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种植粟的是哪个流域(西周时期粟类作物已在皖南种植)

央广网北京3月23日消息 近日,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分析安徽井水墩遗址出土的大量粟遗存及粟黍植硅体发现,良渚文化中晚期稻是单一的农作物;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已开始粟的种植,黍粟农业南传至皖南地区,形成混作农业。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地球科学前沿(英文版)》。

在中国南方,早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粟黍等旱地作物逐渐向南传播。当前,了解安徽南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时空过程主要依赖历史文献,考古证据相对有限,亟需结合相关遗址的专项研究填补空白

井水墩遗址位于安徽宣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地层堆积厚,有多个时期的叠压关系,在当地较为少见,为开展该遗址文化分期与植物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此,研究人员希望以井水墩遗址的材料为依托,同时运用植硅体和大植物两种分析方法,借助已有的植物考古成果,深入探讨皖南地区良渚文化中晚期和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稻作农业与粟黍农业发生发展的特点。

研究人员挑选新石器时代末期及两周时期遗址典型剖面和部分灰坑分别进行大植物浮选和植硅体分析,同时结合史料记载与古环境背景推测,粟黍农业在皖南地区大规模发展的动因有二:其一,《史记》等历史文献记载两周时期吴太伯自关中地区“南奔荆蛮”建立吴国,人群的迁徙推动了粟黍农业传播至安徽南部地区;其二,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显示,西周时期全球气温普遍呈下降趋势,气候环境变化可能是促使当地先民调整作物种植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了混合农业在安徽南部地区的出现。这一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新石器晚期以来安徽南部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和粟黍传播路线提供新的证据。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707-021-0956-z

最早种植粟的是哪个流域(西周时期粟类作物已在皖南种植)(1)

井水墩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的三维模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