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

公元219年,志得意满的刘备正看着地图上那广袤的地盘,欣喜无比。按诸葛亮的谋划,今日我也算横跨荆益,占据汉中。

握有这三个关键节点,就等于刘备有了两路进攻曹魏的可能。

更让刘备高兴的是,死敌曹操垂垂老矣,早就没了曾经的雄图壮志,反而成了一个致力于朝堂勾算,稳固地位的权利狂人。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1)

(死敌和对手)

一个中年得志意气风发,准备大展宏图。

一个垂垂老矣醉心权利,寻思安排后事。

这是啥,不就是此消彼长吗?

如果一鼓作气干翻了曹魏,这汉朝不就重新复兴了吗?

刘备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做的。

可谁曾想,就在刘备最志得意满时,前线传来了消息,孙权和曹操一起,联手进攻关羽,自己的荆州丢了一干二净,就连结义兄弟关羽也成了倒下亡魂,尸首分离。

痛,无尽的痛苦侵袭着刘备。

曹魏是死敌,东吴也成了不共戴天之敌。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2)

(地盘没了)

但厄运并没有完,仅仅一年后,一生之敌曹操走了,曹丕代汉称帝,汉朝也没了。

一看这状况,收拾起情绪的刘备,也在群臣劝进下,从汉中王晋升成了皇帝,在三分天下的时局下复活了汉朝。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改元章武。

自己都当了皇帝了,总要做点什么吧?兄弟关羽的仇还没报,如何能安心离去?

除了这之外,自己年岁大了,用人生的最后一搏,为子孙谋个机会,也成了刘备夷陵之战冒险的因由。

于是以夺回荆州,给关羽报仇为名义的讨伐东吴的战争开始了。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3)

(孙权)

听闻刘备出兵,孙权就慌了,立马派遣使者求和,却被刘备拒绝。

一看自己妹夫不给面子,孙权就鼓动诸葛亮的老哥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刘备写信说:

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这三轮比较,背后深意就是:刘大哥啊,刘大哥,公仇私怨要分清楚啊,咋能不顾主要敌人进攻东吴咧?

这话说得刘备特别不爽。

你能背信弃义,我进攻就是公私不分了?

一通斥责之后,诸葛瑾吃了闭门羹,也让诸葛亮无言了!

刘备阵营,除了赵云说了不要出兵的话语,就没几个人能劝诫的。

虽然决议已定,但坏消息却依旧有。

这不,另一个好弟弟张飞就出事了,临出兵的时候,居然被手下部将张达、范强所害,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两兄弟都走了,桃园三结义仅剩刘备一个人,那一刻的落寞或许只有刘备自己懂。

坚持还是退让,刘备用行动做了选择,继续进攻,为了博一个明天。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4)

到底是什么让刘备如此固执?

不少人都会说,这是刘备急火攻心,为了报仇杀红了眼,失去了理智。

可是真这样想,就小看了这个世之英雄了,因为刘备心里的算盘打得飞响,这仗稳赚不赔。

至于根源,也有三重算计!

首先:拥有地利优势的刘备,不害怕战败,就算战败了也仅仅损兵折将而已,不至于大败亏输。

这底气由来,就是刘备所处的益州道路闭塞,易守难攻,三峡险阻也有利于防守。

除了这之外,失去了荆州,稳固了汉中防御之后的刘备,遭遇到曹魏压力其实很小,跟孙权比完全不够看,孙权和曹魏才是一线相连争斗不断,威胁也更大,让孙权无暇分身。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5)

(曹操父子)

这点上,也有后续的事例为证。

夷陵之战刘备撤军时,吴军不少将领都说:快追啊,一鼓作气干掉刘备。

可是这建议却被带兵的陆逊给否了,理由简单,我们继续追到白帝城,曹丕肯定不会继续作壁上观,到时候曹魏在进攻,蜀汉也在进攻,东吴就危险了。

事后看确实如此,陆逊退兵后,曹魏三路大军就杀来了,一看这状况,孙权赶忙派人去找刘备和谈,就是怕刘备落井下石。

基于此就可以知道,这战争从三方博弈的角度看,刘备是占据优势的。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6)

(陆逊)

