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的两个儿子是秦王亲手杀的吗(能得秦国太后甘心为其生子)
一提起嫪毐,人们都会自形脑补出"秦国后宫秘史"、"秦始皇假父"、"大阴人"、"吕不韦"等等词条,但是看多了《史记》,发现此人身上迷雾重重。
嫪毐与帝太后赵姬的桃色旧闻,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以(惑)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
(嫪毐与赵姬剧照)
这一段文字或许因为"桃色"的缘故而传得相当厉害,说的是秦始皇少年时期,吕不韦将嫪毐的眉毛刮掉,假扮作太监,让他入宫侍奉太后的生活问题。
赵太后也非常迷恋嫪毐,不惜"母仪天下"之尊,还为他生了两个孩子,此事被秦始皇发现后,嫪毐因为知道瞒不住,而在"蕲年宫"发动了叛乱,后来被秦始皇所杀并"夷其族"!
在正史上,这一次叛乱,曾经把秦始皇逼入了一个"生死存亡"的险境,《秦始皇本纪》有记载:"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就连秦始皇身边的宦者,也都拔剑参加了战斗,血溅于五步之内,不可谓不凶险。
按理来说,一般这种"逆臣"叛乱而君王最后取胜的事情,史上那可是要太书特书的。就算不大书特书,也没有隐瞒的必要性。然而,在睡虎地秦简中,这一次叛乱并没有被记录下来。
(嫪毐剧照)
那只有一个原因了,君王为了个人目的,而将"叛逆"加于臣子的身上以便诛杀,这种事情才不会被广而告之,可见秦史已经被人有所控制了。
所以说,嫪毐的身世是个谜,嫪毐的这一次叛乱也是一个谜,其原因就在这里。
其一,秦始皇这一次的处理方式,在当时人眼里,是违背道德伦理观念的。叛乱之后,秦始皇将嫪毐夷其族,并杀死其与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又因个人感情因素、或因政治因素,也将他的母亲赵太后赶回了雍都老家。
后来秦始皇被齐人茅焦所谏,这才把他的母亲接回了咸阳,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秦卿茅焦像)
这个事情在《说苑》里也有提到。但秦始皇听进茅焦的谏言,并不代表就能听得到别人的谏言。因为在此之前,秦始皇曾经下令:"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蒺藜其脊。"
所以,茅焦的这一次谏言就显得有些惊悚,内容见于《说苑》:谏而死者二十七人。。。焦曰:"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咸阳,有不孝之行;蒺藜谏士,有桀纣之治。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王乃自迎太后归咸阳,立茅焦为傅,又爵之上卿。
而"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说明时人认为秦始皇这么做,是有违背了当时的伦理道德观念。
其二,嫪毐如果不是出身于贵族,而是出身于"倡忧"的话,是不可能有封为"国主"的机会的。
(嫪毐剧照)
商鞅在秦国变法,后来被秦国的老贵族反攻倒算而死,后来的秦国执行的其实只是他"半阉割"的变法。也就是说,商鞅变法被"半阉割"之后,秦国在实质上,变成了一个"贵族世袭"与"二十等军功爵"同时存在的一个国家。
"二十等军功爵",在理论上为秦国底层民众提供了一条向上攀爬的唯一通道, 但就算是底层庶民再怎么努力,也已经无法跨越过"五大夫"这个爵位,因为上层爵位已经被贵族所垄断了。
所以说,如果嫪毐没有相应的军功和功绩、或者不是出身于"贵族",他是没有办法做到一"封国之主",这就无法解释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录: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其三,嫪毐的封国是"毐国",仅仅靠的是"太后面首"的身份就能有封国吗?个人认为这决无可能,"二十等军功爵"摆在那不说,就算是赵太后的权势,也没有那么大!
