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和诗词的区别(词诗词的修辞手法)

烟雨楼20期中级班第7讲诗词的修辞手法(通感)及词牌《青玉案》释义,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词牌和诗词的区别?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词牌和诗词的区别(词诗词的修辞手法)

词牌和诗词的区别

烟雨楼20期中级班第7讲

诗词的修辞手法(通感)及词牌《青玉案》释义

一、修辞手法

通感

1、通感的概念

通感是人们对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转移的一种表述,物有所通,心有所感,正是因为赏者有情,才会对环境有所独特的感触。在现代修辞学中,钱钟书先生首先用到了“通感”的概念,他是在总结许多诗文的写作手法时,找出其规律的。《列子·汤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它把听觉的形象转换成可看见的“绕梁”丝带,这样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更形象、真实的感受。《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是孔子在谈他听到美妙的韶乐后的感受,他不是直接用听觉形象来描绘。而是用味觉来感受,美味佳肴的感觉和优美的音乐是一样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称,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同时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也都不是绝缘的。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乃至情感、思绪、意念等都沟通起来。

2、通感的分类

通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2)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3)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4)其他感官之间的通感。

以下分别叙述介绍

(1)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五官可以相通,但最易打通的视觉与听觉,正如唐代学者孔颖达所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视觉与听觉之间的通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听觉表现视觉:这种表现方式能给事物以动态美。

例如:《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闹”字来表现。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盛赞其著—“闹”字而境界全出,认为因用了一个“闹”字,把红杏蓬勃、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另一类是视觉表现听觉,这种形式能使虚化的东西实化,达到化虚为实,虚实结合的境界。

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2)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例如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寒磬满空林”,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晨钟云外湿”,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3)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例如,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再如,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唐代的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夜色”怎么会和凉水一样呢?其实,这完全是靠人的五官通感去感受的,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因此诗人抓住了这样的感觉,让人有了立体的感受。

宋代的林浦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该句初看起来,令人费解。香有浓淡之分,而无阴暗之别。“暗香”由构词来看,好似不合情理,但从通感手法来看,视觉的明暗可以沟通嗅觉的浓淡,这就不难理解。“暗香”其实是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梅枝横斜,梅朵疏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与朦胧的月色交织,还有缕缕清香飘浮其间,这是多么静谧的意境!正是这“暗香”,这两句诗成为千古绝唱,它将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写绝了!

(4)其他感官之间的通感

“通感”在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是多样化的。有以形状声的感觉转换,如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两句唱词:“声声燕语明如剪,听听莺歌溜的圆。”其中“燕语”“莺歌”都诉诸听觉,而“剪”是器物,“圆”用于形状,都属视觉范围,怎么“燕语”会像“剪”,“莺歌”会成“圆”呢?原来人们可以从“剪”的形状上得出锐利、轻快的联想,从“圆”的形态上获得珠圆玉润的启示。

也有以色写声的感觉转换,如清代诗人严遂成《满城道中》的“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声”明明是听觉,“绿”属视觉,怎么“声”会变绿呢?因为风拂柳絮,婆娑有声,柳丝飘动,宛如一道绿帘散开,从这柳丝里发出的声音也似乎染了绿色。“绿”在这里,既点染了色美,同时又作了轻巧宜人的声美的同义词。

当然还有视觉与听觉相互转换的。“鸟抛软语丸丸落”该句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的感受,将鸟儿活泼、动听而流畅的叫声,通过珠丸的抛落尽显出来。读后,那珠丸抛落时清脆的声音,尤然在耳。“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该句以“桃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象征了笙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特别是“疑”字,更能给人以缥缈的感觉,不愧为神来之笔。

其他感官的通感,有听觉和嗅觉的通感,如陆机的《拟西北有高楼》“哀响馥若兰”;有视觉与嗅觉间的通感,

如李白的《酬殷佐明赠五云裘歌》“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还有多种感官间的相通,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句话将听觉、视觉、触觉互通。

3、通感的作用

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便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愉快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还有助于使艺术形象被感受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统一起来,扩大了欣赏者对艺术形象感受的范围。通感的手法用于文学创造,便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1) 通感对意境有强化作用,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个“影”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句话很贴切地道出通感与境界的关系,由于通感的运用而使诗歌生出意境。又如贾岛《客思》中“促织声尖尖似针”将“促织声”的听觉感受转化为“针”的视觉与触觉感受,以针的形状来比喻促织声,则意味着促织声如针一般无孔不入,再配之以“针尖”的实象,如针钻入心里,愈显烦闷,加强了无言的愁思,就把客思的疾痛表达得无以复加。

