,是一种南方特有,味道甘甜、鲜美,且极其不易存储的水果。围绕着鲜美的荔枝,杨贵妃与苏轼,有了一段不得不说的纠纷。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专门写了首《荔枝叹》,抨击杨贵妃吃荔枝是祸国之举。诗文内容如下: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贱血流千载。 ——《荔枝叹》

苏轼说了什么让六人呆若木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1)

苏轼的抨击灵感,仍是源于杜牧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五里一土堡,十里一驿站。千里迢迢跨越山谷沟壑,不知多少人葬身悬崖才带来了那荔枝、龙眼。像飞车跨越高山,像鹘横飞大海一般,才能让新鲜的荔枝带着露珠到达长安。为了杨贵妃那倾城一笑,多少百姓葬身在了峡谷之中?

喜欢吃荔枝的苏轼,去指责杨贵妃劳民伤财是因为:荔枝本身并不珍贵,可杨贵妃的奢侈,是三天之内吃到几千里外的新鲜荔枝。那么古代荔枝运输,有多难呢?

荔枝之难,首在保鲜。白居易《荔枝图序》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荔枝本名“离支”,是指这种水果离开枝桠,很快就会变质、腐烂,最早出于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因此,古人运输荔枝时,都会带着枝条一起运输,延长荔枝保鲜期。

苏轼说了什么让六人呆若木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2)

但就算这样,要在长安吃到鲜美的荔枝,运送时间也不能超过3天。而杨贵妃所吃的荔枝,产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产自她的故乡四川,一种是来自岭南。

《舆地纪胜》写涪州荔枝:“妃子园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 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

《唐国史补》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要想知道杨贵妃所吃荔枝的难得程度,首先就要辨别她吃的荔枝,究竟是来自川蜀,还是岭南。

川蜀荔枝到长安的路程,大概在2000里上下。而岭南所指海南岛或广东,到长安路程大概在4000里上下。这两处产地,路途相差一半之多。

为了供给杨贵妃新鲜荔枝,专门有驿站、驰道等设施。我们可以简单估算:白天不断换乘的马匹,一小时奔跑40里,时间10小时,可以行进400里;夜晚一小时最多30里,按10个小时,就是300里。

苏轼说了什么让六人呆若木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3)

由此可见,在不断更换马匹、人员,一天只留4小时换乘、交接荔枝时间的情况下,最快一天可以行进700里。而新鲜带枝的荔枝,也只能保存3天左右。岭南荔枝运输,至少要接近6天。

因此,杨贵妃吃的是2000里左右的川蜀荔枝。而且在极限运输前提下,荔枝也必须是新鲜采摘,运到后半天内食用的稀罕玩意。

而带着枝条运输荔枝,至少需要一个马队。再加上各地驿站、轮换的马匹,都需要常态化配置。可以说,除去损耗送到杨贵妃面前的,每一颗荔枝都是绝品珍稀。

因此,流放到岭南的苏轼,一天吃300颗荔枝,还指责杨贵妃吃荔枝祸国。这是由于,在当时运输、保鲜条件下,数千里运送荔枝的成本,比荔枝本身价值高了成千上万倍。

苏轼说了什么让六人呆若木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4)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荔枝叹》

我希望老天怜悯一下你的子民吧,不要再生出这样的尤物了。只要年年风调雨顺,生民不再有饥寒之迫,那就是真正的祥瑞之兆啊!

客观上说,杨贵妃品尝2000里外,随时可能变质的荔枝,是极其奢侈的享受。但吃荔枝一事,是无法引起上千年争议的,一切针对杨贵妃的指责,根源还是那场毁了盛唐的“安史之乱”。

苏轼说了什么让六人呆若木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5)

君不见,武夷溪边栗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休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荔枝叹》

苏轼借杨贵妃写下《荔枝叹》,最终针对的是那种:为了寻求升官发财,向皇帝进献各地特产,而劳民伤财的官僚群体。一个丁谓,一个蔡襄,借着武夷茶叶升官发财。之后又一个钱惟演,首开洛阳牡丹先例,开启了进贡牡丹的恶习。

皇帝真的缺少这些东西吗?不缺,但是“上有所好,下必趋之”。这种为了升迁,而费尽心思的进贡,为百姓增加了一层层负担。这才是喜爱荔枝的苏轼,却写下了《荔枝叹》的原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