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是哪八旗(清朝八旗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

八旗制度可以说是清代根本制度,"八旗贵族"就是清朝的贵族。

1、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人(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最开始只有两个旗,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领的黄旗和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所领的黑旗。后来由于黑旗在夜间不便区分,所以就改成了蓝旗。 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扩大,又增添了一个白旗,由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担任旗主。后来,努尔哈赤将原来的三旗改为 黄、白、红、蓝四旗。不久后,又在四旗的基础上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至此, 八旗制度初步形成。

2、自从1601年起,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直到清王朝土崩瓦解,八旗贵族便一直过着上等人的生活。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被视为清王朝统治的核心与根本。最初的时候,只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4旗。到了1615年,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备。贵族和平民有着地位之分,同样的在贵族之中也有着地位之分。换句话说,就是八旗贵族也是分层次的。

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是哪八旗(清朝八旗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1)

八旗的旗不是旗帜

八旗的旗,满语为gusa(固山),意为旗分(指一种军制),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旗帜”。一个旗分,分为汉军,满洲,蒙古三旗。在旗分(固山)之下,有jalan(甲喇,意为参领)作为其低一级别的军事机构,在甲喇之下又有niru(牛录,意为佐领)作为其更低一级别的军事机构。所以可以把“旗”理解为现代部队的“师级”。旗主,参领,佐领分别对应师长,旅长,营长,满语为固山,甲喇,牛录。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顺治执政时期,八旗制度又经历了多次旗主的替换变革,最终形成了皇帝亲自统领正白,正黄,镶黄三旗,各亲王分别统领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的局面。由此便诞生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上三旗,下五旗”的说法。一般上来说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旗人待遇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上三旗是由皇帝亲自统领的,所以该旗的旗人只需对皇帝负责,而下五旗的旗人要对王公贵族和皇帝共同负责,在礼制上要略低一等。所以毫无疑问,皇帝的出身肯定是出于上三旗的,有一些下五旗的王宫贵胄,亲王嫔妃在取得很高的权势之后,也可以进入上三旗,俗称“抬旗”。

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是哪八旗(清朝八旗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2)

“清朝八旗”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黄旗!

1、 上三旗和下五旗,在刚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八旗的每一个旗都有各自的旗主,但是皇帝担心旗主会威胁皇权,于是就把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划归自己手下亲自统领。因此,八旗中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一般是皇帝的亲兵,下五旗则是由各自的旗主掌管。旗主最开始是每个旗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可以直接掌管各个旗的兵权。后来通过几代皇帝不断地努力,终于把旗主变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2、在清朝八旗中,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黄旗,而是镶黄旗。因为早在清朝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镶黄旗的旗主,所以镶黄旗也被称为头旗,并在此后一直保持了八旗之首的地位。

3、八旗的旗人并不都是满人,含有满人、汉人、蒙古人。并且清朝的旗人共有三种,分别为:八旗蒙古、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其中,八旗满洲的旗人都是满人,八旗蒙古的旗人都是蒙古人,八旗汉军的旗人都是汉人。因此,八旗实际上共有二十四旗,比如正黄旗分为满洲正黄旗、蒙古正黄旗、汉军正黄旗。

4、八旗之间原则上没有排名先后之分,也无实力强弱之分。八旗中的旗人在待遇上也没有任何差 别,不存在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享有更多福利的情况。但上三旗包衣和下五旗包衣在待遇上差别巨大,前者是吃皇粮,后者是领王府俸禄。 此外,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拥有更多机会,比如皇宫内廷侍卫一般都是上三旗旗人才能担任。

5、据此可以判断满清最受优待的是上三旗,其次是下五旗,再次是八旗蒙古,最后是八旗汉军!所以,当年北京城的八旗驻防以满洲为最内,蒙古居中,而汉军最外。

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是哪八旗(清朝八旗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3)

八旗的官职品阶

1、八旗旗主的下一级就叫做参领,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每一个满洲旗和汉军旗中有五个参领,而蒙古旗只有两位参领。