其次:刘备没有被两面夹击的危险,而孙权有。

这原因之前一个理由简短说过了,但是说得不算清楚,就容易认知偏差,因此有必要简述下曹魏兵力在战前的配置。

曹魏军,除了坐镇雍凉对峙汉中魏延的曹真和张郃外,其他方面军都是跟孙权接壤的,这就让曹魏军进攻刘备的调兵举动有迹可循,也让刘备军能提前防备心而且刘备打起来也不划算。

一个汉中魏延,就堵死了曹魏进攻路线。

但打孙权完全不用这么麻烦,只要不动雍凉的兵力,就能将孙权往死里打。

这就是曹魏的战略部署,刘备兵力有限,进攻路径有限,堵死汉中就够了。

反而是孙权,力量更强,威胁更大,需要认真对待。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7)

(汉中守将魏延)

再次:曹魏和东吴,在曹丕成了皇帝后,关系不好,打了两次了。

第一次,是公元220年的时候。

当时曹魏大将夏侯惇跟随曹操去世,军中名宿去世,接位的是曹家千里驹曹休。

一看曹休新人上任,孙权就起了趁火打劫的心思,派人进攻江北,弄得曹休火冒三丈,两方人马在江北纠缠了一段时间,曹休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烧了东吴在江北的据点,也为后来的坚壁清野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是公元221年4月,时刻关注曹魏的孙权,发现曹魏襄阳兵力空虚,就起了打劫心思,派遣部将陈邵去占襄阳。

东吴进攻了曹魏当然要反击啊,大司马曹仁派军还击,双方在襄阳城下大打出手,最后孙权退兵曹魏重新占据了襄阳。

这接连的冲突,都是曹魏和东吴的冲突,反观刘备的汉中方向,很安静,没波折。

这就给了刘备的底气,你顾此失彼,还时不时主动出击,恶心曹丕。

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你的麻烦不就是我的机会吗?于是刘备动手了。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8)

(干吧)

最后最关键原因是,刘备是一个快意恩仇的人,这是潜藏在沉默寡言性格中的天性。

早年间,刘备为了一个索贿,就能鞭打督邮,就是这性格的体现。

但常年的不如意,让刘备压制了性格。

自此,世间多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刘备,少了一个快意恩仇的刘备。

这是实力使然,不是性格使然。

今日有兵马,有将领,有地盘,刘备的快意恩仇又来了,为了报仇,为了复兴汉室,刘备动手了。

你都杀了我兄弟了,我还忍气吞声,说不过去啊!

热血男儿,才是不好读书的刘备真实性格,喜好结交豪侠的他,如果不是命运跌宕,或许就是个有名的游侠。

这点可从刘备麾下的武将窥见一二。

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的性格出身如何?不都是豪侠出身,常年军伍吗,让他们信服刘备的关键,就是刘备的义气深重。

正因为深谙刘备的个性,才有诸葛亮的建议和遗憾出现。

诸葛亮建议刘备:派一个大将去进攻就够了,你老就别去了。

诸葛亮的遗憾是:如果法正还在,必定可以劝阻刘备不让他亲身犯险。

那么诸葛亮说这个建议的因由是什么?

不过是对于战争的理解不同而已。

在诸葛亮看来,这场战争打的是声势,不是胜负。

教训东吴,占点便宜,拿回荆州的一部分就好,这是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因为曹丕的虎视眈眈,让孙权分身乏术。

但真要一把锁哈,一口气押上所有去赌博,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从战略上看,刘备进攻东吴,有战略合理性,如果控制好目标,是能获胜的。

拿下荆州,逼孙权和谈就是最好的结果。

就算不能拿下荆州,战败了,只要败得不是特别惨,回来之后坐看吴魏争锋,寻思火中取栗,也是能占便宜的!

可惜的是刘备赌大了,最后还是出问题了。

这就需要回到战场上,看看真相。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9)

(刘备和诸葛亮)

这里说下这场战争我的理解吧!

刘备为了准备这场战争,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力量,就连五溪蛮夷首领沙摩柯都参加了行动。

但刘备却在战争中犯下了一个致命的战术错误,那就是放弃水路进攻,专注陆地。

为何这么说咧?我们看地图就懂了!

