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言一心境 一得斋记面朝大海

□杨新元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海子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挚朴、单纯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虽然只有100多个字,却脍炙人口,流传甚远。

一晃近四十年过去了。海子当年心仪的面朝大海的海景房,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梦想。然而,大部份人只能在梦中想想,因为,海景房价格太贵了,工薪阶层即使一辈了不吃不喝,也买不起。

然而,有那么一所大学,它的莘莘学子只要走进了它的大门,就能住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景宿舍。住在这里,白天有海鸥翔集嬉戏,夜晚可以倾听海浪的拍岸声,累了看远方便是星辰大海。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末来居住环境,该校的学生早已经先享受起来了。

这所大学,就是闻名遐迩的厦门大学。

【一】

前年10月29日,当我一下飞机,踏上厦门的土地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去看看厦门大学,看看这个全国最美的大学。

当天下午,把行李放到宾馆房间里,稍微潄洗一下,我们就匆匆向厦门大学进发。

来厦门前,我在网上搜索厦门大学的旅游资讯。发现要到厦门大学观览的游客成千上万。很多人在网上哀叹,到了厦门大学门口,因为买不到票,只能望“校”兴叹(厦门大学在游览时间、进校人数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于是,我事先在网上订了上鼓浪屿的船票和游览厦门大学的门票(这两个地方应该是我们游厦门的主要景点)。所以,我心里是笃定的。按照预留的电话号码,我打过去联系。电话通了,对方要我们到厦门大学的大门口等候。

厦门大学门口人流熙熙攘攘,很多是外地游客。原以为,来人会将两张游览厦门大学的门票交给我们(我已付了钱)。然这个在网上预售门票的人一走到我面前,我就觉得不太对劲。他说今天厦门大学的人联系不上,让我们跟着他乘车到学校后门去。

我说,前门进不了,难道后门就可以了?他说,你们别急,总会想办法让你们进去的。

我知道自己是碰到骗子了。可事已至此,也只好跟着他去。到了后门,人没有前门多,但进进出出的也不少。那人说,叔叔,后门一般是学校教职员工出入的。我已经同门卫说好了,你们俩(我和妻子)可以大大方方地进去。我说,如果进不去,你可要负责任的。在我们没进去之前,你不许离开!那人连声说可以。

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尴尬的事情。诚实硬气了一辈子,今天却栽在骗子手里。然为了能进厦门大学看看,了却自己的夙愿,也只好豁出去“欺骗”一回了。

于是,我们硬着头皮“闯”后门。走过后门岗亭时,那个门卫朝我们俩看了看,我们不搭理他,自顾向里走,他也不阻拦。不知道是他真把我们当成厦门大学的教师了,还是因为那个骗子认识那个门卫?反正我们今天是走进了心心念念的厦门大学。

【二】

我最早听到厦门大学这个名字,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

我有一个作家朋友s君,他与他爱人都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每次聊起母校,s君总是满怀自豪。历史悠久、大师云集,最美大学,他的母校情节,也引得我很想去厦门大学看看。

然光阴荏苒,一晃就三十多年过去了。在这三十多年里,我北到过北京、天津,南到过深圳、广州、香港,国外到过美国、北欧、西欧,却从来没有到过与杭州很近的厦门。所以,厦门大学的门当然也没有跨进去过。

此刻,我就走在厦门大学沿海边的人行道上。如果事先不知道这是一所大学,那就一定会以为走进了一个公园。

这里,傍山临海,处处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湖水碧波荡漾,建筑飞檐翘栋。教工宿室和学生宿舍大部分临海而建,真有“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在全国最美大学的名单里,厦门大学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与武汉大学难分伯仲。

据旅游指南,厦门大学的芙蓉隧道是文艺青年必去的,全长一公里多,里面有很多文艺的涂鸦,是拍照打卡的最佳选择。而所谓的情人谷,其实是厦门大学的水库,以旁边的五老峰为背景,超适合小情侣的约会。这些景点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我喜欢浏览的,是颂恩楼、鲁迅纪念馆、林语堂纪念馆等人文景观。