2、参领的下一级又叫做佐领,是正四品官职。佐领在满语中被称为牛录章京,也就是牛录领导人的意思。牛录是指八旗刚开始建立时就规定的基本的制度,刚开始一个牛录代表300人,后来嘉庆皇帝将其改为了150人的编制。而佐领不仅只是领导人,在战争时期佐领要当做战争领导人,在和平时期佐领又要掌管民生,掌管所属牛录的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等日常的琐事,所以佐领是最贴近旗人的一个官职。

3、八旗旗下的单位称为牛录,每个牛录有三百人,原则上每旗应有二十五个牛录。但是实际上, 每旗的牛录数量都不一样,而且随时会调整。努尔哈赤在位时期,八旗牛录数量大致为:正黄旗四十五个牛录,镶黄旗二十一个牛录,正红旗二十五个牛录,镶红旗二十六个牛录,正蓝旗 二十个牛录,镶蓝旗三十三个牛录,正白旗二十五个牛录,镶白旗十五个牛录。

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是哪八旗(清朝八旗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4)

入关后,八旗的实际事务交给都统负责。

1、在雍正时期,八旗都统的办公地点,也从家里,转到了专门的衙门。至于八旗王公,他们只是拿着高俸禄,却没有什么实权。八旗内的军事、政务,统统由八旗都统负责。他们底下有各种衙门,有印房、折房、折饷房、银库等,负责八旗内的某一具体事务,是八旗最高的领导机构。

2、同为八旗都统,但内部却有一些不同的差别,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旗务都统,这类都统就是京师八旗的长官,清朝一共有满、蒙、汉三类八旗。所以,这类的旗务都统一共有二十四个。八旗军是一个很特殊的组织。他们在平时都是老百姓,等到战争时,才披甲上阵。所以,旗务都统虽然平时负责旗人生活方面,却要参与一些武备训练这类的军事事务。他们以皇帝的命令办事,管理旗人。

第二类是驻防都统,清朝在各省驻扎八旗军,而各省八旗军的长官,或者被称为将军,或者被称为都统。他们除了负责国防安全,镇守险要、训练军队之类的军事事务外,也可以向皇帝报告当地的政务和民事。

最后一类是赠衔都统,这是一种临时指派的职务,属于虚衔。

3、在京师的八旗都统有管辖骁骑营的权责。骁骑营是京师八旗防卫的主力,平日里京城守卫、警戒,城内的银库、谷仓、宗人府等,都是由骁骑营负责。如果遇到战事时,他们就要出征。这是京城防卫的主力,人数有5.5万人左右,大致是精锐主力的一半。如果是政务,都统要管辖的事务就更为琐碎了。旗人的土地、财产、人口,大小案件等,包括对旗人的教化、风俗,都要都统过问负责。不过,如果是担任京官,或外任官的旗人,就不归都统管辖,而是交由吏部处理。

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是哪八旗(清朝八旗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5)

八旗的没落

八旗制度是在氏族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来女真人出猎,不论有多少人,各按氏族而行。每十人为一单位,各出一支箭,以一人为头目。这个头目满语称牛录额真(牛录:汉释为箭额真:头目,后释为佐领)。这种组织,满称牛录。努尔哈赤兴起,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把这种世代相传的狩猎组织,改编为统辖三百人的基本行政单位和军事单位。八旗的士兵,则由各部的平民组成。这些平民一般称固伦(汉释为国人),是固山额真的属民。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必须世代当兵,不得随意离开牛录,没有迁徙自由。固伦有自己的耕地和牲畜,也有因战功获得的少量奴隶。努尔哈赤通过八旗旗主向他们征兵役和力役,也向他们索取耕牛和各项杂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包衣阿哈(汉释家奴)。包衣是八旗内的奴隶,其来源主要是战俘,也有平民因贫困沦为包衣的情况。包衣和主人住在一起,替主人从事农耕、狩猎和服各种家内杂役。主人可以任意凌辱、鞭打和买卖他们。这样,八旗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是与女真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是哪八旗(清朝八旗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6)