长江绵延千里,在古代是最畅通的运输方式,也是运输兵员补给最快的方式。

刘备占据了益州,本就有了顺流而下的军事优势,用水军快速推进,占据战场先机无疑事半功倍。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10)

(水军)

后来的西晋灭吴之战,不就是顺江东下,一路平推吗。

西晋灭吴国以水战为主,才有了刘禹锡的知名诗篇《西塞山怀古》出炉。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就是灭吴主将,金陵就是东吴建业。

据有长江上游的蜀汉,如果利用好水军,不仅行军顺畅,运输粮草也便利。

但是用陆军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

因为陆军行军,一路都是崎岖山路,行军和运粮都困难。

基于此,才有了一个历史惯例出现。

长江以南区域以水战为主,从上游进攻下游很顺利,简言之,从益州到扬州只要准备充分,就是势如破竹。

反而是打陆战,从蜀地出荆州困难重重,丘陵不少,只有进了荆州才有荆扬平原。

以这个判断就能明白,为何孙权夺得荆州那么方便,因为水陆并进啊,而刘备进攻荆州就很难,因为只有陆军,没有水军。

那么为何刘备不用水军?因为关羽没了!

三国水军之强,莫过于水脉丰沛的荆扬地区,这两个地区自古就是出水军的地方!

刘备对于荆州念念不忘,也是因为占据了荆州才能拥有水军,才有一鼓作气下扬州的可能,但荆州丢了,关羽亡了,曾经刘备的荆州水军也消耗殆尽成了东吴的。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11)

(冲动是魔鬼)

或有仅剩的数千水军,可搞不定东吴啊!

这样的局面,如果刘备不是那么冲动,放缓步伐,用一两年时间补充水军,可能还能逆转局面。

但刘备心急啊!

不顾水军缺失,愣是要进攻,从一开始就一只脚走路,到后来当然要吃亏。

公元221年,刘备五万陆军从蜀中出发,跋山涉水,一路经巴州(重庆)进荆州。

一看这状况,孙权派陆逊领军对峙刘备。

知晓兵事的陆逊,明白出蜀后的刘备军后勤困难,就用诱敌深入,避其锋芒战略,将荆州西部数百里山地,都让了出来,无形中又让刘备军的补给线变长了。

这样一来刘备难受了啊。

因为进退不得。

继续前进吧,跟随陆逊的步伐,等于自己更加遭罪,看上去占据了地盘,却消灭不了敌人,也占据不了重要据点,就算占据了也守不住,战争风险不断提高。

不继续前进吧,这还没打就撤军,自己面子咋办?

于是,刘备用了最稳妥,有最笨的办法, 那就是联营。

他在白帝城和前线夷陵之间,修筑了很多营寨,这后续备受诟病的做法,其实是刘备在前线的最优解。

用接连不断的营寨,维系后勤补给的安全,形成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有了这大后方,刘备在前线积极求战,跟陆逊主力对峙,只要有一场大胜仗,就能逆转战局。

就算没有大胜仗,刘备也能期待曹丕的帮忙,但凡曹魏有一点军事行动的迹象,这孙权面对两路夹击,大概率也会求和。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12)

(刘备求战)

可是这谋划都落空了!

刘备指望的决战一直没来,曹丕也用异乎寻常的沉默,坐看刘备和孙权交战,就是不动。

左右谋划落空刘备只能在前线继续对峙!

对峙来对峙去,时间到了公元222年6月。

盛夏的酷热,让刘备军遭殃了。

一场火攻来了,营寨多是木栅筑成的刘备,全军都在林木茂密的地方扎营,这火一起就烧成了一片。

蜀汉军顿时大乱,开始四散溃退。

陆逊就这么用火攻的方式,让刘备遭遇了惨败,也让刘备彻底失去了夺回荆州的希望,更让蜀汉军事实力严重受损,一点便宜没占到,还输了一切。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13)

(火烧连营)

从刘备出兵那一刻起,这剧本就跳出了刘备的谋划!

预想中的曹魏进攻,因为孙权不顾颜面的称臣免过了,曹丕的志大才疏,也让孙权有了机会。

一场陆军孤注一掷,却没有水军配合的战争,让刘备受制于后勤一路艰难行军,不得不联营应对,指望以拖待变,结果拖死了自己。

真要说的话,刘备的算计没错,就是动作太大!

刘备的心机足够,就是没想到曹丕跟曹操完全不是一类人。

哎,可惜了!

最后累死了诸葛亮,心疼丞相。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14)

刘备多少岁发动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的遗憾(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