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的第一堂公开课(如何说服我的博士导师)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我在抖音看民歌
NO.1127-我在抖音看民歌
作者:常教员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我的朋友老陈最近有点怪。这位以前天天埋头在故纸堆里的33岁文学博士,最近春风得意(自暴自弃),论文不写了,文献不看了,天天刷抖音。
葛优躺在沙发上,滑动手机屏幕,在小视频之间跳转,传来咿咿呀呀的声音,他摇头晃脑跟着唱。博士第4年,从入门到放弃,说的就是他。
没想到,他竟在抖音研究诗文,民间歌舞与诗词变迁的历史嬗变阐释。
当我发现他其实在抖音看西安鼓乐的时候
我就知道事情不简单
他说,古人献诗于行卷、场合、应酬、感怀等,叹咏之作研究者众。但民歌是一群普通人的自我表达,必须从生活中凝练,又重回生活之中。而那些被记录在抖音里的片段,正是这些普通人最朴素、最典型的生活艺术和创造力。
“我是有学术野心的人,可不想变成一个学术民工。”他一番解释,我竟萌生出一丝敬意。
这不是唐朝皇帝听的交响乐吗?
鼓声雷雷,月色灯山满帝都,有遥遥歌舞传来,丝竹之声莫能遏:“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第一次看到《长安十二时辰》,一秒重回盛唐气象。所谓飞天下凡,太白积雪,熙攘繁盛,光耀万年。
被许鹤子的才色所俘虏……
没想到,类似的场景在抖音刷到了。磬、筝、箫 、笛、箜篌、筚篥、笙,金石丝竹乐器排布,数十名乐师排排坐定,各个声部密切配合,亦急亦徐——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鼓乐。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曾以“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形容这已失传的盛唐宫廷乐。
安史之乱后盛唐宫廷音乐随乐师流入民间,传承1000多年,成为今天的西安鼓乐,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在重大节庆和庙会时演奏,庄重古雅,规模宏大。
但现在,西安鼓乐的演奏越来越少,乐社数量锐减,传承人难寻。西安之外的人更是难得一闻。甚至这一辈年轻人,知道西安鼓乐的也没几个。
吹的特别卖力的小姐姐
很受欢迎就对了
西安南集贤西村的村长田孝梨,也是乐社社长,他的孙子才几岁,已经开始学习鼓乐了,即使这样,村里子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后,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
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西安鼓乐,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然而这难寻的声音还是被发现了:“这不就是唐代皇帝听的交响乐吗?”
梦回西域,黄沙漫天
与这恢弘音乐类似的,还有“维吾尔音乐之母”——十二木卡姆。白居易曾盛赞“回雪飘飘转篷舞”、“奔车轮缓旋风退”。融合了这种古乐的现代传人,是新疆人民的骄傲:十二木卡姆。
感受一下新疆人民的热情
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古典音乐”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范”、“曲调”等多种含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个小时。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
《长安十二时辰》里,以一人之力挽救长安的张小敬,出身安西军,安西都护府下辖有一个地方名为“龟兹”, 居民擅长音乐,龟兹乐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重要源头。在新旧《唐书》里,你都能找到这种音乐。
直到现在,在新疆莎车县当地的村子里,仍然活跃着许多热爱木卡姆的民间艺人。
只是几位新疆青年的余兴表演,却也足以把人带回黄沙漫天的西域。如果配上新疆美人的回旋舞,那正是龟兹乐遗风。
前方高能!还有5秒抵达草原
当年草原民族的文明成果也很受欢迎。唐代诗人李颀曾写下:“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这里的“蔡女”,是东汉末年为南匈奴所掳的蔡文姬,她的传世之作就是《胡笳十八拍》——大概是汉人对草原音乐最早的整理。
胡笳的演奏很独特,乐师先用低沉的喉音垫底,最后以较高的器乐跟上,一次演奏,两种声音。后来,蒙古族艺人进一步做到了只用一个肉嗓子就发出两个声部的奇迹。
这种流传在内蒙古、阿尔泰山的传统发声方法,与其说是“唱”,不如说是“啸”。
有学者认为这就是陶渊明名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里的“啸”, 闻之者尽觉“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天苍苍,野茫茫
“呼麦”历史据考证可以追溯到匈奴的游牧时期,广袤的阿尔泰山下,人们见天地万物,与之相和而鸣。风,草原,树林,河流,牛羊,大地……草原上的民族通过向内探寻,以自己的身体还原和敬畏自然。
在仅能容纳30余人的livehouse,30岁的都楞扎那,喉咙和胸腔里发出奇异的低音。如果闭上眼睛,忽略摇滚club里常年弥漫的烟草、酒精和夹杂汗液的地铁味,你可能会忘记地铁里的北京,零点后的北京,忘记这座城市的冰冷的钢筋水泥,一瞬间抵至广袤无际的草原。
可惜听不到声音
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观赏一下
现在,他在抖音有一个3亿人在场的livehouse。
“在歌者身边三米以内,整个人会感觉被声音包围,呼麦的声音会从四面八方钻进脑子里,等于直接把人拉到了大草原上。这就是音乐的神秘力量。”
呼麦不再是一种神秘的、闻所未闻的蒙古民歌唱法:曾经的牧民手持马头琴,闭着眼,轻轻呼麦,哼吟家乡的歌谣,即使身在异乡,也在熟悉的音乐中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
大西北的花儿与少年
