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原文及答案(答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依我的理解,钱学森问的是: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

我想到三个方面的原因。

钱学森之问原文及答案(答钱学森之问)(1)

一,个人浮躁

大师的形成,无不需要沉静的心态。现在的人,正好缺少沉静。人们心里想的,最终是获得利益好处。

新闻报导,有小学生的理想,是长大后“做老板挣大钱”。固然,成为商人,挣钱发财,这是正常的理想,可是在小学生心中,这作为他的最终理想,就有点可悲。人活着,直奔物质钱财而去,注定了活着的低级和无聊,也就注定了和大师无缘!

北大教授钱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对当今人才特点的准确概括。精致,指他们有相应的智力和才能,可惜这些智力和才干不是用在科研上,而是用在了“利己”上。我们历来不缺少聪明的人,只是这份聪明用在了哪里,这才是关键。

钱学森之问原文及答案(答钱学森之问)(2)

居里夫人潜心科研,她才获得了两项诺贝尔奖殊荣。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淡定之人。现在我们的人根本静不下心来,即使临时静下心来,想的也不是让自己如何成为“大师”,而是想如何“利己”!

我想起钱钟书来。曾经有美国大学请钱钟书去给本科生讲课,面对16万美金另加配套的系列优惠待遇的诱惑,钱钟书竟然果断拒绝了美国这家大学的盛情邀请,他的理由是美国这些本科生听不懂,他没必要去讲这个课。这种不以金钱为标准的客观判断行为,令我感动和钦佩!当下,别说有美国大学来邀请了,就是无人邀请,也一定有人主动削尖脑袋在寻找机会去挣讲课费!在很多人的眼里,钱是最好的东西,钱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的!哪还管什么价值,哪还管什么意义

钱学森之问原文及答案(答钱学森之问)(3)

可悲!在当下这种势利浮躁的风气下,即使有“大师”的胚芽,也一定会胎死腹中!

二,社会浮躁

家庭培养孩子上学的目的,体现了社会的影响。让孩子上学,无非是为了谋个好前程,待遇好,收入高,名声好——都想在将来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仿佛八辈子穷怕了,眼里只有钱财。这是图的安逸。

钱学森之问原文及答案(答钱学森之问)(4)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的浮躁之气,背后是社会的浮躁,功利色彩突出,人们以获取功利为荣。

“有钱就是任性”是社会浮躁的有力证据。因为有钱,所以任性,这种变态的因果关系,在社会风气中发酵,流传,滋生了拜金和享乐主义。其实“有钱就是任性”是“金钱万能论”的变种!

钱学森之问原文及答案(答钱学森之问)(5)

争着要开豪车,住豪宅,由此引发的道德败坏和沦丧则不受重视。那位喊着“长大要当贪官”的小学生,他受的毒害得有多深?

亲人故人重逢,关注的也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挣多少钱”……却无人过问:“思想进步了吗?做过哪些善事?……”

三,制度漏洞

人的异化和社会风气不正,都能从制度上找到根源。

钱学森之问原文及答案(答钱学森之问)(6)

国家层面,缺少明确的引导和激励机制,不但让本来有可能成为大师的人“夭折”,而且给了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那些剽窃抄袭之人,为什么照样能顺利评上职称并得到好处?那些沽名钓誉之人,为什么能够如愿以偿过上幸福生活?……显然是制度未能阻止小人得志!按此消彼长的原理,小人既然得志,当然君子要受冷落——这正是我们与“大师”级人才绝缘的制度根源!

我们要做的太多:與论上大力倡导学习钻研之风,制度上重奖优待真才实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制度影响个人,个人形成良好的气候,一旦社会风气得以扭转,形成大师的土壤也就具备了。#教育微##你的故事 就是##情感##扶贫达人在行动##2019新年好#

@头条教育联盟@中国教育在线@山货上头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