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匠坚持传统手艺(启海地区正在消失的老行当)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启海地区“补锅的”吆喝声只有一个音符“哦……”。虽然只有一个音符,但声音抑扬顿挫,非常耐听。他吆喝“哦……”字足足要拖五六拍的时间,先上扬后下滑,停留二三拍后,声调再次上扬——“哦……”补锅匠的声音洪亮,浑厚,具有一股特别的磁性,几分钟的时间,“补锅的”声音就传遍了几个小队的各个角落。

补锅匠坚持传统手艺(启海地区正在消失的老行当)(1)

  “补锅的”肩上挑着一副担子,一头装着炉子和风箱,另一头装着焦炭和补锅的工具。工具很多,什么小木凳,锉子、钳子、铆钉、铁锤,还有剪成不同形状的铁皮和铝片。

  “补锅的”挑着担子,先在村子里吆喝一阵,然后才找一个宽敞的地方作为补锅的场地停下来。

  这时,特别是女人,听到补锅匠的吆喝后,赶紧从旮旯角落里找出要修补的东西:烧坏的铁锅、缺边的碗、裂缝的盆子、打碎的缸盆……农村人居家过日子,讲的是“做人家”,因此,哪怕是一只摔坏的小汤碗,也是舍不得丢掉的,也要留着修修补补再用。那时候,煮饭的铁锅是生铁铸的,容易损坏。一口铁锅好几块钱,锅烧坏了,裂缝了,不能煮饭烧水了,人们也舍不得把铁锅扔掉,放在一边等补锅匠来的时候修一修,补一补,又能用上两三年。这些“补锅的”手艺真是高超,无论是破锅破碗,还是烂瓢烂盆,只要经过他们的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破锅破碗、烂瓢烂盆很快就焕然一新了,人们看着被修补好的锅碗瓢盆连连称奇。在农村,还真离不开这些修修补补的“补锅的”呐!  

  “补锅的”来了,孩子们必定要跟着他后面、围在他身边,看稀奇,看闹热,欣赏他精湛的手艺。

补锅匠坚持传统手艺(启海地区正在消失的老行当)(2)

补锅匠拿起一只铁锅,用一把锤子在铁锅周围一阵乒乒砰砰地敲打,以便看清铁锅裂缝到底有多长、多宽。看上去,补锅匠敲敲打打很容易,其实有很多技巧,要经过剪裁、敲打、修补、磨平等复杂的工序。其中又以敲打最为费工,如果敲打不细致,锅就补不好,容易漏水,所以不学个三五年是吃不了这碗饭的。敲打完毕,补锅匠端起铁锅,对着亮光仔细查看了一遍。铁锅有没有砂眼,砂眼有多大,补锅匠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确定怎样修补这一口烂锅。接下来谈价钱,而有的人家没有钱怎么办呢,“补锅的”会让主人拿咸鱼或海郎丝干等海鲜来抵偿。因为我们家乡在沿海一带,整个小队有一半的男人是撑船的。当时家里海鲜有的是。

补锅的时候,事先将一块蒲灰的布垫子铺在左手上,再拨开炭火,用一只小勺子舀出坩埚里熔化的铁水,通红的铁水象一个小球在掌心的石棉布上滚动,这时他迅速抓起铁锅将砂眼对准铁水放上去,然后敏捷地用一个圆柱形的布墩将穿过砂眼的铁水压扁、磨平。待冷却后,再用一块砂石将补的疤痕细细打磨。“补锅的”动作娴熟,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很快,“补锅的”就把锅补好了。主人接过铁锅一看,只见锅底外敷了一块补巴,锅面却非常平整,毫无一点修补的痕迹。

补锅匠坚持传统手艺(启海地区正在消失的老行当)(3)

补锅的也兼补碗盆。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补碗还真要金刚钻。瓷器的碗,最容易出现的毛病是裂开,最后一分为二,无法使用。交到“补锅的”手里,他们先是在裂口的边上用金刚钻一些小眼儿,这事比较精细,一是掌握深浅,眼儿浅了不起作用,深了又容易把碗搞碎;二是裂口两边的小眼儿必须排成两条平行线。钻好了眼儿,“补锅的”会从工具箱里抠出一点面坨一样的东西抹在裂口上,然后把他们拼合到一起,接下来,掏出一些铜质的类似今天的订书钉模样的扒钩,小心地用木槌打进钻好的小眼儿里去,瓷碗就算补好了。  

半个世纪前“补锅的”挑着担子颤颤巍巍的身影,已经渐行渐远,甚至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还真有点怀念那个年代的生活……

作者:卢国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