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史上有哪些世家大族(山东曾子后裔的迁徙发展和分布)
曾子后裔从山东嘉祥南武城,直到遍布全国、落户世界上许多国家,经过了多次的迁徙。十五代曾据南迁前,曾氏已散居中原五、六个州郡。曾据南迁后,由江西而入福建、湖南,由福建、湖南再迁广东、四川、湖北各省,明末渡海入台,而后走向世界。这就是曾子后裔迁徙的大体脉络。
曾子广场
迁出武城
曾子子孙,有的居官,有的从事社会活动,从第三代起就有人迁出南武城。曾子次子申,申次子森,迁居陕西扶风(今属宝鸡市)。申长子耕,仕滕为大夫,其长子轩,从滕迁居陕西,五子均衍于西安;其次子连,迁居甘肃,衍于西和;其三子举,仕楚为令尹,举子道,袭父职,遂安家湖北,生二子曾和、曾秋,皆衍荆州。曾子长子元,元生西,西三子锡生芬。曾芬为曾子五代孙,在茶州(今湖南茶陵)做官,遂在当地安家,子孙衍于茶州。
此后,迁徙外地的逐渐增多。八代曾慎,官建安(今福建建瓯)太守,八传曾晶定居吴郡(今江苏苏州)。九代曾江迁居湖南茶州,后裔衍茶州。十代曾基,官青州刺史,迁居湖南,其子曾艾衍袁州(今江西宜春)。十代曾扶,徙居湖北荆州,后裔衍广东。曾泰迁居湖北,裔衍襄阳。曾游官御史大夫,定居豫州(今江西南昌)。十三代曾顼,官车骑侍郎,徙居陕西扶风。其长子曾玉为冀州太守,遂定居冀州(今河北冀县一带);次子淐为文学博士,迁居山东青州。十四代曾璟,官颖川太守,裔衍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十五代曾万,官长沙令,遂迁居长沙,为湖南长沙房祖。
曾氏大举南迁是在西汉末年,其关键人物是曾据。十五代曾据,官封关内侯,耻于在王莽手下为官,于新莽始建国二年(10年)十一月十一日率宗族一千余人由山东南武城南迁,隐居江西。至此,曾子后裔已迁徙到十五郡,只不过除曾据一派外都是零星分布。
定居江西
曾据率族人南迁后,定居江西庐陵郡吉阳乡。
曾据生二子,长子曾阐仍居吉阳。次子曾瑒即迁往赣南,定居虔州(今赣州市西南),子孙在虔州一带繁衍。曾阐生曾植,曾植次子曾炯即迁居赣东北乐平(今乐平市)。二十六代曾道始,官任车骑将军,迁居交州(今广西苍梧),而后裔也衍虔州。
曾据十七传裔孙曾丞,从吉阳老屋徙上黎堡,生有三个儿子:珪、旧、略。曾珪守吉阳,生五子:宽、绰、丰、晖、隐。曾宽衍永丰、新淦、宁都、泰和、乐安等地;曾绰衍吉源;曾丰居袁州,衍宜春;曾晖居永丰仁寿乡,衍吉水。曾旧由江西吉阳徙乐安县云盖乡,裔衍崇仁、咸溪、永丰、泰和、松江、兴安、罗山、新淦、石城、宁都、秩坡、凫田、德安、九江、瑞昌、彭泽、赣州、增城等地,为乐安、临江房祖。曾略由庐陵吉阳迁居抚州西城甘山,为江西抚州、南丰、临川等地的房祖。
移居福建
曾氏迁入福建,形成较大规模的主要有两大房系:
一是龙山房系。是曾氏老三房曾珪房的后裔。曾珪第五子曾隐,生一子曾延世,唐光启二年(886年),奉旨率家族辅佐其内兄王潮、内弟王审知入闽,翦除地方割据势力,转战福、汀、漳、泉诸州,最后定居泉州晋江县龙山头一带。曾延世子孙昌盛,繁衍成大家族,被称为龙山房。这个家族在晋江县内迁徙到三、四十个村寨。在福建省内迁徙到泉州、福州、漳州、同安、厦门、南安、惠安、莆田、龙岩、德化、仙游、连江、南平等十多个市县。还迁徙到省外,如安徽濠州,河南新郑,江苏徐州、镇州、池州、真州、苏州,江西临川,浙江温州,四川成都,广东潮州、海丰等。
二是宁化房系。是曾氏老三房曾旧房的后裔。曾旧六传四十代曾中彦,原随祖父曾沂居宁都清泰乡稿源上村,北宋初,徙福建省汀州宁化县怀德乡橄榄村。曾中彦的后裔也得到较大发展,形成宁化房系,衍宁化、上杭、永定、平和等地。
此外,南丰曾氏五十一代曾惇,也于宋政和二年(1112年)由江西徙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下村。
家于湖南
曾氏迁往湖南,主要是南宗西宅的后裔,即四十代崇德房系的人。
曾崇德是曾辉的第三子。曾辉把四个儿子分为四宅,曾崇德为西宅,家住永丰县永安乡睦陂村。他生有五个儿子:澄修、敬修、裔修、从修、绚修。从修生一子孟鲁。四十二代曾孟鲁由睦陂徙湖南茶陵州西阳乡,被称为迁湖广始祖。孟鲁生道亨,道亨生定洛,定洛生霸。四十五代曾霸由茶陵徙衡阳府衡西,最后定居唐福(今属衡阳市盐田乡),被称为迁衡始祖。
