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李贤列传知识点(明内阁首辅李贤连载022)

明史李贤列传知识点(明内阁首辅李贤连载022)(1)

第一章:大明首辅李贤

二十二、致君尧舜上(三)

永乐三年,郑和始下西洋。“西洋”一词所包含的地域包括忽鲁姆斯在内的“西洋诸国”,多次见于皇帝敕书:“遣中官郑和等赍敕王喻西洋诸国”“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敕太监杨庆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今命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等敕令。西洋成为明朝热门的名词,从明朝刊行的一系列书籍:费信《大西洋记》、巩珍《西洋番国志》、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张燮《东西洋考》、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中可见一斑。郑和研究专家向达指出“明代以交趾、柬埔寨、暹罗以西,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小巽他群岛,以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为西洋”。在所谓郑和下西洋的“西洋”,已发展到囊括西域在内的广大地域。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已经把哈列、撒马儿罕、土鲁番、哈密等西域诸国称为“旱西洋”,可见西洋一词已经发展到包含海外各国的意义了。

天顺七年(1463年)二月十二日,兵部奉特旨,遣使臣下旱西洋,就是派使臣到哈列、撒马儿罕、哈失哈儿、阿速、土鲁番、哈密、癿加思兰等地。各派出正副使一员,都用外夷在明朝做官的人,有的称为大通事,有的称作都督,有的叫指挥等官。当时朝议都反对这件事,认为“此事一行,朝廷爵赏糜费,固不可言,而沿途军民劳苦损费,亦何纪极。况异时引惹边衅,又未可知。”李贤建议朝廷取消此行,后准备派出的使者“居无几何,寝而不行”。时人都认为李贤做了件对国家有益的事,说了“仁人之言”。

同月陈文入阁。陈文(1405年9月16日—1468年5月19日),字安简,号褧①斋,江西吉安府庐陵人(今吉安县桐坪镇人)。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廷试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出任云南右布政使,兴利除弊,政绩颇著。英宗复位,拜詹事府詹事。天顺七年(1463年)二月,陈文进礼部右侍郎兼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

春祀言礼

“都人倾耳候朝钟,争看乘舆出九重。云拥翠华时五色,始知天子是真龙。从后来的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参议的李良柱的《春祀②歌》中,我们可以读出明王朝对春祀的重视与盛况。

天顺七年春祀前,“上以足疾不视朝,召公(指李贤)曰:‘大祀将至而疾未愈,欲遣官代行,可乎?’公曰:‘亦须至坛所,虽不能行礼,人心亦安。’上至斋宫,复召公曰:‘朕惟俯伏难于起身,欲令一人扶之。何如?’公曰:‘陛下能力疾行礼,尤见敬天之诚。’遂蒇事而还。”真可谓“羽林十万领金貂,日月旂常出绛霄。扈从侍臣齐上马,君王亲驭玉逍遥。”③

本年二月,会试的时候贡院起火,烧死举子九十余人。同一时期,朱祁镇为祈祷消灾,命李贤撰写青词。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要求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李贤借机在青词中建善言。并借月晦夜空中有声等天气奇响异象,上《乞消天变》密疏:“传言,无形有声谓之‘鼓妖’,上不恤民则有此异。惟陛下悯念黎元,凡一切不便于民者,悉皆停罢,则灾变可弭。”“上览之,即召公曰:‘此事,正须先生言,先生不言谁复言者?其具宽恤事条,密封以来。’公遂疏十事:一、清淹禁罪人,二、止银场煎办,三、停岁造纸札,四、蠲被灾粮税,五、弛刍粟之征,六、罢亏损马匹,七、饬边臣抚恤兵民,八、命有司存恤流移,九、戒御史纠察贪吏,十、禁外官因事科敛。上曰:‘朕谛观之,皆实惠也,宜即诏天下。’公又请:罢江南所造缎疋及烧磁器,清锦衣卫所监罪人,止各边守臣进贡,已下番所遣使臣,停内外买办、采办。上不从,公执之数四,止取前十条行之。左右见公力争皆寒心,同列亦为公惧。公曰:‘古之大臣知无不言,今虽不能尽然,至于利害系国家安危者,岂可默默以苟禄位?’然上圣明,亦不以为忤也。”

