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所写一首诗是什么(隋炀帝所写一首诗)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的评价,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唐太宗被当作明君的典范,被历代帝王效仿,被后世文人夸赞;隋炀帝却被认为是无道昏君中的极品,在极端时间内就将开皇之治的成果败得干干净净。
虽然还是有不少人为隋炀帝辩护,但从结果来看,他担负这个骂名并不冤枉。唐太宗能够赢得千载美誉,据说就是以隋炀帝为教训。除了在征伐辽东外,凡是隋炀帝做过的,他就避免去做,实在避免不了,也按照相反的方向去做。
尽管如此,这两位帝王,竟然还有一首同题诗《饮马长城窟行》流传于世。根据《武周时期洛阳文学与初唐诗风研究》一书的考证,李世民明显是模仿了杨广的。那么,杨广的原诗是怎样的,小珏将它写在下面: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饮马长城窟行》其实在历史上早有出现,最初是收录在《昭明文选》的一首汉乐府诗。该诗的意思是女子收到边疆丈夫的来信,表达了 “回家吃饭”四个字的含义,这个女子欣喜若狂,全诗就是以戏剧化的手法,写出了女子独守之苦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然而,隋炀帝却在保留原诗题目的基础上,完全改变了诗中的含义。他在公元609年,为了彰显国威,亲自到张掖巡视。这一次隋炀帝确实大出风头,西域二十七国纷纷派出使臣甚至君主亲自迎接,各国商人也在当地贸易,杨广甚至还办了一场万国博览会。这首诗,就是在此背景之下所作。
它赞颂了长城的伟大,并将它视为保障万世安宁的基础。就是凭借着长城这个伟大的工程作为天堑,汉民族赢得一次又一次空前的胜利。西域来降,万邦进贡的辉煌局面,都有长城的功劳。我们也因此可以饮酒高歌,告慰祖宗的在天之灵了。
这首诗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有人认为“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也有人认为:混一南北,一洗颓风,力标本素,杨广之才,实高群下。郑振铎先生更是以此说: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
唐太宗对于隋炀帝远赴张掖之举,也是非常羡慕的,他发出感慨:大业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马之强,自古已来不过一两代耳。
然而,李世民在战争艺术的把握和治国理政上的表现,确实远远胜过隋炀帝,所以夸归夸,无损于他本人的威名。而且,他仿效隋炀帝也写了一首《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这首诗先是从边塞的风光说起,在苦寒之地,将士们发动了一场战争并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诗人对将士的勇敢予以表彰,并表达了将来要取得四夷宾服的决心。
对于这首诗,历来的评价并不算太高,普遍认为是一篇比较普通的作品,不如隋炀帝的雄浑气魄。但是,各花入各眼,也有人认为它将战争的残酷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要胜过隋炀帝的作品。抛开他们个人的政治成就不说,到底那首诗更好,留给您来裁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