曾霸迁唐福后,其后裔繁衍较快,特别是五十六代曾祖仔时,为唐福曾氏繁衍最盛期。祖仔生二子:友远、友近。友远生子曾年,迁居祁阳,为祁阳曾氏始祖。友近卜居庙山,其后裔相继迁居衡阳老木畔、栗山塘、花桥、黄枯冲、大花堰等处。自此,曾氏遍居衡阳。
曾友近五传曾孟学,为曾氏六十二代,于明清之际移居湖南湘乡大界,为湘乡大界房始祖。曾孟学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率家人由衡阳大花堰先迁衡山县白果,生活十几年后又迁湘乡荷塘二十四都(今双峰县荷叶乡),在此得到大发展,涌现出曾国藩等著名人物。
南宗西宅还有一支迁居湖南。曾崇德长子曾澄修,十四传曾子集。五十五代曾子集,家江西永丰县,裔衍珑潭。其长子曾芝,迁居湖南长沙府宁乡县麻田,衍为宁乡麻田房。
衍于广东
在老三房之前,就有曾氏族人迁居广东。十八代曾樊早在东汉建安时就移居广东广州,又徙韶州(今广东曲江)。二十二代曾震忽又迁居广东韶州,生五子,衍为韶州房系。
老三房之后,大体是五路进广东:
一路是曾氏南宗东宅。曾崇鼎十五代曾应吾(五十五代),由永丰县迁福建莆田县。其长子曾通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福建莆田县徙广东陆丰县白藤坑村,后又徙海丰县沙港乡,为沙港开基祖。其后裔衍海丰、陆丰、惠东、宝安、深圳、雷州及福建莆田等地。
一路是曾珪第四子曾晖的后裔。曾晖六传四十一代曾肃,于北宋乾德年间,由江西永丰县仁寿乡迁吉水县兰溪。曾肃再五传至四十六代曾植,于北宋宣和年间,从兰溪移居广东南雄县保倡。其长子公说徙广州市内甜水巷;次子公谊衍番禺平海(今属市桥)。此后,曾晖的子孙分衍从化、花县、广州、番禺、增城、东莞、高要等地,遍及整个珠江三角洲。
一路是龙山房。曾珪第五子曾隐生子延世,为龙山房始祖。龙山房子孙昌盛,有族人衍广东湖州、海丰。
一路是曾旧后裔。曾旧五传曾蟾(三十九代),从乐安县云盖乡迁徙赣州,为赣州西门房祖。曾蟾生五子,其长子曾洪祥由江西赣州西门迁徙广东南雄县,后又徙增城县槎岗村;其四子曾中美,由赣州西门徙广东南雄府乐昌县;其五子曾中彦,由赣州宁都县稿源上村徙福建汀州宁化县怀德乡橄榄树,为宁化房祖。曾中彦十三传五十三代曾裕振,于南宋末年由福建宁化县怀德乡橄榄村徙广东潮州府程乡县石窟都徐溪乡(今蕉岭县徐溪乡)蓼陂。曾裕振生二子:政、真。曾政生四子:启源、启溪、启沧、启海;曾真生二子:启瑞、启琦。曾启源衍梅县等地,曾启溪衍揭西、揭阳、平远、陆河等地,曾启沧衍蕉岭、梅县、平远、台湾屏东等地,曾启海衍蕉岭、福建武平等地,曾启瑞衍蕉岭、兴宁、平远等地,曾启琦衍韶州府。曾中彦十四传五十四代曾友益,由福建上杭县胜运里徙永定县金丰里太平寨,为太平寨曾氏始祖。曾友益三子大三郎从福建永定县太平寨徙广东大埔富村,裔衍大埔、博罗等县。
还有一路是南丰房。曾略十七传五十一代曾惇,由江西徙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下村。曾惇生仲辉,仲辉生佑孙。五十三代曾佑孙,宇志诚 。南宋末年因元兵扰壤,不能安居,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徙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高竹园,他就是五华曾氏一世祖。曾佑孙生六子:广清、广渊、广盟、广新、广通、广泰。曾广清衍兴宁、河源等地,曾广渊衍五华、丰顺、陆丰等地,曾广盟衍程乡(令蕉岭),曾广新衍兴宁、梅县、蕉岭、龙川、东源、大埔、增城、潮阳、紫金、博罗、和平、长乐、惠阳、深圳、广州、连平、曲江、英德、新丰、翁源、乳源、蕉岭、平远、陆丰等地,曾广通迁广西北流,曾广泰衍蕉岭。他们以长乐为基地,向西北、西南迁徙,子孙遍及整个粤东和粤北,远及粤中的广大地区。
兴宁曾氏迁徙线路
迁居四川
曾氏族人迁居四川较早。东汉时,十九代曾焕和二十代曾润、曾湘兄弟就分别带领家人迁居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魏晋时,二十三代曾曜又迁四川西部。不过曾氏族人大规模移居四川却是在清朝前期。
