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川不叫蜀(四川简称蜀可有没有想过)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蜀是一个历史悠远的文明古国,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已见称于世,而它的早期发展,则是与黄帝、颛顼、大禹等中国古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紧密相关的。

为什么四川不叫蜀(四川简称蜀可有没有想过)(1)

四川简称蜀。“蜀”的本义是指桑蚕,是家蚕的近祖或前身,它同一般的野蚕是不一样的。古文献对于“蜀”的解释,较早见到的是《韩非子·说林下》其文曰:

鳝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鳝,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淮南子·说林》的说法与此大同,其文曰:今鳝之与蛇,蚕之与蠋,状相类而爱憎异。

高诱注曰:人爱鳝与蚕,畏蛇与蠋,故曰异也。

蠋、蜀二字,是正字与俗体字之别,实乃一字。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于高诱注下说:“蠋本作蜀。作蠋者,后人依《韩非子·内储说上篇》改之也。”

又说:“《广韵·螺韵》‘蜀’字下引此文,正作‘蚕与蜀相类而爱憎异也’,蜀正字,蠋俗字耳。”段玉裁亦持此看法。可见,“蜀”、“蠋”二字原无区别。

为什么四川不叫蜀(四川简称蜀可有没有想过)(2)

但是,与蚕形状相似而令人爱憎异的“蜀”究竟为何物,《韩非子》和《淮南子》并没有明确指出,所以引致一些不同的猜测,或以为蜀是一种螫人的毒虫,与蚕无关。其实,古文献对此有明确记载,所谓蜀,就是桑蚕。

《说文·虫部》“蜀”:“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娟。《诗》曰‘娟娟者蜀’。”此处所说“葵中蚕”,应作“桑中蚕”,《尔雅》释文即引此作“桑中蚕”,可为其证。段玉裁注云:“《诗》曰:‘蜎娟者蜀,蒸在桑野’,似作桑为长。”又云: “《毛传》曰: ‘蜎蜎,蠋貌;蠋,桑虫也。’《传》言虫,许(慎)言蚕者,蜀似蚕也。”朱熹《诗集传》也说:“蠋,桑虫似蚕者也。”

古代以蚕为虫类,所以蜀为“桑中蚕”、“桑虫”。

既然蜀是桑中蚕,当然就可以肯定它是桑蚕,而不是所谓螫人的毒虫。至于蚕与蜀“状相类而爱憎异”,乃因蜀是家蚕的前身,自然不像家蚕那样驯服可爱,体态也不一样。

其他文献对此亦有解释。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二》说:

“蚕之类多。《尔雅》曰:‘蟓,桑茧。仇由,茧、樗茧、栾茧。蚢,萧茧。'此皆蚕类吐丝成茧者。食桑叶为茧者曰蟓,盖蚕也,或云野蚕。食叶、棘叶、栾叶为茧者曰仇由。食萧叶为茧者日蚢;萧,蒿也。原蚕者,再熟之蚕也。”

为什么四川不叫蜀(四川简称蜀可有没有想过)(3)

明确指出食桑叶之虫为蚕。

这告诉我们两点:第一,桑中之蚕并不是螫人的毒虫,而是蚕;所谓“或云野蚕”,即是桑蚕,而这就是指蜀。第二,桑蚕不但所食之物与其他“蚕”(真正的野蚕)不同,而且所为之茧也与其他“蚕”茧不一样,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现代生物遗传学知识表明,家蚕是从桑蚕而不是其他野蚕驯化而来的,只有桑蚕能够经过人工驯养演化为家蚕,其他野蚕则不能驯化为家蚕。家蚕和桑蚕的这种亲缘关系,从其性状、杂交可育性、染色体数等方面,已得到充分证实。铃木义昭对家蚕和桑蚕的mRNA作了对比研究, 提出了家蚕由桑蚕驯化而来的生物化学论证材料,认为“丝素是一种极端的蚕白质,它在进化过程中动人地分歧着。

