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和30年后的区别(这些夫妇给你一个惊人答案)
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婚纱照再次重现照相馆。
上海适龄男女青年们怎能不赶这个时髦,去拍一套婚纱照?
那个年代,婚纱照都是统一模式,同样的花篮,同样的塑料花,同样的白手套。结婚也有类似的模式,领好结婚证之后去筹备婚礼,不走点“后门”要备齐结婚用品,那是蛮吃力的。
过了30多年,当年的这些年轻人们重新走进了照相馆……
▼
拍摄于1980年
▼
时万珍17岁就认识陈忠苗了,进厂的时候他是她的师兄。那时谈恋爱还讲究家庭成分,两人的家庭成分都不太好,时万珍的父亲是小业主,陈忠苗的父亲是“那摩温”(解放前上海人民的一种民俗称谓,代指工头),这就算是一种般配。
“那时谈朋友不好让人晓得的。”时万珍说。两人偷偷谈了八年恋爱,在结婚前夕,才在厂里公开了恋爱关系。
婚宴办了六桌,自己家地方不够,又在邻居家借了客堂间。陈忠苗回忆,酒席上的菜挺好,因为他们通过亲戚找了新雅饭店的大厨来烧菜,自己买菜置办,一桌花了60多元呢。
第二天回门之后,这对新婚夫妇就去杭州旅行结婚了,这在当时也是时髦。
▼
拍婚纱照,一辈子一次
受访者: 林齐祥,1951年出生
陆杏妹,1951年出生
拍摄于1979年
▼
两人是同事,恋爱谈了六七年才结婚,因为没有婚房。“后来终于等到单位分配给阿拉一套婚房,12.7平方米,有公用煤卫,还在闹猛地段,这在当时属于老好老好了。阿拉觉得老圆满,老开心的。”
拍婚纱照是林齐祥提出的,地方也是他找的,他说,难得的,一辈子一次。除了婚纱照,两人还加拍了一张便装,那时结婚都准备对襟棉袄,陆杏妹赶时髦,做了一件斜襟的。
这次重拍婚纱照,两人都觉得很有纪念意义,因为今年正好是他们66岁的生日。
▼
想想要过一辈子的呀
受访者:张贤臣,1951年出生
苗云霞,1954年出生
拍摄于1980年
▼
1980年年初,张贤臣和苗云霞在南市区民政局领了结婚证书。之后就开始了结婚物品的筹备工作。家具要凭结婚证书去买,张贤臣订了全套家具,不过物资紧张,先是来了大橱,等到厂家有货了才再送来五斗橱,两样家具之间还有色差,让张贤臣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海燕牌收音机,是通过朋友找了市百九店的经理开条子才买到的。这种稀罕物件,单位同事看到了,都很羡慕。
就连买双皮鞋,都要走后门,张贤臣找了上海皮鞋两厂的朋友,带自己到厂里选了一双款式好的皮鞋。买东西都要用券,皮鞋需要十几张工业券呢,家里人把券都集起来才能让他买到一双皮鞋。
买国产手表也要手表票,张贤臣弄不到票,就在南京路上给苗云霞买了一只瑞士产的手表,花了三四百元。“想想要过一辈子的呀,小姑娘嫁给自己,男人就要有责任(让伊开心)。”张贤臣回忆自己巨额买手表的心态,“阿拉结婚36年,没怎么吵架。结婚时我就和她说清楚,娘家的事侬去处理;我家的事,我来处理。要用在双方家庭多少钞票,打声招呼,大家相互尊重,不干涉。”
▼
多拍点,拍好点
受访者:李文康,1951年出生
陆臣芳,1953年出生
拍摄于1981年
▼
单位里的同事热心,看李文康岁数大了,怎么还没谈对象,就把邻居陆臣芳介绍给了他。李文康谈恋爱的时候已经27岁了,因为当时比他小几届的学生大多都插队落户去了,留在上海工作的少。而对于人群基数较大的纺织厂女工,他又不考虑。“纺织厂里都要做三班,家庭孩子就没办法照顾,那时阿拉都是自己带小囡的。”这样一来二去,就耽搁掉了。
认识陆臣芳后,两人觉得合适,就决定结婚。拍婚纱照的时候,照相馆里正好有个认识的人,就多拍了几张,让他们俩多一点挑选余地。“多拍点,拍好点,这是第一目标。虽然当时工资低,但并没有多考虑预算,因为结婚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李文康说。
▼
阿拉结婚,在当时属于风光的
受访者:刘福生,1949年出生
董福娣,1954年出生
拍摄于1980年
▼
董福娣是家里最小的女儿,上面有6个姐姐,家里条件还不错,婚后又是和父母一起住,所以家里对这个幺女结婚这件事很重视。那时结婚会用到的热门物品,家里人都想方设法帮他们置办。“阿拉结婚,在当时来说是属于风光的。”
董福娣和刘福生是同事,相对来说,刘福生家条件差一点。“当时选对象的眼光不一样,只要觉得卖相可以,人聪明,条件什么的是无所谓的。我上面姐姐多,可也没有人会教育我去找个条件好一点的,反倒是现在找对象,年轻人好像更实际一点。”董福娣说。
▼
自己也拍一套婚纱照
受访者:董馥潜,1948年出生
赵秀琴,1954年出生
拍摄于1981年
▼
1981年1月,董馥潜和赵秀琴结婚。两人的厂就在石门一路上,走路经过上海照相馆的时候看到橱窗里挂着同事的婚纱照。董馥潜和赵秀琴觉得照片很漂亮,想自己也拍一套,于是就在婚礼办好几个月后的某一天,下班后两人走进照相馆也拍了一套婚纱照。
拍好后,照相馆征求他们的意见,能不能把照片挂在橱窗里?赵秀琴同意了,董馥潜觉得不好意思,就在厂门口,同事走来走去,都会看到的。后来他们拒绝了照相馆放橱窗的要求,只把照片拿回去给要好的一些同事看,同事都觉得很好,有人还主动提出去帮他们放大,摘色。
▼
到时我把鸭架子都给你们
受访者:毛瑞义,1956年出生
阮观玉,1956年出生
拍摄于1980年
▼
1980年,毛瑞义和阮观玉在南京西路筹备结婚物品,路过上海照相馆的时候看到里面拍照片的人不多,两人走进去就拍了一套婚纱照。一套3张照片,半个多小时就拍好了。照相馆还给他们安排了这样一个场景,两人拿着酒杯碰杯,酒杯里放着好像是红药水调出的水,上面有一层灰,可是等到照片印出来的时候,毛瑞义惊奇地发现,灰尘一点都看不出来。
结婚买东西不容易,都是一点点准备起来的,托人托关系。婚房倒没有问题,家里石库门房子中的一间给他们做婚房,“16个平方米,老幸福了。”
酒席是在国际饭店办的,在凤阳厅,36元一桌。他们还每桌多点了一只烤鸭,每只9元。毛瑞义有朋友在国际饭店,他说:到时我把鸭架子都给你们。“当时的烤鸭鸭架子,老干,老香的,即使啃啃都老好吃的。这个印象非常深刻。”毛瑞义说。
-End-
写稿子:顾筝
画图片:顾汀汀
照片由上海照相馆和受访者提供
长按二维码并识别可关注本号
本号所有文图均为原创
如有转载需要请与后台联系
谢谢支持与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