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最差的高成本电影(票房频频破千万)
最近发现了一件好玩的事情,无论爱优腾还是家庭电视里的网络大电影,都有相当一部分东北题材。
其数量之多,完全可以单开一个分类。
去年网大销量冠军《兴安岭猎人传说》,比第二名足足高了一千多万的分账票房。
前年的《东北往事之我叫刘海柱》,从鬼吹灯、神探狄仁杰、倩女幽魂等一系列金牌ip中,杀出重围,获得了2150万分账票房的好成绩。
这个名单可以一直往前数,数到2015年赵家班屠榜的《山炮进城》。
“东北”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网大的流量密码,悬疑也好,喜剧也罢,沾上“东北”就容易挣钱。
流水的题材,焊死的老铁。
东北电影的发展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937年8月,妄图实现思想和文化渗透的日本,和伪满洲国沆瀣一气,成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法”,简称满映。
一边以“日满一体”“东亚共荣”等口号,美化自己令人发指的行径,一边又不断拍电影宣扬关东军的武力。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满映几乎垄断了东北的电影市场,但真相永远不会被掩埋。
《大闹天宫》的总导演万籁鸣老师,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拍出亚洲第一部反战主题的有声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邵逸夫先生也因在自家影院放映抗倭电影,被日本人关起来殴打,黑暗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前夕 。
1945年8月上旬,日本战败已成事实,为了不让我们得到这所亚洲第一电影工厂,他们打算一把火烧个干净,但被爱国职员发现并制止。
15日,日本投降,20日,满映理事长服毒自杀,“满映”易主,更名为“东北电影公司”,后又在此基础上,扩建成今天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工厂,它一直享有“新中国电影摇篮”的美誉,为中国电影事业创下了很多个第一,并引进了无数优秀的国外影片,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粮仓。
有意思的是,东北人译制外国电影,不说普通话而说东北话,来感受下这画风奇异的苏联老铁。
在国家统购包销的时代,长影厂的发展一帆风顺,拍摄出了无数反映东北人民精神面貌的佳片。
但到了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国家不再兜底,残酷的市场竞争之下,长影厂连连亏损,一度到了濒临倒闭的地步。
转机就出现在百花齐放的二十一世纪。
二、制霸网络电影2007年,作家孔二狗抱着写着玩的心态,敲下小说《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二十年》。
彼时他可能没有想到,他写下了 一代人的青春。
12年,同名网剧开播。
同一年,微电影大热,一个叫张浩的二人转演员,用一台索尼dv,边拍边学剪辑,耗时几个月,终于完成了一部73分钟的微电影——《四平青年之二龙湖浩哥》。
上传到网上后,火速引起了一千万的点击。
2015年,2016年,赵家班的《山炮进城》系列,分别以987万和1829万票房成绩,当选网大年度冠军。
在东北题材的网大里,《东北往事》《四平青年》和赵家班,是颇具影响力的三驾马车。
在网大野蛮生长的阶段,很多电影为了吸引观众,追求猎奇、香艳、打擦边球。
比如《山炮进城》,虽然票房很高,但是因为低俗桥段过多,导致口碑很差,这也让“粗制滥造”和“博眼球”,在很长时间里是观众对网大的坏印象。
2016年,网大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0亿。
与此同时,行业要求整顿,整改涉及低俗,暴力和脏话频出的内容,这给网大带来了沉痛的打击
一时之间风雨晦暗,东北喜剧题材的网大数量锐减。
随后东北电影人痛定思痛,从一味追求点击量转向质量。
以《四平青年》为例,其相继推出的《二龙湖代驾》、《四平青年之喋血曼谷》、《四平风云》、《四平青年之三傻罪途》。
虽然离口碑佳片尚有一段距离,但也几乎看不到低俗的内容了。
也在这一时期,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创造奇迹,沈腾和马丽自成一派的喜剧风格,再次为东北电影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总的来说,完备成熟的电影工业,是东北题材网大制霸荧屏的基础。
《东北往事》等颇具影响力的ip,是营养丰厚的土壤,繁育出无数东北特色电影。
三、东北电影为何受欢迎?在东北民间有句话叫,出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
这很形象地说明了,东北人普遍幽默的特性。
时下网友讨论地域标签,其他地方或有差异,但谈及东北人,应该都会统一认为他们好玩,而且东北话还能驯化一切方言。
今天我们谈东北文化,其实这里面有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地方,那就是东北人是一个统称,黑吉辽三省的人都会自称东北人。
而放眼全国,找不到第二家,能有如此高度认同的地域文化。
也正是这种团结,让辽宁的李雪琴们和吉林的宋小宝们,手拉手安利东北文化。
幽默、团结、接地气、豪爽,这些东北人的特质,投射到电影上,你就会发现东北题材的电影,都挺喜欢聚焦小人物的。经常以一个小镇青年的视角,展示世间百态,酸甜苦辣。
这在国产剧普遍悬浮的当下,是一个很难得的清流,除去一些特殊题材,电影一般都应该是生活的映射。
相较于那些住在别墅的国产剧定义的新穷人,那些坐在苍蝇馆子吃饭,穿着朴素棉袄,说幽默方言的东北人,很难不让观众心生好感。
从二人转到小品,从电影到相声,大多数东北的艺术,都挺重视雅俗共赏的,社会精英听的高兴,平民百姓也看的明白。
树长得再高,根也在土里,我想这就是东北电影生生不息,广受市场欢迎的另一大原因所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在翻阅资料时,曾想弄清楚是什么样的土地才能滋养出好玩的东北人,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
这方黑土地气候磨人,冬天很多地方都在零下二十多度,更有甚者达到零下四十多度,滴水成冰。
在中国近代史上,东北也饱受战火的磨难,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挺不容易的。
他们的豁达和幽默是一代代与天地缠斗,磨炼出来的心性。
如此看来,当前互联网掀起的东北电影热,不会只是一时之势,它是一种亲切乐观,永不服输的草根力量,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愿景。
让我们在镜头里,看到了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