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霸是怎样炼成的(清华学霸何润琪)
9月,告别了炎炎夏日,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
每年高考结束后,清华和北大的学园里总会出现一批青春无敌、朝气蓬勃的新面孔,其中不乏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孩子。
他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成了鲤鱼跃龙门的象征,即将实现阶级跨越。
他们一出现就成了媒体记者争相采访的对象,也成了激励无数寒门学子前仆后继、奋发图强的力量之源。
他们的励志故事似乎打破了“寒门难出贵子”的预言。
然而,一组冰冷的数字很快又将我们拉回了现实。
根据清华大学数据统计,今年入学清华的3500余名本科新生中,农村及贫困地区生源约占20.2%,来自西部地区省份的学生约占26.6%。
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寒门学子将无缘“清华、北大”。
虽然,时代变了,社会发展了,但教育资源的落后、信息的闭塞……仍然是挡在寒门学子面前的重重大山。
想要“翻山越岭”,摆脱贫困落后的怪圈谈何容易?!
贫穷、苦难与成功无关
出身寒门的他们,难道就注定希望渺茫,一辈子要和贫穷苦难做斗争吗?
在新入学的一众清华学子中,湖南文科状元何润琪是个特殊的存在。
当被记者问道,如何看待寒门学子起跑线低这件事?
他冷静地答道:“我爸爸早就跟我说过,条条大路通罗马,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
“他们到达终点的速度可能会比我快些,但他们看过的风景却不一定比我多。”
他的言语中透着理性、睿智和自信的光芒,让人不敢相信他今年才刚满18岁。
的确,他们的起点较低,资源自然无法和城市孩子相比,不过能否实现弯道超越,逆风翻盘,主要还是要看马力!
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不是败在了起跑线上,而是败在了“自我禁锢”中。
出身寒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多数人被“寒门难出贵子”这种思维牢牢套住,从此畏缩不前。
他们中的一些勇者却从不把“寒门”当回事,他们面向阳光、不惧失败、沉迷于自我实现,一路过荆斩棘,还乐此不疲。
他们不成功,谁能成功呢?!
9月8日,新生报到那天,和何润琪一起到学校的,除了一箱子满满当当的书籍、行李,还有一张母亲的遗像。
面对同学们惊异的眼神,他平静地解释道:“以前,我梦想着我上大学了,要带妈妈一起到大学看看。现在我上大学了,妈妈却看不到,所以我把妈妈的照片带来了。”
我们很难想象,这个18岁的少年到底承受了多少痛苦和打击才走到了今天。
回忆起失去母亲的那段日子,何润琪一度哽咽。
因为母亲的突然离开,他曾一度消极、抑郁、萎靡不振。
好在有父亲的陪伴、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他才渐渐恢复正常。
重新振作起来的何润琪,想起了母亲在信中对他说的话:一定要刻苦读书。
在奋战高考最艰难的日子里,他时刻牢记着母亲的话。他将母亲的爱和期待全都化作了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激励自己勇往直前。
终于,他没有辜负母亲的期待,手捧着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告慰了母亲的在天之灵。
他的母亲如果看到这一幕一定也会为他感到骄傲。
董卿曾在《朗读者》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痛苦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要看它对谁来讲,对于温室里的花朵来说,那就是灭顶之灾,对于一棵松柏来讲,它如果能扛过所有的苦难,那就是财富,所谓松柏之志,经霜尤坚”。
显然,苦难之于18岁的何润琪来说是最好的肥料,锻炼了他的意志,让他拥有了松柏之志。
在无边的黑暗里,爱与陪伴是星星点点的微光,它能驱散人们心头的恐惧。
但是,想要从苦难和贫穷的深渊中彻底挣脱出来,唯一能靠的只有自己。
很庆幸,何润琪做到了。
很多人评价他是“寒门出贵子”,对此他却有另外一番见解。
首先,他并不认为自己出身寒门,因为父亲的收入足以满足他衣食住行和上学的各种基本需求。
这个倔强的孩子并不屑于外界投来的同情的目光。
在他的世界里,他就是强者,他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藐视一切的苦难。
正如,他之前发表过的文章《贫穷、苦难与成功无关》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阿甘”,当阿甘享受着风驰电擎的奔跑时,过往的贫穷和苦难都消逝在了风中,欺辱和嘲讽也被他远远抛在了身后。
人们只记住了英雄阿甘这个名字。
所以,“寒门”不是消极、堕落的借口,更不是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贫困和苦难是他们一出生就要面临的考验,不过勇气和力量能够带着他们冲破一切的黑暗,到达胜利的终点。
每个“天才”身后,都站着一位开明的家长
家长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到底什么是孩子的起跑线呢?
许多家长认为豪掷千金,给孩子们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就可以为孩子铺就出一条黄金跑道。
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忽略了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是成绩以外的东西,但正是这些东西却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所以,说到底家庭教育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每个“天才”背后,都站着一位开明的家长。
“在我小时候,父亲首先带我接触的是书,往后的许多年里,书于我而言就像初恋一般,看书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
说这句话时,何润琪的眼睛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求知的热情。
当其他孩子被逼着写作业、上补习班的时候,他却一头扎进了书堆里,乐此不彼。
这些都要归功于儿时父亲的引导。
润琪的父亲是一个钢筋工人,从小没念过几年书,却对书籍有着本能的热爱。
自打润琪有记忆开始,父亲每次领完工钱回来,都会带着他去书店挑书,有看中的就买。
“他给我买很多,科普、历史、文学类的都有。”
尽管挣钱不易,生活节俭,但在“买书”这件事上,父亲却从不吝啬。
他不仅爱给儿子买书,还喜欢和儿子讨论书中的各种情节。
“他喜欢读历史,经常在吃饭、洗漱的时候和我说一些历史故事。”
何润琪形容,父亲爱读书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就像穿衣服时,“扣好了衣服上的第一粒扣子,往下再扣,就不会出错。”
父亲的引导,就像一盏长明灯,照亮了他往后的路。
而母亲对何润琪的引导更多是在生活上的点点滴滴。
小时候,父亲外出打工,家里的田地都是母亲在照看。
他很小的时候就要帮着母亲喂鸡、种地、干家务活。
每当觉得累时,母亲便教导他:要爱每一份劳作,劳作时,不要首先想到它的痛苦。
就这样,在母亲的引领下,润琪早早就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洗衣、做饭、干农活,都是手到擒来,从来不觉得累。
他上学以后,父母从来不过问他的分数,不管他考了多少分,父母反复强调的都是“态度”二字。
在他们的观念里,人在事上磨都离不开“态度”,二字。
只要态度摆正了,事情自然也做得不差!
“他们只要求我态度端正,如果简单的题目错了,或者字潦草了,会让我罚抄很多遍。”
有时他考得不好,发挥失常了,父母也不加以责备,反倒开导他,“第一名不是你的专利,你要有让别人考第一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何润琪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成长为了一个阳光健康的孩子,他对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充满了热爱,却不强求结果。
他曾说过:“学习过程中,如果把物质看得太过重要,容易被这个世界打扰。”
正是这种不骄不躁的态度让他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道曙光!
有句话说“父母的见识是孩子的天花板。”
尽管何润琪的父母念书不多,但是他们拥有比有文化更可贵的东西,他们教会了孩子很多书里没有的真理。
所以,身在“寒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精神上贫瘠。
感谢何润琪,颠覆了我们对“寒门”的所有想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