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子(家有男孩的家长)

如果你的家里有两个孩子,刚好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你是不是会经常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

比如,儿子为什么总是喜欢跟别人攀比,而女儿却不会?再比如,为什么同样是在玩玩具,你跟他们讲话,女儿能回我,儿子却好像没听见?

面对这样的场景,很多家长都会很苦恼,不知道为什么自家男孩怎么那么多“问题”。

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男孩跟女孩的区别,不了解男孩不同于女孩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此男孩的一些正常行为就成了父母眼中的严重问题。

今天这本《谁说男孩不好养》将告诉你男孩跟女孩有哪些显著区别,了解男孩和女孩的显著区别,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培养男孩。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他是复旦大学的博士,是上海市家庭教育讲师团特聘专家。他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咨询和培训工作。这本书是他结合自己养育儿子的亲身经历,和多年来积累的数千个咨询案例所写。

家有男孩子(家有男孩的家长)(1)

01 显著特征一:男孩喜欢争强好胜

与女孩相比,男孩做事更喜欢争强好胜,就像最开始说到“攀比”场景。大多数的父母和老师都不认同这种竞争行为,甚至遏制男孩的这种竞争意识。

但其实,男孩的这种行为意识是跟大脑发育相关的。女孩大脑较早的发育出现在边缘系统,这个系统所在的部位,负责掌管社会性行为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而男孩大脑内拥有较多的则是用于激发争强好胜、冲动、好斗、发脾气反应的中心脑组织。

家有男孩子(家有男孩的家长)(2)

因此,父母、老师不认同和遏制孩子的教养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呵护和激发孩子的这种竞争意识。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尊重男孩的竞争意识。

每一个小男孩都有一个“国王”梦想,梦想可以征服全世界。因此,刚开始他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并不希望你帮忙,同时,他在跟你讲述事情的时候,只喜欢讲他成功的部分。其实,这就是源于他的争强好胜心理,也是他想要成为征服者的本能反应。

争强好胜的这种心理,是有利于男孩们的独立性培养的。因为他们事事都喜欢争,所以更愿意去尝试和挑战新鲜的事物。

比如,一群幼儿园男孩在争论谁可以把1到100的数字全部数出来。不会数的那个男孩当天回到家就会向父母求助,主动去学习数数这个知识。如果这个男孩平时都不爱学习,却因为这种竞争意识想要学习,父母是不是都会感到欣慰?

因此,尊重男孩之间的这种竞争是非常重要的。

家有男孩子(家有男孩的家长)(3)

接着,我们要学会怎样合理地去激发男孩的竞争意识。

激发男孩的竞争意识,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因为游戏是促进男孩们身心发展最强有力的工具,而竞争则是最好的催化剂。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游戏分为模拟游戏和真实竞争游戏。模拟游戏适合于在3岁左右小龄的孩子,比如收玩具。家长在收玩具之前,先告诉孩子规则,就是每次玩好玩具,都需要自己收拾和整理自己的玩具。然后跟孩子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比赛看看“谁最快”。当喊“开始”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就会努力收玩具,想要比父母快。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放慢自己的速度,让孩子也有赢的机会。这样可以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

而真实的竞争性游戏适合6岁以后大一些的孩子,比如下棋。棋类游戏都有相应的规则要求,和孩子下棋可以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首先,让孩子对棋感兴趣,可以从最简单的跳跳棋教起;然后循序渐进地再进行难度系数增加的棋类;最后,要让孩子有输有赢,避免孩子产生挫败感或者骄傲自满。

家有男孩子(家有男孩的家长)(4)

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男孩争强好胜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父母应该正确认识男孩的这种行为,并进行正确地引导。那除了争强好胜这个特征之外,男孩还有哪些特征呢?

02 显著特征二:男孩抗干扰能力差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特征:男孩抗干扰能力差。

前面我们讲到,当男孩和女孩在玩玩具,同时跟他们说话的时候,男孩就当没听见。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就很生气,觉得儿子就是故意的。

其实,是我们冤枉了自家男孩。因为这种反应跟男孩的大脑发育结构有关。有研究表明,男孩会对大脑活动进行区分,他们大脑处理血流的总量较女孩少15%,这种结构不利于同时进行多任务的工作。

所以,我们应该对男孩多一份理解和宽容,不要随便去打扰正在进行一件事情的他们。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下面两点来帮助他们提升专注力。

家有男孩子(家有男孩的家长)(5)

​第一点,通过训练,提升孩子分配注意力的能力。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孩子进行一些活动,比如玩一玩木头人。这种游戏式的训练,孩子会很喜欢,也会更加专注。

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想要进行的事情就会更多。这个时候就需要孩子学会分配注意力,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制作“时间金字塔”。具体操作是:

