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认识(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的鉴赏一直以来就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在于诗歌鉴赏是培养学生文学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和体现而难点在于学生对多如繁星的诗人和诗歌作品无从下手,更为直接的原因还在于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歌时,对古代诗人的心境和历史背景知之甚少,很难去体悟诗人当时的境遇和情感,这种境遇和情感正是我们解决诗歌鉴赏疑难症结之所在而在《孟子.万章下》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要学习古人的东西,先要知其人,论其事,即把具体的个体放入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中观察所以,我在向学生教授诗歌时,更侧重于对诗人的生平经历、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讲解,并且对诗人几个主要的创作阶段进行划分,以期让学生通过学习诗人有关的生平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思考诗人在当时历史舞台上所处的位置,即所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这种角色的定位来分析出诗人在诗歌中所展现出的个人情怀这种教学方法总的来说就是采用知人论世去分析鉴赏古代诗歌那么这种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有哪些作用和意义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诗歌鉴赏的认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诗歌鉴赏的认识(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诗歌鉴赏的认识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的鉴赏一直以来就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在于诗歌鉴赏是培养学生文学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和体现。而难点在于学生对多如繁星的诗人和诗歌作品无从下手,更为直接的原因还在于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歌时,对古代诗人的心境和历史背景知之甚少,很难去体悟诗人当时的境遇和情感,这种境遇和情感正是我们解决诗歌鉴赏疑难症结之所在。而在《孟子.万章下》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要学习古人的东西,先要知其人,论其事,即把具体的个体放入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中观察。所以,我在向学生教授诗歌时,更侧重于对诗人的生平经历、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讲解,并且对诗人几个主要的创作阶段进行划分,以期让学生通过学习诗人有关的生平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思考诗人在当时历史舞台上所处的位置,即所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这种角色的定位来分析出诗人在诗歌中所展现出的个人情怀。这种教学方法总的来说就是采用知人论世去分析鉴赏古代诗歌。那么这种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有哪些作用和意义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首先,通过这种对诗人生平的认知,同时把诗人和时代、历史绑定更能直观、准确地让学生去认知诗人,了解诗人,直至深入到诗人在诗歌作品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诗人情怀。这种情怀虽然相对其他众多的诗人和诗歌作品是个案,但在诸多个案当中,我们可以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探寻这个个案的发端,及其本来的面貌。诗歌的情感和思想主旨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生硬文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抱负亦有失意的诗人形象及其内心情怀。

其次,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诗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的作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诗人创作通常分为几个阶段,这些阶段的产生有可能是诗人诗歌创作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技法日臻成熟,情感日趋平淡;也可能是诗人在人生的际遇之中,突遭某些个人的变故或是家国的兴衰变迁,这些原因都会造成诗人创作时的着眼点和情感基调发生变化。要把握这种变化,就必须去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所以要准确、迅速地诗人创作的意图就更我们去对诗人进行由外而内的剖析。

综上所述,无不说明了,在高中阶段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层面上,采用知人论世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来进一步加以阐释。

首先第一个例子就是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杜甫和他的诗歌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诗歌很能体现一种时代特色,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之为“诗史”。我在向学生教授关于杜甫的诗歌作品时就抓住了这一特征。我把杜甫的诗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在学生面前,先让学生去思考,要求学生分析出杜甫诗歌中情感的共通之处,以及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抒情风格.学生面对众多的杜甫作品,颇显难色.我这时采用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探究,当然探究的前提是我们要知道杜甫这个人,还有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我把杜甫的材料讲解给学生,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去了解杜甫这个人,进而去了解他的诗歌.譬如,杜甫诗中有一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间的豪迈情怀就来自于杜甫年轻时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抱负,这种对于人生的自信,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年轻时的杜甫还处在盛唐之际,诗人家道未衰,年轻的诗人也着实过了一段南交北往、裘马轻狂的生活,而且加之盛唐气象下开拓进取的精神感召下,诗人自然就会有此开阔的眼界和广阔的心胸了.而成年之后的杜甫,在求取功名和干谒权贵的过程中可谓是倍尝辛酸,这种辛酸也使杜甫看到了人民生活的疾苦,同时关心着国家的安危.例如杜甫这个时期的作品之一《京赴奉先县咏怀五佰字》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反映了唐天宝后期乱世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而杜甫的诗歌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特征结合得很紧密,这种紧密的关系也反映到诗歌当中去.所以在这里就恰恰能够说明当时杜甫生活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盛衰交替的时代,盛世气象已随着天宝危机而渐行渐远,潜伏在唐王朝的危机,早已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杜甫察觉到了.学生通过杜甫这两个时期的诗歌风格比较,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

其次,第二个例子就是南宋的南渡词人群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女性词人李清照.我在课堂教学中教授李清照的词,其中既有其早期南渡前的作品,也有南渡后晚年的作品.我先让学生去感受其中的不同,学生对于李清照的词并不陌生,但对她个人的生平的具体情况知道的不多.譬如有《醉花阴》中有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及《声声慢》中有一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两句词,我让学生找出其中共同的意象,即黄花.同样的黄花试问作者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怀吗?学生们感觉似乎在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悲凉,但又有不同,这种不同来源自哪里呢,学生们就无法确定了.于是我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李清照的人生划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阐述了李清照的生平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征..最后通过对李清照人生遭遇及历史背景的梳理、分析和归纳,学生们便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深入到李清照的作品之中,去体味词人的心境.

所以,由上述例子可以显见我们在教授古代诗歌时,引导学生去鉴赏诗歌作品,除了讲授诗歌的文字技法之外,更应该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分析.只有这样做,才不至于使我们的诗歌教学有空中楼阁之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