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中间部分写作方法(记叙文中的人称)

人称视角简单地说,就是你、我、他第一人称是“我”“我们”,第二人称是“你”“你们”,第三人称就是“他”“他们”除了文章主体的人称,一篇文章往往会交替使用好几种人称,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中考记叙文中间部分写作方法?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中考记叙文中间部分写作方法(记叙文中的人称)

中考记叙文中间部分写作方法

人称视角简单地说,就是你、我、他。第一人称是“我”“我们”,第二人称是“你”“你们”,第三人称就是“他”“他们”。除了文章主体的人称,一篇文章往往会交替使用好几种人称。

一、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是最常用的,小学刚开始写作文,就会写“今天,我去哪儿玩了,遇见了谁”。这个人称写起来很简单,可是有点儿太常见。其实你写的时候,还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快递包裹,一本书,一条鲸鱼。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写一个亲情故事,大概意思是,做快递员的爸爸辛苦攒钱,给爱画画的女儿买了很多画笔。如果从平常的角度直接写故事,那就太平淡了,如果用第一人称,从包裹的角度去见证这份亲情,就有意思多了。不妨来看看:

文章一开始,快递包裹在快递车里一路奔波,不满地抱怨说:“我揉着昨天被他弄疼的肩膀,没好气地偷听着。”当听说快递员拼命干活赚钱,是为了给母亲治病,给女儿买想要的画笔时,包裹又说了这样一段话:烈日下,看见他黝黑的皮肤上晒伤的几块红色,我内疚起来了。原来他也有这么多烦恼,北漂青年,他乡异客,压力又怎么可能不大呢?想到这儿,我对他的满腹牢骚仿佛忽然间释怀了。包裹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让人知道了快递员的不容易,比平铺直叙更有感染力。

写女儿收到爸爸的礼物,又改成了第三人称:女孩抿着嘴,她大概猜到了父亲是怎么买来这支笔的。她想象着那早出晚归日渐弯曲的背影,或是点算褶皱的钞票时,因冻僵而颤抖的手。泪水砸在爸爸给她的信上,歪扭的字迹迅速开成一朵墨色的花。你细细地品一品这段话,有没有发现,第三人称讲故事的背后其实是“我”——一个包裹的目光。紧接着,小作者用第一人称让包裹说出了心里的感受:而我躺在地上,慈爱地注视着她,也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芸芸众生,也许上帝来不及把每个人的人生都设置得平等,也许很多人光是生活就要花光全部力气。但只要亲近的人之间彼此取暖,只要不放弃努力,生命是否会多个出口呢?用包裹内心独白的形式点明文章主题,是不是比直接议论更亲切呢?一个普通的题材,只是变换了一下叙述的人称,就带来了大量的新鲜感。

二、第二人称

在写记叙文的时候,第二人称不太常用。第二人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好像面对面和一个人讲话,或者在给他写信。人教版的九年级语文教材,有一个作文题目就叫“与你为邻”,专门让同学们练习第二人称写法。下面是一段例文:

在乐团排练时,我与你为邻。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排练,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在我紧张时,看到你坚毅而又温暖的笑容,便会增加我的自信。在排练新的曲目时,我们一同纠正音准,仔细听讲。表演时,你帮我整理衣服,我帮你补修妆容。有时我们也会一起感叹时光飞逝,悄悄夸赞这一届的伙伴,偶尔也担心着初一的表现,提醒着同学的纪律。合唱团与学习平衡并不容易,但我们互相勉励、互相扶持,又怕些什么呢?

