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铁靠什么吸收(那些年补铁踩过的坑还记得吗)

虽然在人体内所占的含量很少,但却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而且是含量最高的微量元素,在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世卫组织报道,全球大约有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铁元素缺乏情况,其中婴幼儿、孕妇、育龄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

补铁靠什么吸收(那些年补铁踩过的坑还记得吗)(1)

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机体缺乏铁元素,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贫血,是最为常见的贫血类型,也是铁缺乏发展的最终阶段。

而补充的铁元素,只能以二价铁离子或者血红素铁的形式,被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上段吸收进入血液后发挥作用。但在吸收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此造成影响,比如铁的形态、食物、药物等。

补铁靠什么吸收(那些年补铁踩过的坑还记得吗)(2)

所以很多人在补铁的时候可能都踩过大大小小的坑,从而影响了效果。因此下面的常识一定要知道。

食补不一定比药补好。

含铁量丰富的食物确实不少,而且很多人认为,通过食物来补充铁质会更好,尤其是在“药食同源”这一说法的影响下。如果是轻微缺铁的人,食补可能会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如果已经出现严重的缺铁甚至是缺铁性贫血,那么食补的作用就不大了。

补铁靠什么吸收(那些年补铁踩过的坑还记得吗)(3)

有机铁比无机铁好。

无机铁的代表药物为硫酸亚铁,常作为参照来评估其他类型的铁剂的吸收率。而有机铁则是有机酸根与铁离子的结合物,常见的药物有富马酸亚铁、多糖铁等。

无机铁制剂相对来说生物利用度较差,对胃肠道也会造成较大的刺激,而且铁锈味比较重。另外,性质也不稳定,容易出现变色。另外,像富马酸亚铁这类的第二代补铁剂,是以离子形式吸收的,容易受到其他成分的干扰,而且有利的亚铁离子会产生内源性自由基,损伤细胞膜。

补铁靠什么吸收(那些年补铁踩过的坑还记得吗)(4)

一些有机铁制剂如右旋糖酐铁,比无机铁容易吸收,它是由三价铁的微分子右旋糖酐、氢氧化合物等构成的大分子络合物,能够快速溶于水,形成亲水性胶体以后可以依附在小肠黏膜和结肠处,并且和右旋糖纤维相互作用产生分解,从而使得铁元素的吸收率升高。

补铁靠什么吸收(那些年补铁踩过的坑还记得吗)(5)

图源网络,侵删

而且右旋糖酐铁能改善患者铁代谢负平衡状态,提高血红蛋白的浓度,继而改善缺铁或缺铁性贫血,并且不容易对患者的胃肠道造成额外的刺激。

再者,右旋糖酐铁对机体肾皮质没有明显的诱导作用,有利于维持局部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平衡,避免因长期补铁而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出现紊乱,有助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补铁靠什么吸收(那些年补铁踩过的坑还记得吗)(6)

补铁要看铁元素的含量。

在选择口服补铁制剂时,要特别留意铁元素的含量,因为补铁补的就是铁元素。不同产品的含铁量是不同的,因此要注意产品包装或说明书里标识的铁元素含量,这样才能保证补铁效果。

《缺铁性贫血营养防治专家共识》中提到,确诊缺铁性贫血后,建议孕妇和成人补充铁元素100-200mg/d。而右旋糖酐铁分散片按铁计每片含25毫克铁成人一次口服2-4片,一日1-3次,便能满足补铁需求。而且分散片剂型不仅可以用水送服,还能溶于水后口服,服用更方便。

补铁靠什么吸收(那些年补铁踩过的坑还记得吗)(7)

补铁制剂可与维生素C同服,促进铁吸收。

维生素C有助促进铁的吸收。有研究发现,铁质进入机体后主要在胃黏膜、空肠、十二指肠等位置吸收。而维生素C是酸性药物,有助促进三价铁转变为二价铁,继而使其更容易被机体吸收。但要注意,也不可以过量补充维生素C,以免引起不适。

血红蛋白水平恢复正常要继续补铁。

通常在开始补铁后,贫血的症状就会逐渐得到改善,储备铁含量也会逐渐恢复正常。但是补铁治疗一般需要至少3个月,待指所有指标恢复正常,且血清铁蛋白水平>20mg/mL后,再停止补铁。

补铁靠什么吸收(那些年补铁踩过的坑还记得吗)(8)

补铁期间要注意饮食。

口服铁剂期间,不要喝浓茶、咖啡、牛奶等,以及避免进食含钙或高磷酸盐的食物,因为这些物质可能会与铁剂发生络合反应形成沉淀而影响铁质的吸收。

结语

补铁这件事看似简单,但其中还是有很多事项要注意的,否则就白费功夫了。因此在补铁前要了解相关的事项,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服用铁剂来补铁,同时配合饮食调理,以免达不到相应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缺铁性贫血怎么补##补铁#

参考资料:

[1] 赵聪,黄浩,陈贵堂. 缺铁性贫血与补铁剂研究概况[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8):3216-3221.

[2]张帆,王志萍. 右旋糖酐铁分散片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7):140-142,146.

[3]协速升右旋糖酐铁分散片说明书

[4]祝建材. 缺铁性贫血:补铁无效细寻因[J]. 医食参考,2013(6):18.

[5]中国营养学会“缺铁性贫血营养防治专家共识”工作组. 缺铁性贫血营养防治专家共识[J]. 营养学报,2019,41(5):417-42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