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的流程是怎样的(盘点那些古代科举与当今)

导语

自从隋唐出现科举开始以来,寒门学子就有了“一步登天”的机会,在如此巨大的“诱惑”我们面前,学子们犹如过江之卿,纷纷投入到科举的大潮之中,到明清时代,科举制度更是已经达到了顶峰,学子们为了取得好成绩,可谓是做足了考前功课,丝毫不比当今为各种“大考”而准备的学子逊色,甚至可以说我们今天很多的考前学习方法就是借鉴了这些先人的经验。那么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明清两朝学子有哪些备考经验。

古代科举的流程是怎样的(盘点那些古代科举与当今)(1)

清朝末年北京的贡院照片

既要有的放矢,又要全面“无漏洞”

首先要知道科举的考试大纲,然后选取好考试的范围以及知识点,这跟我们中考、高考一样,并不是平时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考,要看官方给的考试大纲范围,这样会有助于缩小复习范围,有的放矢,这样备考会更加有效率。有的同学这时可能就说了:啥?这个还用问吗?不就是考四书五经那点东西吗么?你要信这个可是要吃大亏的哦。在明清两朝,四书五经确实是科举考试内容的核心,但这只是核心。这就好比一辆汽车的核心是发动机,但是你只有一台发动机,你也不能发挥出他的作用。所以科举考试内容也有其他的“配件”,比如说你所在朝代以前的正史,以及各朝各代那些经典的法律条文、案例甚至也要会写各种各样的朝廷文书,这些都是考试中必须用到的内容。所以说在立志参加科举前就要知道自己的考试范围,要不然你就会严重的“偏科”,导致考中的几率渺茫。

古代科举的流程是怎样的(盘点那些古代科举与当今)(2)

“五经”书影

找准出题方向,备考事半功倍

既然是“大考”,就要看一看近些年当朝出题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如果用现在的高考制度来解释,就是看一看考察学子哪一方方面能力,有时候考察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时候考察的是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所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子们备考前一定要知道主考官或者说当朝天子喜欢什么风格的文章,有的喜欢辞藻华丽的诗文,那你就要往诗文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如果出题者喜欢使用的经世致用的文章,那你就尽量避开华丽的辞藻。因为主考官的权力特别的大,出题、审定、试卷水平的高低都由主考官决定。这样一来判卷过程中的个人主观色彩就特别浓厚,一旦文章不是主考官喜欢的类型,就算你写的惊为天人,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淘汰掉你的考卷。所以说在考试之前你一定要知道当时规定的出题者是哪个部门出来的,这个部门出来的主考官有什么偏好,出此题的目的是为何。比如说明清两朝乡试的主考官有时候出在朝廷,也有的时候就出自地方,会试的主考官多半是当朝大学士级别的高官出任。知道这些后,多多拜读这些官员的文章,然后顺着主考官的“胃口”写文章,这样你才有更大的几率得到主考官老师的赏识,继而才能有更高的中榜机会。

古代科举的流程是怎样的(盘点那些古代科举与当今)(3)

考前交流学习

不要小看科举中的“卷面分”

再者,在你十年寒窗苦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专心做学问,而且还要练好自己的“书法”。与我们现在的考试不同,现在的考试卷面要求能认清辨别即可,即使阅卷老师好心会给一些“卷面分”,但也不会有决定性的影响。明清两朝的科举,尤其是殿试这一环节,没有誊录这道程序,而且还要求两日内出评选结果,这样一来阅卷老师将会直面你的“书法”。由于能进入殿试这个环节的学子,只要策论内容不“出格”,文采能力上都是没的说,再加上有时间限制,阅卷官员为了稳妥起见,便将评判试卷的重点放在了书法上,特别是方正简洁的楷书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所以当学子到了殿试这个环节,书法几乎决定了他的考试名次高低。虽然乾隆在位期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谕诫阅卷大臣们:

廷试士子,为抡才大典。向来读卷诸臣,率多偏重书法,而于策文,则惟取其中无疵颣,不碍充选而已,敷奏以言,特为拜献先资。

但是这种重“书法”之风不久之后又再次兴起,所以说在科举中写得一手好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就要求学子们必须把“书法”列为一门必修课。

古代科举的流程是怎样的(盘点那些古代科举与当今)(4)

