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放风筝(在春天里放风筝)

文/怀左

周六我和二胖骑上小电驴,去大明宫遗址公园放风筝。

其实这个想法早就提了,但因为疫情的原因,拖拖拉拉,一直拖到了前天。

那天风很大,公园里的人也不少,各色风筝在天空飞舞,我抬头一看,密密麻麻,简直天空集会。

怎么说呢,大家都在玩的那股热闹劲,一下子就能把其他人的热情带动起来,当时我最真实的想法,就是赶紧给我一片空地,我要让手里的风筝上天。

在草原放风筝(在春天里放风筝)(1)

说起风筝,还是我们出发前去和侄儿借的。我本来想着到了公园买一个就算了,但二胖坚持要借一下,说也不是天天玩,没必要买,省下的二十块钱,还能够我一年的护肤品钱。

好吧,又是一瓶大宝,我争不过她。

可到了公园我就后悔了,简易版的风筝毕竟比不上别人买来的大风筝,咱的不够大,缠线的轮盘也不太给力,收线时别别扭扭,收放不自如。好在我技术给力,风一吹,手里风筝迎风而起。

你看,这也是一种内卷。我发现每次都这样,想着买个最低配的就行,看完就想买高配。下次必须整个八缸、带尾翼、前后带保护杠的大风筝。

在草原放风筝(在春天里放风筝)(2)

风筝起飞,二胖很兴奋,蹦蹦跳跳来回跑,我还没玩两下她就想抢过去。于是我们约好一人一把,风筝落地就换人。自从定好“契约”之后,风筝隔一会就从天上一头栽下来,那笔直的落地姿势,仿佛就是为了让我们都多玩几把。

她化身追风筝的人,拿起风筝边跑边和我说:“你要像我这样,跑起来,风筝才能飞得高。”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她跑跳,我笑得很大声,同时也喊着让她注意脚下,慢点跑。

难得的无忧无虑。

记得周星驰电影里有个片段,他拿一根棍,转着转着就上了天,整个一人肉直升飞机。当时我也去厨房找了一根棍子,在头顶转了半天也没能起飞,反而还把头打了一个包。

好像人天生对天空有向往,仰头看着风筝飘在天上,手中的线轻微抖动,那种拉扯感,真心让人兴奋,仿佛和风没关系,是我帮风筝实现了飞行梦。

不过我也试过飞翔的感觉。不是用的滑翔机,而是有次在海南,我在峡谷之间体验了一把绳索飞渡。刺激是真刺激,但说实话,当时我看着身下的丛林,心里升起了恐惧,想着这要掉下去,人就没了,并默默告诉自己,以后别再找这种刺激,吓人。

我的胆子不大,比较惜命。那天我乘着绳索飞过去之后,下来腿还有点软。

我至今还不敢爬梯子,就拿我们农村老家上墙的那种,爬几下就觉得害怕,担心梯子会滑到,怕我像饼一样摔地上,毕竟我的牙也不太好,还是留着吧。

说白了,还是胆小。

二胖对放风筝很感兴趣。

17年我们在厦门海滩边玩,我买了一个风筝,她像个孩子一样拿着风筝在沙滩上奔跑。当时我就提醒她,别跑太快,小心摔个狗吃屎。她对我的提醒完全不理会,只是一个劲提醒我,给她多拍几张美照。

看着她奔跑,我觉得她还是个孩子,很可爱。

在草原放风筝(在春天里放风筝)(3)

在草原放风筝(在春天里放风筝)(4)

我们去过不少地方,但仔细想起来,真正有意思的并不是风景,而是我们初次到一个陌生地方时,表现出的那种像孩子一样的欣喜感。尤其长大之后,童心难得,遇到时,便觉得弥足珍贵。

我们在哈尔冰吃过马迭尔冰棍,在结冰的河上开过小越野车,当时我加大油门往前冲,她在副驾驶吓得哇哇大叫;

我们一起看过演唱会,挥舞荧光棒,为喜欢的杰伦打call;

在宜昌坐船,去重庆吃火锅,到成都看熊猫,在北京爬长城……

往事历历在目,都是欢乐时光。

庆幸上学时走了不少地方,这两年疫情笼罩,我们基本也没怎么出门。远一点,就逛逛公园,或者骑上小电驴,绕着马路放放风。你别说,小电驴真是个好东西,速度不快,但体验感极好,没事骑上在小区里遛个弯,仿佛我就是大秦铁骑。

突然想到了骑着电动车放风筝,但好像危险系数有点高。

那天放完风筝后,我们在楼下还比了比踢毽子。我一口气踢了二十个,她最高能踢到三十,这个得承认,我不如她灵活。这种互动的感觉比窝在家里有意思,也是她一直建议的,周末一定要出去走走。

换个环境,也许就能遇到童心。

之前我们在公园远远看到一个石制的小滑梯,边走我边和她说:“小时候我最喜欢滑那个,待会看我给你表演”。走近时,结果我还没来得及表演,刚把脚放上去,人直接失去重心,摔倒在了地上。

强忍疼痛,我咬着牙赶紧站起来,虽然心里想骂娘,但因为周围人多,脸上还是使劲挂上了微笑。

她一个劲问我怎么样,我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字:没事,咱先往一边走走,这里人多。

很疼,但要脸。

我爷爷小时候也带我放过风筝,当时用的,还是那种老式的竹节骨架风筝。

那个风筝早已不在,但我还记得爷爷在门口带我放风筝的场景。他说放风筝首先需要风,风筝飞起来之后,手也别停,轻轻拉扯,这样风筝可以飞得更好。前天我们玩的时候,很自然的,我也说出了类似的话。

那一瞬间,我真正明白了童年经历的延续性。

可能童年一直在,从过去到现在,延绵不绝,影响后来。我们的很多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是从过去带来的,平时看不出来,但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

打捞时光,那些被遗忘的珍宝,原来都在。

鲁迅先生也写过《风筝》,不过那篇带着浓烈反思性的文章,我也不敢看。因为我也弄坏过我弟弟的玩具,也有很多“必须听我话”的时候,说实话,看鲁迅的文章,会读到脸红。

如今玩具可以随便买,但小时候那种最简单的快乐,偶尔才能感受一下。真遇到时候,有时候也不太好意思表露,会觉得和年龄不符,还是在心里自己消化吧。

所谓的傻子,可能都是自得其乐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