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方音乐(上海音乐厅再掀国风热潮)

上海地方音乐(上海音乐厅再掀国风热潮)(1)

10月14日至11月11日,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再度亮相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开启了第三轮驻场演出。一场音乐会为何引得观众频频“二刷”“三刷”?“用心创作、用心演绎,赋予国乐更多的活力和时代温度”是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给出的答案。

用中国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纵观演出市场,鲜有同一场音乐会长期驻场演出的先例。特别是相较于音乐剧、舞剧、话剧等戏剧类表演,演奏类的音乐演出受众面相对较窄。如何发挥国乐优势,打造一台为剧场量身定做、适于长期驻演的文旅项目?数千年中华文脉的积淀成为了“海上生民乐”这台演出的精神内核。

在这台音乐会的九部作品中,观众可以窥探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人文、思想、情感,以及感受流淌在文化血脉中诗意、典雅。而且每一首作品都巧妙地将乐器特色、演奏形式与主题内容相结合。

上海地方音乐(上海音乐厅再掀国风热潮)(2)

比如开场曲《汲古》由中国最古老的骨笛开启,随后篪、箫、笛等吹管乐器陆续登场,这些乐器代表中国音乐的启蒙,也寓意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三首作品《墨戏》表达的是中国书法的水墨精神,一架古筝落“指”生烟,抑扬顿挫间尽展翰墨风华,中国舞的律动也让音乐更加栩栩如生。

此外,还有《山水》中以“竹林七贤”的形式展现古老的天地观;《火舞》中以世界打击乐的对话表达文明的融合;《超越》中以唢呐与电声乐队的组合传达出传统到当代的时代脉搏等等。

以当代思维刷新海派民乐

不仅如此,唯美的国乐搭配着炫目的光影,视听双重盛宴也是“海上生民乐”的看点之一。事实上,近年来,上海民族乐团在《共同家园》《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栀子花开了》等诸多原创作品中都有过多媒体制作经验,“海上生民乐”则是一次更加大胆、打破常规的尝试。

视觉与听觉融合,突破舞台限制,蔓延至剧场周围和穹顶。在音乐和光影的全方位包裹下,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罗小慈表示,“随着一场场演出的进行,海派民乐的当代魅力和美学质感正在不断探索和积累中逐渐形成。”

上海地方音乐(上海音乐厅再掀国风热潮)(3)

更重要的是,密集型的连续演出对演员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通过几轮“海上生民乐”的锤炼,上海民族乐团的人才梯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盈,九首作品每一首都有几组演奏家可轮番上场。不同演奏家演绎出作品的不同风格,多元化呈现为观众二刷、三刷提供了更多可能。

(上海民族乐团供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