这些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因为用了第二人称,给人感觉非常亲切,充满浓浓的感情。

另外,第二人称“你”是一个虚指,一个假定对象,所以你在运用这种人称时,是很自由的,甚至可以写成一篇想象文。比如,一篇以“疑”为主题的作文。有个小作者写了一篇文章,叫《你想多了》。作者设计了三个情境:一是在人生路上,口渴的你见到一眼清泉,却因为怀疑它不够干净,放弃了;二是遇到了一朵美丽的、渴望被你欣赏的花朵,你却因为怀疑它的心机,掉头走开了;三是遇到一只希望你怜爱的小狗,你明明可以帮帮它,却因为怀疑它身上有病菌,停住了正伸出去的手。在结尾,作者一一说出了这三个故事的用意:潭水本没有毒,花朵是真心在传递美丽,而可怜的小狗不过是需要一块面包。作者又说:“或许你时时觉得艰难,或许你觉得形单影只,或许你比其他人都显得劳累,那么,请你在以后面对简单的事情时,不要怀疑,因为毕竟往往对于真心帮助、鼓励赞美,以及一份你轻而易举可以完成的请求来讲,你只是想多了。”读到最后才明白,原来,文章中的“你”指的是你、我、他——所有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如果用第一人称“我”,则只能讲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而用“你”,则可以讲一个属于大家的故事,一个脱离了具体事实、含蓄隽永的故事,这就是第二人称的妙处。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看看怎么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之间自由地切换。这篇习作讲的是小作者跳鞍马的故事。来看这段选文:

为了减少我们的害怕,老师让我们原地练习跳跃。随着一次次跳跃,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跨越这个障碍的难度到底怎么样,我一面观察,心里对此的不确定性减少了,怀疑也一点点减弱。怀疑本身其实是理性的,经过一次次的对比它也慢慢消失了。在那之后,我每次尝试跳跃障碍时,几乎都以成功告终。当你跃过了自己心中的障碍,打破了自我怀疑的魔障,现实中的那个障碍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段话里,前几句用的都是第一人称视角,讲“我”成功跳过鞍马的过程。最后一句话变成第二人称,以“你”为对象,“当你跃过了自己心中的障碍,打破了自我怀疑的魔障,现实中的那个障碍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议论脱离了对跳鞍马这件事本身的感慨,而是领悟了一个道理:“你”指的是看到、听到这篇文章的人,这种称呼也把你带入了思考。一个“你”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升华了文章主题,引起了读者共鸣。这种人称视角的变化的确值得一试。

三、第三人称

小时候你听的睡前故事都是这种第三人称视角的文章,比如“从前有一个白雪公主,她长着一头乌黑的长发……”这种视角又可以称为“上帝视角”,就是你既可以写白雪公主做了什么,又可以写王后心里想的是什么,还可以跳出故事,直接发表议论。这种人称视角,写起来不受限制,很自由,特别适合写成故事。比如以“静”为题材写作文,你可以写一则贝多芬的故事,情节冲突需要你自己设计,主题肯定是聚焦在他耳聋后,世界安静了,才能听清楚内心的声音。再如,写一篇名为“刷新”的文章,你可以虚构一个新青年,启发孔乙己要刷新自己的观念。下面,看一段范文,感受一下。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叫“勤奋奠定成功”,写的是美国篮球运动员科比的故事:

日子在一天天地过去,洛杉矶宁静的大街变成了繁华的街区,自行车也被奔驰的汽车代替。不变的,是那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以及那个手掌中握着篮球的男人。在每个凌晨,他蒙住眼睛,一次次跳起,一个个投篮,一步步奔跑。他从那个瘦弱的男孩成长为一个强壮的男人,从一个投不进球的篮球爱好者,成长为一个几乎没有一球失误的世界著名运动员。

在命题作文的框架下,用一个恰当的故事去表现主题,给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新鲜感。紧接着这一段,作者切换为第二人称:

当你看着电视机上那一次次漂亮的灌篮动作,一场场气势高涨的欢呼,在他被人们举起的瞬间,你有没有想过,那是多少个洛杉矶四点半的凌晨?!

作者切换成第二人称点题,唤起了读者的共鸣。

总之,记叙文写作的时候,可以尝试几种不同的人称视角。第一人称最常用,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可以尝试以非生命体为视角,进行创新写作;第二人称视角往往带给人亲切感,点题更容易引起共鸣,另外,还可以进行虚构写作,写成新颖的想象文;第三人称是万能视角,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主题。

不同人称的写作角度各有长处,你可以根据它们的特点交错使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