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最短的60篇(唐诗三百首265韦应物滁州西涧)

唐诗三百首最短的60篇(唐诗三百首265韦应物滁州西涧)(1)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任滁州刺史时,韦应物游览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一首简单的四句诗,却勾勒出了一个美好的画面,有声,有色,也有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韦应物这个诗人我们刚才说过他实际上经历了盛唐,早年的时候他是长安人,就是今天的西安,因为也是近水楼台,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十几岁,15岁就进入到什么?到宫廷里面给唐玄宗做侍卫,所以出入宫廷这都属于帅哥了,跟着皇帝出行,所以他性格上豪放不羁。

这首诗它的创作时间应该是他在做滁州刺史的时候,有人说是公元781年,也就是唐德宗建中二年,唐德宗建中兴元,还属于德宗早期,也就是说偏于中唐早期,他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所以为政之余经常出去走,去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独怜这一片光景——有绿草,有高树,还有发着悦音的鸟

这是头两句,这个独就是偏爱的意思,这个滁州西涧,这个西涧在哪呢?就在滁州当时的城西。

韦应物在滁州做刺史可能经常来到这片地方看,所以独怜,实际上这个独怜应该管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这片草地绿色的,或者是翠绿的,没有经过污染的,保持了一种原生态的那种大自然造育万物,那种钟灵毓秀的东西令人怜爱,注意没完,还有呢,在它旁边还有高树,高树上往往还出现黄鹂,实际上这是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图景,绿草如荫,旁边有高树,这不是画面吗?草、树,这个我们能看到。听觉上还有黄鹂在叫,所以上来以后独怜什么?独怜这一片光景。这一片光景什么?有绿草,有高树,当然在旁边高树上还有发着悦音的鸟,而这个鸟在林涧闪现是黄的,所以整个一个美好的光景。所以田园诗我们说它带有画家色彩,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不用说是王维,在韦应物的诗里边这个也非常明显。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一条舟,把社会的气息,生活的气息带进来了

春潮我看有些著本把它解释成潮汐,不是,河流哪有潮汐,如果它连着海,这属于倒灌现象,出现潮汐。这个春潮实际上和下边的雨有关系,春潮它是春水,突然就像有了潮汐一样胀了,起泡了,因为什么?是雨带出来了,春潮带雨倒着理解可能更合适一些,当然诗无达诂,你也可以按照书本上的说,是什么?注意这是暮春光景,如果是早春雨水没有这么大,早春的雨水它是如织如丝,风一吹斜斜的,到了暮春的雨,尤其在南方可能就急了一点,雨打在水面上起泡。好像这个河的水面,河床上升,给人有潮的感觉,这是赋予变化的,刚才总体来讲是一个静止的画面,现在把把镜头、把画家的视野转向了什么?转向了河流。

这是暮春光景,所以说一阵水过去以后归于平静,等到这阵雨过去了以后又是重新归于什么?归于一种平静,但是又多了一个东西,多了一个什么?多了一只渡船。注意野渡,实际上就是独怜幽草这片地方,实际上它又是一个人们过河的地方,又不是一个嘈杂的大的(金渡),各色人等怀着各种心意,各种目标都在这嘈嘈杂杂过这条河,不是,它是乡间的,偶尔引导摆渡大家过去的这么一条河流,所以叫它野渡,因为是一个小的渡口,所以人迹很少,就是这个自然在变化,鸟在叫,草在绿,雨在下,潮在涨,但是这不是一个无人的世界,最后来了一条舟,把社会的气息,生活的气息带进来了。

但是带进来这跟诗人当时可能心境有关系,终究有点偏于落寞,但是这个水呢?这个横,舟自横,野渡无人舟自横。只有这个舟在这个变化,在这潮起潮落中在那漂,那么在这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个舟自横有点意思了,有什么意思呢?这条船不管有人没人,不管下不下雨它都在那待着有这个意味了,注意这里边就把诗人的那种性格,或者他的一种追求,一种价值趣味带进来了,但是淡淡的,他的诗清丽冲和,偶尔带有某种自己有点不平,有点小牢骚带进来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