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春雨初霁与陆游其他诗的区别 解读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我很喜欢陆游的一首七言律诗名叫《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写这首诗的时候,陆游已经是六十二岁了,他已在老家绍兴赋闲五年,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他奉诏入京,接受严州(位于浙江西部)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宋孝宗,他住在西湖边的客栈里听候召见(据说他住在砖街巷南与山子巷交叉处),在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著名的诗句,孝宗听后也是非常赞赏,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临安春雨初霁与陆游其他诗的区别 解读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临安春雨初霁与陆游其他诗的区别 解读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临安春雨初霁与陆游其他诗的区别 解读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我很喜欢陆游的一首七言律诗名叫《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写这首诗的时候,陆游已经是六十二岁了,他已在老家绍兴赋闲五年,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他奉诏入京,接受严州(位于浙江西部)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宋孝宗,他住在西湖边的客栈里听候召见(据说他住在砖街巷南与山子巷交叉处),在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著名的诗句,孝宗听后也是非常赞赏。

笔者认为这个时期诗人从少年的意气风发到壮年的裘马轻狂都已随着时光流逝一去不返了,思想上也有很大的转变,对朝廷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的“鸵鸟心态”认识得更加清楚了。由于他的“北伐抗金、光复中原”的主张得不到朝廷的认同,被主和派排挤,只做了一些小官,比如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这类芝麻官。这次孝宗安排他担任严州知州,他并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情绪,从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这么多年的宦海沉浮已经厌倦了,第一句“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便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发出这样的感慨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因为他写的都是慷慨雄浑的爱国诗词,所以显得不尽合乎情理。

他对偏安一隅、软弱腐败的朝廷忧心忡忡,第二句他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说明了诗人一夜未眠,听着春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到了第二天早晨听到巷子里有人卖杏花,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形势的惆怅和忧愤。第三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文字表面上虽是在描述诗人在写字、品茶,可其实是诗人想表达自己很无聊、很清闲,一个“闲”、“戏”字十分巧妙的表现出来,更加凸显出他的无奈,也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所以诗人最后一句用“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来表达他想尽快离开这“歌舞升平”的京城,离开这“醉生梦死”的温柔乡,既是表达对朝廷那些麻木、昏聩的官僚们的一种不满,更是对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朝廷一种讽刺和失望,他对南宋的朝廷和社会精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表达于诗文。公元1189年,宋光宗即位,陆游建议“减轻赋税、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恢复中原”。不久后因陆游“喜论恢复”,谏议大夫何澹弹劾陆游之议“一肚子不合时宜”,主和派也借机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在他人生最后的时刻,陆游写下了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临死也不忘“恢复中原”之志,实在令人可敬可佩,而八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旧可以从他的诗词中穿越滚滚的历史长河看见那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了。(《解读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二〇二三年二月十五日星期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