这一年朝廷新建弘仁桥,又叫宏仁桥,在今北京市通县西南四十四里,跨凉水河上。《清一统志·顺天府四》载:“旧名马驹桥。明天顺七年改建,赐名。长二十五丈,为洞九,以水”。此前桥在南海子东墙外,旧名马驹桥,水自城西南经南海子出。“岁以木为桥,水涨即冲去,往来者病涉。上悯之,发帑金数万,改建石桥,因命阁臣李贤、陈文、彭时往观焉。贤言:工役浩大,莫若用军士,一月人给银一两,则力齐而工易完。从之。桥成,改名弘仁,命贤为碑记。”本年四月初二,李贤作《敕建弘仁桥记》。

本年闰七月,皇帝以母后胡氏因疾请问尊号。胡氏,全名胡善祥(1402年5月20日—1443年12月5日),山东承宣布政司使兖州府济宁州(今山东省济宁市)人,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光禄卿胡荣第三女,女官胡善围之妹。天性贞一,举止庄重,颇有贤名。永乐十五年(1417年),以贤为名,选为皇太孙(朱瞻基)正妃,洪熙年间,封为皇太子妃。明宣宗即位后,册立为皇后。因只生下二位公主,·79·第一章大明首辅李贤在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以胡皇后无子多病为由,命其上表辞去皇后之位,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法师,得到张太后眷顾。正统八年(1443年)十一月初五日,薨逝,谥号“静慈仙师”。

明以孝治天下,英宗在这时认为母后胡氏的尊号“静慈仙师”“非令典”“欲上皇后尊谥,而左右不可。乃召问贤。贤赞之且曰:‘以臣之愚,陵寝享殿神主,皆如奉先殿之式。庶几称陛下之明孝,不然虚文矣。’上即命举行。天顺七年(1463年)闰七月,正式下诏恢复胡氏皇后的号位,追谥胡氏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附庙。”

深荷皇恩与门达之诬

天顺年间,因锦衣卫的官校恣行残暴造成严重的祸患,李贤多次请求禁止。朱祁镇召来门达,予以告诫、劝谕。然而门达恃宠更加骄横。李贤找机会又向朱祁镇陈述门达之罪。朱祁镇又召门达前来,多加告诫。自此以后,门达对李贤恨之入骨。他曾在朱祁镇面前进谗,称李贤接受大臣陆瑜的贿赂,助其升任刑部尚书。朱祁镇颇感疑惑,以至于在半年内都没有下达陆瑜升官的诏命。

当初,御史刘浚弹劾安远侯柳溥兵败之罪,触怒了朱祁镇。李贤说御史是国家耳目之官,不宜谴责。石亨诬陷李贤曲护刘浚,皇上受到迷惑,朱祁镇渐渐疏远了李贤,并说:“罢免李贤,那将专用彭时了。”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很吃惊地说:“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可罢去?”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并说:“如果李贤被罢去,彭时不能独留。”皇上听到这话才醒悟,对李贤的怒意才消解,又待之如初。袁彬仗着皇上旧恩,不肯居门达之下。门达深恨他,他访知袁彬的妾父千户王钦骗人财物,便奏请将袁彬下狱,判自赎徒刑还职。有个叫赵安的,最初作为锦衣卫力士给袁彬办事,后被贬戍铁岭卫,被赦回后,改做府军前卫,因有罪被下到诏狱。门达判赵安改补府军是由于袁彬请托的缘故,于是再次逮捕袁彬,进行拷打,诬陷袁彬受石亨、曹钦的贿赂,用官家木材建私宅,向督工的宦官索要砖瓦,以及夺人子女为妾等罪名。军匠杨埙不平,击登闻鼓为袁彬诉冤,言语连及门达。诏令并交门达审理。门达借机拷打杨埙,教他引出李贤,杨埙即谎称:“这是李学士教我干的。”门达非常高兴,立即上奏皇上,请求法司在午门外会审杨埙。皇上派宦官裴当监视。门达想抓住李贤一起审讯,裴当说:“大臣不可辱!”门达这才罢了。到审讯时,杨埙说:“我不过是个小人物,怎能见到李学士?这都是门锦衣教我。”于是李贤得免被执之险。门达气色沮丧,话都说不出来,袁彬也历数门达纳贿的情状。事情真相大白后,贤上疏力辞,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为言。上不允辞”。并劝解说,此事不用介意。至此,李贤一生中所历的第四次大的危机才得以解除。而李贤虽然逃脱了诬枉之害。但其堂兄,时任湖广参议的李孟芳,在天顺七年十一月初七日,因都指挥佥事门达言校尉丁礼等访知李孟芳有贪淫迹。帝命锦衣卫,执湖广布政司参议李孟芳下狱。

