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

01

今天跟发小聊天,得知她大学毕业的弟弟回老家务农了。

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1)

通过竞选当了四年村支书,年薪不到两万,家里的蔬菜大棚经营不善,欠了一屁股债。

不禁感叹: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

他弟弟小时候是公认的学霸,大学毕业原本想留在大城市打拼一翻,结果毕业证刚拿到手,就被父亲强制要求回老家,如果不从,便要断绝父子关系。

从小习惯了听从父亲的安排,尽管心里不愿意,他还是回了老家。

然而,一切都不像他想的那样。尽管如此,他还是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娶了一个农村未上过大学的女孩,生了两个孩子。

现在的他,经常跟父亲吵架,后悔曾经的选择,可是,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不可逆的。

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2)

父亲本以为回老家对儿子而言是一件好事,没想到蔬菜大棚并不好做,看着儿子颓废的样子,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悔恨。

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这种“都是为了你好”的安排,并没有让孩子过的更好,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甚至影响了下一代的未来。

然而,这样的例子却比比皆是。

出国留学,考公务员,考事业编甚至结婚对象都要选择父母安排的。

这真的是为孩子好么

去年,我们的营销副总辞职了,大家都很意外,因为老板非常认可她,如果她能做下去,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当大家为她惋惜时,才了解到她出国读书的女儿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好几次因为自杀进了医院急诊。

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3)

她常年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只想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最好的。在她眼里,出国留学,就是她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然而,她的女儿并不喜欢出国读书,远离了亲人、朋友,让她特别没有安全感。

强势的她硬逼着孩子去了,没想到,一年半的时间,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儿变得情绪暴躁,自闭,甚至有时候会自虐。

她只好辞了工作全身心地陪伴女儿。可是,纵使再多的钱,再多的陪伴也换不回女儿阳光的青春。

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4)

就像《你就是孩子的玩具》里写的那样:我们或许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02

最近的热播剧《少年派》中,闫妮扮演的妈妈,在陪读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感悟,她说,生下孩子,她问护士的第一句话是孩子全乎么?

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5)

她最初的愿望只是希望孩子健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对孩子的要求变了。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规划好的路去走,如果孩子反抗,她就会很愤怒。

她的这种感受,我也有,怀孕生产时,只希望孩子健康,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跟同龄的小伙伴进行对比时,要求就产生了。

别人家的孩子上早教,我也要孩子去;别人家的孩子学画画,我也要孩子学;甚至别人家的孩子说话早,我都要焦虑的睡不着。

有时候,仔细想想我们了解过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么?

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6)

发小的父亲有一句特别经典的话:小孩子知道啥?我说的就是对的,就得按我说的做。

其实,这种思想很多父母都有,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为孩子安排、操办一切。

然而,即便父母是发自内心地为了孩子好,为孩子去做一切,孩子的自主性得不到尊重,内心也会不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做了那么多,却得到不孩子一句感谢的原因。

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7)

意大利幼教专家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它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每个孩子内心都渴望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8)

就像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写的那样:每个孩子天然有他们的使命,而若父母想决定孩子的命运,他们就是破坏了孩子的命运。

03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美好,最好能够出人头地,因此在管教的过程中,因为心急或者固有的经验,容易用错方法。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总结了几种父母管教孩子的常见误区:

控制型

命令和威胁孩子,是控制型父母最典型的表现。

昨晚溜娃时,就遇到了这么一对父母。在公园的广场上,兄弟两人玩High了,跑的不亦乐乎。妈妈想要回家,叫了兄弟两个几声,都没有回应,最后大喊:都给我停下来!不许乱跑,再跑就别想看电视!

听到妈妈的喊话,兄弟俩有点沮丧地停了下来,乖乖地跟着妈妈回家了。

被父母过度控制的孩子,往往没有责任感,甚至长大后更容易放纵自己。

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9)

放任型

不理孩子,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样子,是放任型父母的典型表现。

樊登老师曾经讲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爸爸和儿子约定了时间,去游乐场玩耍。结果儿子在外面跟小朋友玩HIGH了,忘记了时间。

等到回家时,爸爸就只管忙自己的,无论孩子跟他说什么,他都不搭理他。

孩子一开始是愧疚,后来变成了自责,最后就只剩了愤怒。而且这件事情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成年以后还记得那种绝望的感受。

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10)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缺乏约束和规矩,没有群体归属感。

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在小区溜娃经常看见的一个现象就是,孩子摔倒了,大哭,父母上前说:没事、没事、不疼啊,坚强一点。

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11)

其实这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走到孩子跟前,确认孩子的状况,并询问:你没事吧?

如果孩子受到了惊吓,要告诉他:妈妈看到了,你荡秋千荡的很高,掉下来确实吓人,要不要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再去玩?

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最常见的是用小贴纸奖励孩子的新习惯,用玩具让孩子听话,用金钱鼓励孩子考好成绩。

其实这种行为叫贿赂。

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12)

被贿赂教育长大的孩子不喜欢遵守规矩或者好好表现这件事本身,他们只是为了得到外部奖励。

04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为父母,我们其实更像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引导孩子成为他内心中渴望的那个样子。

在网上曾看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闫妮读书会(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13)

我们都是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可是孩子是否也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爱。如果感受到了,他们会乐于听从父母的安排,如果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那父母的管教在孩子看来就毫无意义。

所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吧。

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而是在任何时候都愿意理解、倾听、帮助孩子,这就需要父母重视家长这份工作,愿意为之学习和改变。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帮助和引导下,长成自己原本的样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