当然,在大部分的个人认知误区里面,都会认为赵太后自动拥有了后世武则天那样执掌国家权柄那样的权势。但事实证明,此时的华阳太后仍在,赵太后的权力就不可能有那么大。
华阳太后不仅是秦始皇的养祖母,而且还是宣太后的接班人,她才是秦国真正的掌权人。在华阳太后手上,连续控制了秦国两任王统的"确立",即秦庄襄王和秦始皇。并且她本人还"不动如山"地活到了始皇十七年,而嫪毐与赵太后的势力在始皇九年时就已经彻底瓦解。
其四,嫪毐的"叛乱"的理由太过于模糊!始皇九年四月,秦王政回到雍都老家行冠礼,行冠礼之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亲政了。长信侯毐矫"王御玺和太后玺",发动县卒、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想要攻打秦始皇住的"蕲年宫",但被秦始皇所发觉。
嫪毐的叛乱原因也很简单,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後"。
(蕲年宫之乱)
如果说是嫪毐想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废立",废掉秦王政,然后从嬴姓子孙里再立一位"大王",这个说法说能说得过去。但是其与太后密谋,"王即薨,以子为後",这就说不过去了。
春秋战国时代,王位的更易一般都是以"血统"为依据,老秦国怎么可能接受嫪毐的儿子为大王,难道嫪毐要行"田氏代齐故事"?
但是从他密谋叛乱到"战咸阳,斩首数百",然后叛乱就"寿终正寝"的结果来看,嫪毐的势力也没有那么大!
如果说嫪毐也是秦国王族,那这个"以子为后"的可能性就有了,但是从各种史料去看,也没有依据可查,嫪毐就是吕不韦门下的一个"舍人"而已!
其五,秦始皇平叛的过程有违于常理。"王知之!",这是《史记》中秦始皇得知嫪毐要叛乱的时候,他是这样一个的表情。这里并没有写明秦始皇当时的态度到底是愤怒还是冷笑?是惊慌失措还是自信地等嫪毐自已入局,我们都不得而知。
然而,本应该在"雍都蕲年宫"发生叛乱的这一场战斗,却在咸阳打响。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战咸阳,斩首数百。。毐等败走。。。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
(战于咸阳)
嫪毐不仅假借太后御旨,还征调了县卒、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一起叛乱,但仅仅是斩首数百,此次叛乱就尘埃落定了。
始皇九年四月开始叛乱,五个月之后,即九月份,嫪毐被抓住,车裂、夷其族,与太后所生两子被杀,"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说明了也有大臣加入了其中,嫪毐的舍人上千人籍没其家被流放到蜀地。
这一次叛乱就是这样不明不白地结束了,但后面有意思的是,等到秦始皇罢免吕不韦的相国之位,把控了一部份的朝堂的话语权之后,又给了这些流放到蜀地的舍人们"复"的待遇。
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秦王所加怒吕不韦、嫪毐皆已死,乃皆复归嫪毐舍人迁蜀者。
解读这段史料可以发现,嫪毐不是隐藏在太后宫中,他是堂堂正正地住在自己的豪宅府邸中,使唤着数千下人奴仆。他绝非自卑见不得人,而是广开府邸大门,公开招揽各国游士,宛若战国四大公子一样,名扬天下,也完全同当时的吕不韦一样,宾客满门,张扬得很。
从"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大小皆决于毐。"的这一段记录来看,嫪毐也不是什么幸臣,根据"二十等军功爵"来看,他应该也是有功于秦,要不然齐人茅焦也不会劝进秦始皇,"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
以果推因的方式看来,嫪毐被处死,"毐国"灭;吕不韦被罢相,"洛阳封国"亡,这也是秦始皇加强王权、坚持郡县制的必然结果。
在秦国的历史上,封国之主一般都没有好下场,商鞅、魏冉死了之后,中枢立即收回封国,设"郡",想要世袭那根本是毫无可能。当然这也是为什么秦国能统一六国的原因所在了!
所以说,嫪毐这个人肯定也是有着相应的功劳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做到"封国之主"的地位,从其"王即薨,以子为後",看出这不是一个出身于底层的"士"这个阶层,所能够拥有的野望。
但怎么说,他的确挡了秦始皇的道,为了收王权,他必死的身份就变得不明不白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