家蚕和桑蚕的二种丝素mRNA用现代的标准来鉴定是不可辨别的,这就对两种蚕类是祖先和后裔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就现在所用的各种方法来说,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告诉我们在它们的分子大小和核苷顺序方面,能非常精确地看到细微的差别。而其他的野蚕丝, 例如博蚕丝和霍顿野蚕丝 等, 迄今仍不能从茧中抽出丝来。

这就说明,蜀就是桑蚕,它与其他野蚕有着很大区别,不能混为一谈。这一结论不仅与古代文献的记载相符合,也同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相一致。

为什么四川不叫蜀(四川简称蜀可有没有想过)(4)

古蜀人的始源,从中国古籍考察,可以追溯到蜀山氏。所谓蜀山氏,顾名思义,就是居住在蜀山的族氏。

蜀山氏的来源十分古远,早在先秦已见诸记载,《世本》、《山海经》等先秦古籍即载有“蜀山氏”名号。及至汉初,在《大戴礼记》和《史记》中,均载有“蜀山氏”之名。诸书并谓“蜀山氏之女名昌濮”,或谓“濁(蜀)子”,其见称于世的时代是黄帝时代。

所谓黄帝时代,笼统而言,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末叶,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晚期或龙山时代较早时期,约在公元前2700~2600年。这表明,以蜀命名的这支族群,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蜀山何在呢?

蜀山,是指今岷江上游所在之地的岷山。蜀山之名,早见于《史记》、《汉书》。《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其中,“自华(山)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蜀之汶山。水曰河,……江水,祠蜀。”渎山即岷山,亦即江水所祠之“蜀(山)”。《汉书·地理志》“蜀郡前氐道”下班固原注说:“《禹贡》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证明江水所祠的蜀山即是岷山。

为什么四川不叫蜀(四川简称蜀可有没有想过)(5)

宋人对于蜀山所在,考证颇多。《太平寰宇记》卷七八“茂州石泉县”下载:“蜀山,《史记》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盖此山也。”《路史·前纪四》说:“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柏濩,鱼凫,各数百岁,号蜀山氏,盖作于蜀”。又引《益州记》说:“岷山禹庙西有姜维城,又有蜀山氏女居,昌意妃也。”《路史·国名记》又说:“蜀山(按:今本无‘山’字,蒙文通先生据《全蜀艺文志》引补),今成都,见杨子云《蜀纪》等书。然蜀山氏女乃在茂。”又说:

“蜀山,昌意娶蜀山氏,益土也。”这些记载虽有分歧,但共同指认蜀山在岷江流域的岷山地区,是有充分依据的。

蜀山氏所居之地,又名叠溪。据考证,“叠”字应出于先秦金文“螺祖”二字合文之省,当为黄帝元妃螺祖曾经入蜀的见证。这表明,蜀山氏是一支善于驯养桑蚕并利用桑蚕丝作为纺织原料的族群,它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以事为氏”的通行命氏之法。蜀山氏的名称显然意味着,这支族群早在公元前2700~2600年就已经站在了中国蚕桑丝绸早期起源的门槛上了,它的经济文化在当时的中国处于领先地位。

蜀的本义是指桑蚕。作为地名,蜀最初是指岷江上游的蜀山,即岷山。作为族名,蜀最初是指生息繁衍在蜀山并以饲养桑蚕为业的蜀山氏。后来,由于黄帝元妃螺祖入蜀、教民养蚕,蜀山氏便转化为以饲养家蚕为业的蚕丛氏,蚕丛氏继承了蜀的名号,称为蜀王,其族类也就称为蜀。由此,便在蚕丛氏的基础上形成了古蜀历史上的早期蜀族。

为什么四川不叫蜀(四川简称蜀可有没有想过)(6)

早期蜀族的概念,是指狭义的民族概念而言,即在原始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晚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末叶文明起源的时代,随着蚕丛氏、柏濩氏、鱼凫氏等部落间的“合并”和“融合”而形成的古代民族。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