为了开发四川,清朝廷于康熙十年(1671年)出台“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中垦者准入籍”的政策,外省移民纷纷迁入四川,其中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的最多,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曾氏也在其内,其迁入的情况不可尽述,仅广东五华房(南丰房支系)就迁往简州、金堂、成都、崇宁、新津、彭县、嘉定、华阳、金堂、仁寿、新都、新繁、资阳等地。据什邡县新县志记载,曾姓为该县44大姓的第八姓。
渡海入台
据史料记载,曾氏族人迁居台湾是从明末开始的。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福建漳州府海澄人曾振旸便到台湾垦荒。清初渐多,《台湾省通志》就有记载。如康熙年间,曾氏与许姓合垦新竹县香山乡(今归新竹市);康熙末年,曾机禄、曾瑞文入垦深耕堡(今新化县沙山乡);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南安(今属泉州)人曾才,开垦大棣榔堡溪南庄;雍正五年(1727年)广东陆丰人曾国鹄,开垦竹北二堡圆山(今新竹县红毛乡);乾隆六年(1741年)福建漳州人曾合记入垦台北县新店镇(今新店市)项城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福建泉州人曾壁章开垦今台北县林口乡清湖村中湖;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人曾宣再与钱、詹、黄三姓人,合垦今新竹县横山乡田寮村;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干运入垦新竹县宝山乡,等等。
曾氏族谱对族人入台也有记载。曾略十九传五十三代曾佑孙,从福建宁化徙广东长乐县,为五华县曾氏一世祖。佑孙生广渊,广渊生强甫,强甫生子崙、子崙生祖义。祖义于明朝嘉靖年间,自长乐县(五华)洛阳围徙居陆丰县西山,为陆丰县西山开基祖。祖义生木良。木良第四子廷混生伯昌,伯昌生少山,少山生务庄,务庄生继信,继信生相玉,相玉生朝宁,朝宁生俊发。六十六代曾俊发于乾隆初年徙台湾桃园永安村,配徐氏,生四子:顺宝、顺兴、顺玉、顺贵。他们就是桃园永安村的四个房祖。木良第五子廷清生伯绶,伯绶生少崖,少崖生念庄,念庄生宏程,宏程生孔漠。六十四代曾孔漠生二子:朝永、朝会,他们是台湾新竹县竹北乡泰和村的曾氏祖先。
迁台曾氏族人以福建、广东居多,自明至清,新市曾氏迁徙台湾者就有300余户。明万历年间,新市六十三代(世)曾宏循、曾宏璧兄弟迁徙台湾。崇祯年间其侄曾闻政迁台投亲,在台立业。清乾隆年间,是新市曾氏迁徙最频繁的时期,六十五代曾贞隆迁徙台湾竹高;六十六代曾尚封,妻陈氏,夫妇迁徙台湾;六十七代曾璧琛带领整房二十三户,带着耕牛、农具渡台徙居大坪村。据族谱记载,迁徙台湾的新市人分布于台湾府、承天府、咸水港、大坪村、淡水、竹堑、彰化、东螺、石潭里、澎湖屿等地。台南有以祖地命名的新市村,他们都是新市曾氏后裔。晋江新市《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康熙到道光年间迁徙台湾者就达280人之多。主要衍新竹、南投、台南、台北、基隆、彰化等地。据统计,台湾曾姓在全省737个姓中居第十六位。
布满全国
北宋之前,就有曾氏族人从江西迁往各地。如十七代曾昶就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子孙在那里繁衍。十八代曾炳迁居湖北,裔衍麻城;曾隹迁往广西,裔衍桂州(今桂林)。十九代曾圭迁居河内(今河南武陟、沁阳一带),其次子曾渭迁往青州(今山东临淄一带)。二十代曾洁迁往安州(今北京市密云一带);曾因裔衍桂州(广西桂林);曾盛裔衍漳水(今河北临漳一带)。二十八代曾琦迁徙湖北襄阳。