在西北土地上,还有另一种声音。
明代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曾写:“春风一夜冰桥折,霹雳声如百面雷,亦有渔人捕鱼者,短歌微明送月回。”此处的短歌流传到现在,被称做“花儿”、“少年”。有人说,这是最浪漫的非遗民歌。
有一个出生于西北山野的姑娘,人们叫她“苹果妹妹”(抖音号:65594290),基于青海花儿小调,自己作词,并且一改青海话内地朋友难懂的唱法,用普通话加上本土衬语,让更多人能听懂这支民歌曲调。
没有虚荣,并不浮夸。这个行走在西北山野的姑娘自己做了一张专辑,她说,在家乡青海,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温暖和谐,每一眼望去都是一副迷人的画面,多民族的团结融合,有听不完故事传说,唱不完的青海花儿。
谁在花儿里浪青海呀~~~
清代黄陶庵编纂的《导河县志》中,有诗人张建的一首《游松鸣岩》诗:“松鸣佳境出尘埃,一度登临一快哉,石磴疑从云际上,天桥浑向画中排,林藏虎豹深山古,路接羌戎绝径开,我亦龙华游胜会,牡丹听罢独徘徊。”
松鸣岩为花儿会会场,每年的花儿会上,小树林,河边,邻居们,好友们,聚在一起,喝酒听花儿,白天唱花儿,晚上唱大戏,以“花儿”为媒,这个夏日盛大的party,是西北人们农闲的消遣。
party是一个人的摇摆,一群人的狂欢
一直以来,花儿都被用来记载边区姑娘小伙的生活,也记载着他们的爱情:“你把你的小汽车开上了走,我把我的小包包提上了走,我们俩个去青海的茶卡盐湖,浪上一圈走呀哎嘿哟……”苹果妹妹这样唱道,她想把这些记录着大西北人喜怒哀乐的民间小调带到更多人的手机屏幕上,让家乡的小曲小调得到更多关注。
荆湘之地有幺妹
抖音上的民歌都是相通的,人们用寥寥几句词勾画出家乡的山山水水,寄托的却是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只是在具体的唱法上会有些区别,朴实浑厚的西北民歌到了西南,就成了另一番功劲。
“幺妹我住在十三寨,隔山那个隔水又隔崖,土家那个喜鹊喳喳叫啊,蝴蝶双双落花台。”简单质朴的词句,没有伴奏,没有话筒,拍手打着节拍,听众们卡着间隙,齐声吆喝“嘿!嘿!嘿!”。
没有精致的布景,也没有专业的设备,覃诚芳(抖音号:QCF520)凭借自己的一副好嗓子,让土家歌谣在城市里响起。因为她的抖音视频,十三寨的旅游人数,从前两年的9万多人,涨到现在的20多万,人们去追寻这个民歌里的乡土人情和香巴拉式的淳朴生活。
听完的人都觉得自己恋爱了
在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有一座面积约六平方公里的山寨,一条板夹溪,依山绕寨,潺潺流淌,溪水清澈,滋润万物;两边群山耸峙,山形奇特;岸上田土阡陌纵横,构成优美的田园风光。在这里,聚居着200多户近1000名土家族人,这里就是“十三寨”,是中国第一座土家族生态博物馆。
刘禹锡曾在荆湘之地留下诸多诗词,“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巴人正是土家族可追溯的先祖之一。这个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鄂、湘、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内,今已不足1000万人。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记录民歌的力量
从先秦至今,生活在东北的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北部的俨狁、狄、匈奴、鲜卑;西域的龟兹、于阗、鄯善等“城郭国”;西北部的戎、羌、氐等族;南部的苗、濮;东南部的百越等南蛮各族……他们于田间地头间劳作,于池城争夺间搏杀,共同绵延至今组成中华民族。
除汉族之外的55个法定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数的8.49%。人数最多的壮族,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数据里,也不足2000万人。有30多个民族人口少于100万。
这是哪个族的,你分得清吗?
这些民族,留下的文化,在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仅传统音乐一类,有400多个项目。
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是一个即将消失的民族的声音。对于没有文字的41个民族来说,这些,也是他们能够守卫的唯一的东西。(在少数民族中,回、满三个民族通用汉语汉文,朝鲜,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彝、傣、拉祜、景颇、锡伯、俄罗斯12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
融合了彝族海菜腔的舞台表演轻快灵动
正在逐步走进大城市
他们用视频记录自己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民歌,有些甚至看上去画质粗糙、乐器普通,但他们的声音是真正的“民歌”,也是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真正力量。
两千年前,人们唱的歌曲被记录到《诗经》,人们称之“国风”。那时候的歌,成了现代人研究自己过去的珍贵史料。而现在的抖音,每个视频里,装满了表演者的家乡山水和喜怒哀乐。他们不是想博君一笑,而是想让自己的民族精神被更多人理解。某种程度上,抖音将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底本,供几百年后像老陈这样的学者不断解读、研究。
从小练到大
数以百万计的国家级非遗民歌短视频在抖音上传播,谁说里面就不会出现新一代的民歌大师?谁说他们的声音和记录,就不值得研究?
走出故纸堆,在手机上看到这些鲜活的面容时,不只是老陈,更多的居于文化中心的现代人会意识到,这些民歌和他们代表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还没有消亡,甚至越传越广。
有一个男用户在抖音上认真学习了土家民歌以后,跑到恩施州和土家姑娘对唱,找到了爱情。
这才是民歌应该有的力量。
封面图片来自wiki@shito712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