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平乐娘娘腔(我想带你吃调庙)

恭城平乐娘娘腔(我想带你吃调庙)(1)

平乐话古:我想带你吃调庙

吃调庙?是什么意思?大部分人都不明白,甚至有人听都没听过,这不是笔者杜撰出来的新名词,是平乐遗存"赶会期"的别称,在平乐南部地区,这已是有近千年的传统习惯了,2018年6月已成为桂林的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编了一首打油诗来先助阵。

恭城平乐娘娘腔(我想带你吃调庙)(2)

吃调庙

此景只应平乐有,

另情便是假李逵。

别无他处来分店,

调庙吃来显金贵。

恭城平乐娘娘腔(我想带你吃调庙)(3)

平乐县古称昭州,经历1700多年的风雨,孕育出丰富而厚重的一方文化。农耕文化、船家文化、过山瑶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在这里相互交集、融汇,无不令人称绝。而平乐民间至今盛况空前的"会期"是最具平乐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在辞海和百度中,找不到"吃调庙"这个词,但在平乐南部地区,"吃调庙"是一个响当当的号召"聚会"用语,妇孺皆知。

恭城平乐娘娘腔(我想带你吃调庙)(4)

所谓"吃调庙"即"赶会期",顾名思义也就是"相会"、"聚会"和"吃耍"的日子。这一天,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拉家常、叙亲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听歌看戏,热火朝天。

每年的农历九月、十月之后,也就进入了平乐"吃调庙"的高峰期。这时,各村各屯的"吃调庙"接踵而来,一村一节,一寨一会,轮番开场,不亦乐乎!

恭城平乐娘娘腔(我想带你吃调庙)(5)

"吃调庙"的来历:有关学者通过对平乐"调庙"文化进行大量考察研究后发现,平乐的"调庙",大多集中在阳安、青龙、张家、同安、源头、二塘、桥亭等几个乡镇,这些乡镇又以"本地话"语系的村屯最为突出。

所谓"本地话",也就是平乐中南部乡镇一种特殊的语言。阳安、青龙、张家、同安的大部份以及源头、二塘、桥亭乡的一部份人口使用。平乐"调庙"的演变和发展与这一地区历史、人文心理和民俗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恭城平乐娘娘腔(我想带你吃调庙)(6)

据史料记载,唐天佑2年(公元905年),昭州(平乐)发生瑶民动乱。时任山东青州太尉陶英和李梁,受朝庭封为征南大将军,率8万军队远征。大军兵不刃血,平定了动乱。两年后,唐天佑4年(公元907年),唐朝发生政变,朱温(梁太祖)易唐为梁。陶、李、莫、翟、宾、欧等将士不愿为梁臣,遂辞官解甲,屯居于昭州南郊"南木垌"(即今张家、阳安、青龙、桥亭、同安、源头一带),成为平乐的第一代中原移民。

恭城平乐娘娘腔(我想带你吃调庙)(7)

一是与陶、李、莫、翟、宾、欧在平乐的始祖生日有关。

据平乐《陶氏族谱》记载,由于在"平乱"期间奉行唐太宗以来"爱华夷如一"、"绥之以德"民族政策,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解甲屯居后,为了更好地在远离中原故土的岭南站稳脚跟,五大姓氏人家相互联姻,缔结亲情,抱团发展。于是,无论哪家红白喜事,五大姓氏都会前来帮忙和祝贺。始祖生日这天,是最为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就成为某姓氏特定的"调庙",如郡塘的正月十三,陶村的三月初五。

二是庙会。这种"调庙"往往是不同姓氏几个村屯同办。由于同信一个神灵,建一座庙宇。在庙宇落成,神灵入殿或者神灵生辰日这天,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种"调庙",也叫"庙会"和"会期"。阳安乡阳安村、湖广朝等村屯举办的"三月三"会期;青龙马田、白辰、金盏、新塘基、水碓、桥亭的兴隆等村屯兴办十月十九"令公庙会";青龙乡平地村、张家镇砧板寨、桥亭乡玄潭村兴办的 "三月十五"庙会;老埠、砧板寨子等村屯张家镇朝仙七村"十月初六"庙会;阳安下加东、久宜、雷峰、红珠地、大井头、瓦窖、老田垌等村屯兴办的"十月十五";青龙乡豆地岭、明月道、竹山根、灵田、罗香塘、阳安乡的古端这一片村屯兴办的"十月二十七"庙会;平乐街、沙子街、张家的榕津街、同安的华山街兴办"三月二十二"或"三月二十三""妈祖"庙会;沙子街、二塘街、长滩街村兴办的五月十 三"关公庙会";"农历十月十六",桥亭、青龙乡"六条冲"、青龙乡鱼笱、长滩金峡等少数民族村寨兴办"瑶王节"等等。

恭城平乐娘娘腔(我想带你吃调庙)(8)

这就造就了平乐南部地区的这种"调庙"盛会,而且,千余年来,长盛不衰。这种调庙的形成是一个约定俗成,没有固定的客源和请柬。亲戚朋友,过客路人,一个熟悉人可以带一帮素未相识的朋友,来者即客,主家一律盛情款待。

客人去"吃调庙"无须带什么礼物,一包饼干,几斤水果,或者是从自家带来的一点小特产就进了家门。结对而来的客人,无须个个都带礼物,只要领队一人携礼就行。"几元钱一包饼干,一大群人会吃一天。"

"吃调庙"结束,主人还要回赠客人一份小礼物。回赠的礼物大都是主人家自制的糍粑、米粉、米饼之类小美食。主人回赠大方,客人推而不拒,礼仪周到,令人感动。

恭城平乐娘娘腔(我想带你吃调庙)(9)

所以笔者说:"此情只应平乐有!"

"吃调庙"主要突出在吃、玩和交流感情。"吃"主要突出地方特色美食。调庙这天,家家杀鸡宰鸭、蒸糕打饼,丰富多彩。早餐一般是吃米粉、尝糍粑、喝油茶。平乐传统的米粉分两类:一是手切粉。把打好的米浆放到一个很薄很薄的盘子里蒸熟,取出来后,放到案板上用刀切成手指大小。另一种叫筷子粉。把米浆放到一个有很多穿孔的葫芦瓢,通过拍打、摇动葫芦瓢沿,把米浆滤进已经烧开了水里,煮熟后捞出,便成了米粉。这种米粉工艺要求较高,制作难度高,上等的米粉特点是软、脆、韧、长。配上一些肉沬、腐竹、辣椒做成的佐料,特别爽口。"玩"主要是看和参与文娱活动,往往因节日主题而定。也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古时候,有表现农耕文化、健康上向的文娱活动,如抢犁耙炮、赛龙舟,调龙舞狮、对山歌、唱彩调、演桂剧、扭秧歌等。

文明、礼仪的文化内涵,促使这种民俗一直伴随着昭州古城一起发展和流传,无论政权更迭,世事沧桑;也无论你是倡导,还是反对。一年一度,定期而至,不更不改,一千年不变。

来平乐,有个"调庙"等你吃……

恭城平乐娘娘腔(我想带你吃调庙)(10)

以上图片部分来源于平乐发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