宋、元时代,曾氏族人北迁的较少。有做官遂居于当地的。如南丰曾氏四十二代曾纯,北宋初年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知县,遂携其弟曾纬把家由江西吉阳迁居山西洪洞。曾纬生克先,克先生集,集生永泗。四十五代曾永泗徙山东掖县。北宋末年,南丰曾氏四十三代曾准,官临江通判,生五子:崇、弼、开、懋、几。曾弼官提举京西路学事,遂携第曾开、曾几由江西赣州迁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明、清两代,是曾氏人口大发展,也是大迁徙的一个时期,曾氏族人迅速布满全国。从曾氏老三房看,曾珪房系迁徙到山东、河南、广西、海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曾旧房系迁徙到湖北、云南等省;曾略房系迁徙到广西、陕西等省区。
走向世界
从一些曾氏族谱中可以看出,曾氏族人走出国门、旅居海外还是比较早比较多的。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记载:曾应助,明威将军。生于顺治已丑年(1649年)五月二十八日,卒于康熙乙亥年(1695年)十月初四日,旅葬安南国(今越南)。曾衍国,号怀远。生于雍正丙午年(1626年)八月十八日,卒于乾隆乙酉年(1765年)九月二十九日,殁葬吧地。曾坤观,字贻地。生于乾隆乙酉年(1765年)十月十四日,卒于乾隆辛亥年(1795年)六月初十日,殁于吕宋(今菲律宾)。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记有340余人到海外谋生。其中有:曾毓萱,字秉可,号仕受。生于康熙戊戌年(1718年)九月十九日,少游东瀛(今日本)。曾毓应,生于雍正五年丁末(1727年)二月二十二日,往番邦。曾毓蒲,生于乾隆丙辰年(1736年)七月初九日,往暹罗(今泰国)。曾毓宁,生于雍正壬子年(1732年)九月初八日,卒乾隆甲寅年(1794年)七月十三日,葬在暹罗(今泰国)。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间三十七年重修)载有108名族人移居南洋(东南亚)。其中有:曾传龙,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初二日,往南洋。子纪炉、纪案、纪坛均在南洋。曾传挺,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二十日,在南洋。配连氏,生于光绪十七年七月初十日,在南洋。子纪照、纪饯、纪墀均在南洋。曾纪巩,生于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二十二日,往南洋。配陈氏,生于宣统二年五月初十日,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公冢山。曾纪烈,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匪乱,携妻徐丽与广坡、广闯、广切、广苔、广锡等人往南洋拉美。夫妻卒葬南洋,子孙现在拉美。曾广听,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初七日,往南洋。配陈氏,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九月初五,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四月二十九日,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公冢。曾昭美,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二十八日,卒葬南洋。配黄氏,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卒于民国十八年六月初九日,葬南按榔山与眼唐。
在徙居海外的曾氏族人中上面提到的仅是很小一部分。至今曾氏族人已分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人口已达几十万。
(声明:本文章来源于网络、报刊、新闻等整理而成,文章所述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