首先,父母在纸的左半部分画一个三角形,从下往上把三角形分为四层;

然后,以天、周或月为单位,把孩子每天、每周或每月需要做的事情,从上到下一一罗列在纸的右半部分。罗列的事情可以包括吃饭、睡觉、学习、画画、读绘本、玩玩具、看电视等等。

最后,把制作完成的时间金字塔贴在比较醒目的位置,并鼓励孩子对照这张时间金字塔,在相应时间段里自觉完成这些事情。

通过这样的方法做好计划,孩子就能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集中注意力,从而逐渐提升孩子分配注意力、集中心理资源的能力。

说完了第一个方法,我们现在来说第二个方法:学会闭嘴,不要破坏孩子的注意力。

当我们在寻找如何提升男孩注意力的方法时,往往忽略了我们自身对孩子注意力的破坏。比如,当孩子正在专心搭积木的时候,父母觉得搭得不对,就去指导。很多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的。

所以,家长应该学会“闭嘴”,无论玩耍还是学习,都不要去打扰孩子。比如,孩子在思考问题,不管他思考多久,孩子不主动问,父母就不应该打扰;再比如,孩子在搭积木,不管搭得对不对,父母都不应该去指导,搭积木本来就没有对错之分。

这样的方式虽然不能保证孩子的注意力一定会得到提升,但最起码他们已发展的注意力不会受到无端地破坏。

家有男孩子(家有男孩的家长)(6)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讲了男孩区别于女孩的两个显著特征,我们再来说一说最后一个特征:男孩大多“金口”难开。

03 显著特征三:男孩大多“金口”难开

前面我们也提到,同龄的男孩说话比女孩慢,父母都很着急,担心男孩的语言发展有问题。

其实,这都跟孩子大脑发育的差异有关。女孩大脑中的语言中心比男孩发育得更早,也更发达。同时,女性大脑中有更多负责语言表达的神经中枢。这些不同的发育除了导致男孩说话较晚以外,还会出现“说话结巴”的语迟现象。

所以,父母不用过多地去担心男孩的语言发展问题。但我们可以去促进男孩的语言发展,具体该怎么促进呢?

家有男孩子(家有男孩的家长)(7)

​首先,我们要增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何为语言理解能力?比如孩子能否听懂父母的指令,孩子能否听懂问题等等。具体的做法是经常说给孩子听。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当孩子还在娘胎中时,父母主动跟孩子说话,并一直保持。比如妈妈在怀孕的时候,经常跟肚子里面的宝宝说话、唱歌、讲故事等等,这样可以保证婴儿从大人身上得到需要的刺激。

第二,当在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可以模仿婴儿发出的声音重复对孩子说。比如,孩子会说“妈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一直跟孩子重复“妈妈”这个词语,依次类推。这样的重复可以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开发。

第三,当孩子到了9到10个月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已经能将词和词的意义联系起来了。比如“你好”、“再见”。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比如,我们可以指着一个苹果说“请把果果拿给妈妈”,鼓励孩子跟踪自己的视线;如果孩子没有任何反应,我们就去拿起苹果对孩子说:“这是果果。”

以上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要用儿语化风格,就是把讲话的速度放慢,声调变高,用比较夸张的、抑扬顿挫的语气,使用简短的单词和句子,不断地重复。

家有男孩子(家有男孩的家长)(8)

说完了增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接着,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何为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孩子能够说出来的词汇量,能否准确地表达想要说的意思等等。具体的做法就是鼓励孩子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帮助孩子扩大词汇量。比如多使用形容词、副词或者量词,再比如,多重复孩子喜欢的那些词语和动作;

第二,认真聆听孩子说话。比如,孩子想要跟你表达他要看电视,但是他说得很缓慢。这个时候你明明已经知道他的意思,但是都不能说,要有耐心地等待他说出来;

第三,经常跟孩子互动交流。比如,经常跟孩子聊天、讲故事;

第四,利用重塑法进行重新陈述。重塑就是对孩子说的话改变措辞,从而完善孩子的语言。比如,孩子看到一个玩具,说“玩具”,我们就可以对孩子说“宝贝要玩玩具。”

第五,大声读给孩子听。比如,给孩子读故事书的时候,大声地读出来。

语言理解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促进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只有同时提升这两种能力,才能促进男孩的语言发展。

家有男孩子(家有男孩的家长)(9)

04 知识要点

我们今天主要讲了男孩区别于女孩的三个显著特征:分别是争强好胜、抗干扰能力差和“金口”难开。然后分别学习了这三个特征的注意事项,主要有:应该尊重并呵护他们的竞争意识,帮助他们提高抗干扰能力,然后通过多说和多听来提升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

在了解了男孩区别于女孩的显著特征以后,下一篇,我们将为你分享该怎么培养男孩的男性特质,让他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关注我,看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