皇太极继位后,增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同时,八旗制度也以旧的形式承担了新的内容,起了质的变化。首先,皇太极削弱与他实力相当的三大贝勒,直接控制了上三旗,改变了八旗旗主平起平坐的惯例,加强了中央集权。清军入关后,经过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的改革,到了雍正时代,胤禛为了削弱旗主的势力。这样,八旗旗主仅剩下一些封建特权无权过问八旗事务。从此,八旗完全变为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了。八旗兵驻防都市城镇后,表面上仍是军政合一的组织,但军事职能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八旗军作为国家的正规部队,成为清朝封建政权的军事支柱。八旗人民被迫世代当兵,依靠粮饷为生,脱离了生产劳动。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八旗作为保卫清王朝的工具,被清统治者视为“国家根本所系”,而八旗人民因此脱离生产劳动,出现八旗生计问题,造成满旗不可挽回的衰落。

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是哪八旗(清朝八旗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7)

八旗制度在前期大大的增强了清朝的实力,前期的八旗子弟的能征善战的,他们作战勇猛,为清朝的统一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清朝的统治的不断稳定,八旗子弟也越来越松懈,战斗力不断下降,但他们却越来越嚣张,他们仗着自己是旗人,欺负百姓。旗人是不需要自己劳动的,清政府会发放粮食银子给他们,这也导致了他们无所事事,成为当时不官不商不农的一个存在,加上他们经常欺负百姓,让他们成为了可以说是清政府统治的一颗毒瘤,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不再发放粮食银子,加上他们整天不务正业,也就没有了收入来源,就靠抵当家财来维持生活,原来的八旗子弟堕落成这个样子,不禁让人惋惜。

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是哪八旗(清朝八旗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8)

八旗的辅助力量—绿营

绿(lù)营,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顺治初年,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全国绿营兵额总数时有增减,在咸丰以前大约六十万左右,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乱及在乾隆中叶以前的历次战争中,绿营都曾起到重要作用。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将兵由兵部直接统辖,将领无法直接统兵,有效地防止军人拥兵自重。随着八旗军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清初由汉兵编成的分驻在地方的武装力量,用绿旗做标志。清中期开始,为了加强对战斗力强悍的绿营(相对于腐化堕落的八旗而言)的控制,清政府开始不断地加派旗人担任绿营中的中高级军官。乾隆后期开始,绿营逐渐成为以汉兵为主旗人主导的军队。清朝中期以前,绿营尚称精锐。但以后承平日久,营务废弛,日趋腐败。于是自同治至光绪年间历经裁汰,最后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巡防营,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绿营之制仅存空名而已。

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是哪八旗(清朝八旗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9)

绿营在建立时,是八旗的辅助力量,在作战中配合八旗的行动。但是随着清军入关后八旗迅速衰落,战斗力不复从前,绿营兵就成了主要作战力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几次平叛战争,都是以绿营兵为主力。整个清朝绿营兵一般保持在五六十万的规模,而八旗兵则只有十几万。清朝往往给人们一种印象,八旗似乎都是骑兵,而绿营则都是步兵。其实八旗当中也有步兵,绿营当中也有骑兵。绿营兵是由政府发给军饷的职业化军队。他们的饷银不如八旗,但比起当时的普通农民来说,也算是收入丰厚了,因此从军也算是一种出路。可是清朝严格控制绿营兵的数量,招募比较严格,一般是缺一补一,而且招募的对象主要是原绿营士兵的子弟,以避免像宋朝那样军队无限制扩张的弊端。在这些措施下,绿营兵也带有世兵制的色彩。在清朝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绿营中吃空铜等现象相当普遍,绿营的战斗力也急剧下滑。再加上绿营的兵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缺陷,在面对大规模战争时往往不堪使用。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起义的战争中,绿营基本不能发挥作用,朝廷只好在当地临时征集兵员,组建军队,这种临时招募的士兵,被称为“勇”。此后,咸丰年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也是靠湘军、淮军等勇营的力量。清末,绿营数经裁汰,被改编为巡防营,完全成为地方治安力量,失去了国防军的作用。

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是哪八旗(清朝八旗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