(2)通感用形象化的比喻展示出来了没有具体形象的事物,重在表达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受,是不同感官之间相同部分的联系。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离别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心绪,但是词人却用剪刀去“剪”它,用手去“理”它。作者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愁闷的心境,他使愁不仅仅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让它在读者眼前清晰呈现,形成一种特别的“滋味”。它打破了视觉、触觉、味觉和人内在的感觉所存在的界限,使之相通,互相弥补不足,从而增加了抒情效果。

玉楼春·春景 作者: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绿杨烟”与“红杏枝”相互映衬,层次疏密有致;“晓寒轻”与“春意闹”互为渲染,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样是“闹”字,不仅仅可以修饰红杏,

如:“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黄庭坚《才韵公秉》);

“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

“月翻杨柳尽头影,风擢芙蓉闹处香。”(陈耆卿《与二三友游天庆观》)等。

词中,“闹”字使用也比较频繁。

如: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

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

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等。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令读者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并获得更强烈的审美愉悦感。

二、词牌《青玉案》释义

【一】词牌渊源

青玉案,词牌名,词牌名《青玉案》来源于汉代张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句。又名“一年春”“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这个词牌并不是流传下来的唐教坊曲,而是北宋的创调。代表作品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等。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我所思兮在汉阳,欲住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二】词牌格式

此词钦定词谱共列贺铸、苏轼、毛滂、史达祖四个正格体,另列九个变体。龙榆生词谱唯列贺铸一正体。

1、正格一

《青玉案》贺铸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仄中仄读平平仄韵

锦瑟年华谁与度,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月楼花院,绮窗朱户,惟有春知处。

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碧云冉冉横皋暮,彩笔空题断肠句。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平仄韵

试问闲愁知几许,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2、正格二: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苏轼

三年枕上吴中路,谴黄耳、随君去。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平仄读平平仄韵

若到松江呼小渡,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仄平平仄句仄平仄仄句仄仄平平仄韵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作个归期天已许,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平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句平仄平平仄韵

注:此即苏词体,惟后段第二句八字异。

3、正格三:

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毛滂

芙蕖花上濛濛雨,又冷落、池塘暮。

平平平仄平平仄韵仄仄仄读平平仄韵 

何处风来摇碧户,平仄平平平仄仄韵

卷帘凝望,淡烟疏柳,翡翠穿花去。 

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韵

玉京人去无由驻,忍独在、凭阑处。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仄仄仄读平平仄韵 

试问绿窗秋到否,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可人今夜,新凉一枕,无计相分付。 

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仄韵

注:此词前后段第五句俱不用韵,与苏词同,惟后段第二句作六字折腰句法异。

4、正格四:

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

史达祖

蕙花老尽离骚句,绿染遍,江头树。

仄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读平平仄韵 

日午酒消听骤雨,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青榆钱小,碧苔钱古,难买东君住。 

平平平仄句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官河不碍遗鞭路 被芳草 将愁去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平仄读平平仄韵 

多定红楼帘影暮 

平仄平平平仄仄韵

兰灯初上 夜香初炷 犹自听鹦鹉 

平平平仄句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仄韵

【三】格律规范

1、句序上片:767 445下片:777 445

2、句式:四字句:2/2 五字句:2/3六字句:3/3,;七字句:4/3

3、押韵:通篇一韵到底押仄韵,上片押5仄韵,下片押5仄韵。(其他三个正体,亦有后段第二句作六字折腰句法异,第五句不用韵者。)

4、对偶句:上下阙的第45句,都可以作对偶句,但没有硬性要求;创作时可根据此一需求而定。

【四】、词牌特点及声情特点

1、特点: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而是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气呵成的,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2、声情:

中性偏伤感。全词除了韵脚句外,其他的句子都用仄声字收脚,呈现了拗怒的声容。包含了欲吞还吐的情调。适合感怀、记事、咏物。内容、适宜抒写低佪掩抑、哽咽幽怨的情调,韵部宜选上去声韵部。

【五】作业:

第一周:依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正格体,以【早春】为主题范围,填一阙《青玉案》,要求上下片的一二句至少有一处对偶。

第二周:依苏轼【三年枕上吴中路】体格填一阙《青玉案》,题目不限,对偶没有硬性要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