这一年的冬天,鞑靼部落派贡使到了边关,英宗不愿接见他们。李贤劝英宗按惯例召见他们,以维持边关的安宁。英宗接受了他的意见。

终天顺一朝,李贤任首辅,吕原、彭时辅佐他,但李贤受朱祁镇委任最专。李贤常常独自与朱祁镇谈话,很久才出来。一有事情,朱祁镇一定召李贤去问这样处理是否可行,或者派宦官去询问李贤。李贤务持大体,尤其以珍惜人才、广开言路为急务。他所推荐的年富、耿九畴、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绍等人,都是名臣。李贤时常劝朱祁镇召见大臣,凡有所推荐,必定先与吏部、兵部讨论后再定。他入宫应对朱祁镇时,朱祁镇询问文臣情况,李贤请他问王翱;问武臣,则请他问马昂。这两人在左右辅佐,因此李贤言无不行,而人们也不担忧李贤专权,只有众小人与李贤为难。然李贤却不持宠妄行,谨言慎微,在朝之日,无一日不如履薄冰。他在这一年夏天作的《临深轩记》,深刻地反映出他为臣子的克己之心志:

予天顺癸未之夏,构小轩于后庭之中,扁曰“临深”,盖取《小旻》诗中“如临深渊”之义。客有见者惑焉,请更之,曰:“子为是轩,乃燕息之所,身之所安也。今以‘临深’名之,则危之也,毋乃不可乎?”予曰:“子言虽似,然未知名轩之意也。且危之者,固所以安之也。苟无危之之心,而欲身之安者,鲜矣!是以古之圣贤,兢兢业业,无时而不戒谨恐惧,故能免夫败亡之祸。《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孔子于《系辞》赞之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又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岂惟《易》道为然,凡《诗》《书》《春秋》《礼》《乐》之道,莫不皆然。而戒惧危亡之说,未尝为第二义也。然则,后世之士有志于圣贤之道者,其存心行已亦惟如是而已。不然,则必至于慢易而倾覆之矣。此名轩之意也。况予滥居宥密之地,所谓在四而多惧者,可不危乎?假使处豫亦必如六二之介,于石不终日可也。岂可狃于安乐,躭恋不已,而至于溺哉?”客乃怃然曰:“吾之所知者,近也。若子之言,其所知者远也。”语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其庶几无近忧矣乎?斯轩斯名诚不可更,于是乎记。

铁笔传贤臣

胡濙(1375—1463年),字源洁,号洁庵,因谥号“忠安”,又称作“胡忠安”。武进(今江苏武进)人。明朝初年重臣、文学家、医学家,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之一。胡濙生下来就是白发,到满月后头发才变黑,当时传为奇闻。建文二年(1400年)中进士,历授兵科、户科都给事中。曾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朱允炆下落。胡濙历仕六朝,前后近六十年,为人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被比作北宋名臣文彦博。其中任礼部尚书三十二年,累加至太子太师。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逝世,获赠太保,谥号“忠安”。胡濙留心医学,曾与戴思恭讲《内》《难》诸经,推张仲景为医学正宗。著有《卫生易简方》《芝轩集》《律身规鉴》等。

天顺七年,礼部尚书胡濙去世,李贤作《礼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谥忠安胡公神道碑铭》。

注:①褧,音(jiǒng),指的是用麻布做的罩衫。②春祀秋祭,又称春祀秋尝。古人在每年的立春前都会进行祭祀,已期待来年收获满满。到了秋天霜降以前在进行祭祀已感谢天地赐予的食物。③李良柱的《春祀歌·其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