万历二十六年殿试状元——赵秉忠试卷

规定“字数”内藏玄机

另外,众多周知,明清两朝都是以“八股取士”,答卷时都有严格的固定格式以及字数要求。这就好比一篇高考作文,一般要求是八百字以上,达不到八百字可能就会被扣分。但是也不能仗着自己“才高八斗,文如泉涌”滔滔不绝地写个两三千字,以至于都写到试卷的“非答题处”了,如果机器判卷,很可能那些“非答题处”的文字是显示不出来的。所以这就要求科举的学子们答每道题时,要提前规划好文章的布局,要达到规定的字数,在规定字数内把答案写明白,可能有人说:没事,字数对我来说从来不是问题,我把知道的内容都写上,总有一个能压上题点的。但事实上,字写多更不行,而且比高考作文字数写多了更严重,因为按照规定,考卷超出规定字数最高上限时,就直接不予誊写,啥意思?就是说这张试卷直接被淘汰了,你的此次科举之旅就此结束了。所以说答题时字数写少了不行,写多了更不行,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字数要求。那么,每道题写多少字比较合适呢?由于不同时期的科举考试或者不同级别的科举考试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值来代表,但是明清两朝乡试和省试有一个大概的区间,一般每题或者每部分的字数要控制在200到600字这个区间内,也就是我们一个优质的“微头条”字数。

古代科举的流程是怎样的(盘点那些古代科举与当今)(5)

在“号”里考试的考生

“时政热点”自古就是考试中的“常客”

在当今,无论考研还是公考,时事政治热点都是学子们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样,朝廷科举选拔,就是为朝廷选拔栋梁之才,脱颖而出的学子一般都会有个一官半职,权力小点的去偏僻地方做个父母官,权力大点的留在皇帝身边。为此,科举考试就专门设置一场考策论的科目,而策论的论题往往就取材于时政热点,这也是为了考察学子们解决当今时政的能力。所以作为一个科举学子“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万万不可取的,日常学习中应注意观察时政热点。如果恰巧你提前压上了这道题,提前在家着手准备,在考场上就能大笔如椽,自信发挥了,不愁文章写不好。无论如何也要比临时抱佛脚强。

“作文选”并不是现在学生的“专利”

备考科举考试的学子们,最开始为了摸清答题思路,费劲心思收集一些历年优秀的科举“范文”以供参考。后来干脆朝廷直接整理优秀的试卷并编辑成书面向学子,乾隆年间的方苞就收录了明清两朝七百多篇优秀范文整理成《钦定四书文》,这就跟我们以前买过的优秀作文选一样。学子们得到“作文选”后就按照范文勤加练习,然后在这基础上找一找历年出题规律和方向,这样可以让学子们少走许多弯路。再者,也可以多拜读当朝大员的文章,不仅能学习到优秀的文章写作思路,而且这也是观察时政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之一。当然你也可以向同期的“学霸”学习,借鉴一下同期优秀学子的优秀文章,这就跟现在学子借学霸笔记做复习一样。但是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在答题时照搬照抄“学霸的笔记”,因为一旦被阅卷老师发现,你就会被视为作弊,也可以理解为侵犯版权了。在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天子门生”作出此等见不得人的事,轻者取消以后科举的考试权利,重者流放充军。 道光年间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江西地区的一场乡试结束后,一个叫李葆光的学子举报中榜学子黄佑祥抄袭旧文,结果道光帝以作弊的罪名严办了李葆光。所以,虽然说千古文章一大抄,但一定要抄来抄去有提高啊,要在范文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才实学。

古代科举的流程是怎样的(盘点那些古代科举与当今)(6)

《钦定四书文》书影

别让“小事”影响你的考试

最后,如果前面的这些都已经万事俱备,胸有成竹的进城赶考,此时还有一个“特别”的注意事项,那就是待考试前一定要控制饭量,或者说不能乱吃食物,因为你一旦进入你自己的考试房间里,这个房间也叫做“号”,你就不能随意出来走动,一待就是三天,这三天里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在那个小地方进行,“吃喝”肯定没问题,“睡”虽然不够学子学子平躺的但也能克服,就是这个“拉撒”确实需要注意一下,虽然科举考试中有“入敬”“出恭”的规定,可以凭借“出恭”牌去上厕所,但是与现在高考一样,出入次数过多必然引起监考老师的“注意”,甚至遭到监考老师的拒绝。如果因为这种“小事”影响了考试结果实在是可惜至极。当然,“号”内也有个小桶,但一般是用以小便,即使这样,屁大点的地方,你要是来点“气味”熏陶一下,这个画面不要太美,当然你要是想利用它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这也是一个“独辟蹊径”的办法。

古代科举的流程是怎样的(盘点那些古代科举与当今)(7)

“出恭”、“入敬” 牌

结语

以上这些介绍就是明清两朝的学子们在科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备考经验,其中大部分经验放在当今依旧很适用,让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努力拼搏精神以及追求“好成绩”的智慧。也希望我们现代社会中的学子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大考”时,继续发挥这种专研拼搏精神,相信最后一定会取得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成绩。

古代科举的流程是怎样的(盘点那些古代科举与当今)(8)

科举放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