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1)

目前使用的全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编选人员声称,有一个突出的编选规律,就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

现在流行“二元”、“三元”、“多元”,没有新的内容上的创意,就从语词上制造新颖。目前语文教材的这种特点,被归纳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看起来,挺唬人,其实说白了,不过是之前教书里的“课文内容”与“语文知识”的二合一而已。冠以一个“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新名词,立刻变得高大上了。

万变不离其宗。之前一直是高校用作术语的“人文主题”,代替了之前的“主题思想”,长驱直入小学语文教材领域。

这意味着,整套教材里,有一个潜在的脉线,前后贯通,上下通联,形成了一种一以贯之的“人文主题”链条。

本来,对于儿童来说,应该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以及附着在其上的“人文主题”,但是,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却隐伏着一种对“躺平”的无为哲学的乐此不疲的絮絮叨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2)

我们至少可以找到分布在不同年级的三篇课文,看到这种“躺平”内质的课文,竞相露脸,持续亮相。

把这种不去奋斗、坐等掉馅饼、放纵惰性的课文,兜售给价值观没有形成的孩童们,产生什么样的误导效果,一个成人都应该有足够的清醒认知。

下面,我们看看,这类鼓吹躺平的课文,是如何安插在不同年级的小学语文课本里的。

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开启了鼓励孩子躺平的教学之旅。

这篇课文叫《小蜗牛》。全文如下: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3)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秋天了!快去采几个蘑菇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冬天了!你就待在家里过冬吧。”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众说纷纭。我们摘抄几段教案对这篇课文的解读: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4)

1、成长说:一年级的孩子正如文中正在尝试学会独立的小蜗牛,这个故事恰好可以帮助他们更勇敢、积极地适应成长,这也是编写者的用意所在。

2、科普说:全文以一只小蜗牛的视角,为读者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一年四季中不同的自然变化,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蜗牛爬得慢与四季的不同的特点。

3、母爱说:蜗牛妈妈是一个真正的好妈妈——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鼓励孩子去尝试,也是一个真正懂教育的好妈妈,从来不责备动作慢的蜗牛,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跟孩子探讨,宽容地接纳小蜗牛的一切,最后,还准备了一个温暖的家等待着小蜗牛。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5)

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都努力将童话往好的方面引导,但结合原作者的创作风格,这位俄罗斯作家在她的创作中带有鲜明的针砭意味,她在这篇童话里带有明确的讽刺蜗牛速度缓慢而错过了时节的这种社会批判用意。联想到前苏联的社会现状,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这篇童话时深刻的关切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动机。

童话中的小蜗牛一事无成,只是因为她的母亲根本不知道小蜗牛爬行缓慢的特点,一次次让小蜗牛去从事力不胜任的任务,母亲就是一个缺乏对孩子了解的组织者、指挥者、策划者,所以导致小蜗牛劳而无功,这种教训可谓有着社会学的振聋发聩的意义。而蜗牛妈妈在她的教诲打水漂之后,无奈地让小蜗牛放弃努力,待在家里,躺平等待,这是一个温暖的家吗?这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失败的巢穴。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6)

整个童话透出一种无奈的对躺平的接受。如果把这个童话当成一个正面的作品进行宣导的话,必定要得出一个鼓吹躺平的结果。而现在的小学课文,恰恰从这一个带有警世意义的讽刺作品里,读出了正面的东西,才让童话里的主题扭向了对躺平的讴歌。

如果孩子正面理解这篇课文,那么必定会像童话里所说的那样,在自己因为跟不上季节与时代的节奏而屡屡被时光抛弃之后,心安理得地回到家里,放弃无谓的努力,坐待光阴白白如流水一样从自己身边流逝,而自己的选择只能是那种看起来带着热度与温馨的“躺平”。

接下来,我们来到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接过了鼓吹躺平的接力棒,文中声称:“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全文如下: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7)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8)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

太阳开始学发光,学着怎么上山下山。它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月亮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学发光吗?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它学会的是不断变化。

水开始学习流动。它很快就学会了,因为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一直往低处流,往低处流,往低处流……

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生长。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

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哦!不要往下讲了,最好再从头开始。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很多很多开头。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三年级上册的课文《那一定会很好》,继续对躺平进行很美好的暗示与宣导。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9)

全文表现一颗种子,长成了一棵树,然后他心想事成,从一辆手推车改造成一张椅子,直到最后,为了追求更舒服的状态,而成为“躺平在阳台上”的木地板,终于完成了它的事事遂心的躺平过程。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10)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全文: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11)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

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据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语文课文,乐此不疲地用这种“无为而治”的躺平思想,灌输给小学生们,究竟要把孩子引导到向何方?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12)

为什么这种语义不明、主题含混但潜在暗示“躺平”的童话能够光明正大地登堂入室,进入小学生的启蒙课本?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13)

这不能不说与小学语文教课书的一个重大理念的变化有关。

我们引用一篇论文对现行的语文教科书主题变化的一个结论:

(一)83版—92版变化趋势:强化爱国、科学与自然教育

(二)92版—01版变化趋势:强化学生积极品格培育

(三)01版-部编本变化趋势:民族传统文化回归与人性彰显”。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14)

可以看出,目前的部编本教材突出了“人性彰显”。

从某种意义上,对躺平的热衷,看起来很具有人性的彰显的意味。

在这样的编辑理念之下,《小蜗牛》中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的主题,被解读成母亲对孩子“躺平”的鼓励与纵容。

紧跟着人性彰显的“人文主题”对小学教材的贯穿,相似主题的选文接踵而至,一味地强调所谓的人性彰显,而凸显人的社会性的奋斗、拼搏、自律的题旨却被排斥与淡化,从而形成了目前小学课本里的种种偏离了时代主题与主旋的课文暗通款曲,涌向祖国未来的记忆与脑海。

有关躺平的12问12答 隐含躺平题旨的小学语文课文一览(15)

因此,关注小学语文课文,并不是刻意的挑刺与寻衅,而是真正地找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时代精神,我们又将培养着什么样的建设祖国的栋梁。

看起来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却可能产生蝴蝶效应般的巨大的影响。看似貌不惊人的课文,绝不能掉以轻心地面对与模糊了事。

相关链接: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