当然,芙蓉湖里的黑天鹅,也引得游人争相拍照留念,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围湖行,光洒金。红墙绿树依。闻几声,古寺钟呜(南普陀寺就在隔壁)。翔鸟翅剪细影。有谁知,远岸处,芙蓉挺。”简直就是我们杭州西湖的缩小版。

一诗一言一心境 一得斋记面朝大海(1)

芙蓉湖里的黑天鹅

【三】

厦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它是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 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

一诗一言一心境 一得斋记面朝大海(2)

陈嘉庚先生雕像

走在厦门大学的校园里,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母校杭州大学(现已并入浙江大学)。老实说,位于杭州西溪路上的杭州大学,学校环境也相当不错。可是,与厦门大学一比,差距就不是一点点。一是杭州大学没有傍山临海的地位优势;二是厦门大学校园里有芙蓉湖,芙蓉隧道等景观 ,杭州大学没有;三是杭州大学的校舍、教学楼大部份是解放后新建的,而厦门大学有许多建于上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老房子,平添了几分古朴典雅的风韵。四是厦门大学有鲁迅纪念馆、林语堂纪念馆、陈嘉庚纪念堂等人文景观,杭州大学没有。当然,这是厦门大学占了“地利、人和”的便宜。

厦门大学的文化底蕴深厚,在近百年的历史长廊里,有许多文化大家与它结缘。从1919年8月,陈嘉庚先生在上海聘任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复等10人为筹备员开始,林语堂、鲁迅等大师都在厦门大学执教过。我的作家朋友S君说厦门大学大师云集是一点不为过的。

【四】

我在厦门大学的鲁迅纪念馆内流连了很久。

一诗一言一心境 一得斋记面朝大海(3)

鲁迅先生雕像

陈嘉庚先生当年为聘请大师不惜投下重金,让今天的厦门大学坐拥取之不尽的丰厚“利息”,使校园因了文学巨匠的足迹而具有一种特殊的底气和涵养。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学潮。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就在这个时候,鲁迅收到了厦门大学林语堂寄来的500大洋,邀请他南下任教。抵挡不住月薪400大洋的诱惑,顺便也避避风头,作为权宜之计,鲁迅接受了林语堂的邀请。

鲁迅在厦门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课,还兼任国学院的研究教授。当年,鲁迅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非常大。每次上课,钟声刚响过,教室里就坐满了人,后到的学生只能凭窗倚墙站着听课。不仅文科的学生来听课,法科、理科、商科的学生也来听课,厦门大学不少年轻的教师也到场听课,还有许多校外的记者、编辑也前来,场面十壮观。

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厦门大学的学生先后成立了“泱泱社”和“鼓浪社”两个文学团体,办起了《波艇》月刊和《鼓浪》周刊。

在厦门大学期间,鲁迅还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完成了好几部书的编辑、校对工作。他写了5篇《旧事重提》,两篇《故事新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著名作品,都是在厦门大学时写成的。

当然,大师也有受委屈的时候。鲁迅耿直的性格,使他与当时的校长林文庆发生冲突。还有国学院几个从北京来的教师,如顾颉刚之流,也与鲁迅矛盾重重。特别是厦大的教务长刘树杞,竟然多次向鲁迅发难。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竟几次逼鲁迅搬家,最后一次竟然让鲁迅搬到地下室居住。鲁迅的屋子里原来有两个灯泡,刘树札借口节约电费,非让人摘下一个灯泡。这种小人的做法,实在让鲁迅忍无可忍。他终于决定离开厦大。1927年1月15日,鲁迅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的陪伴下,乘上一艘小船离开了厦门大学。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作为一个坚强的文化战士,鲁迅虽然在厦门大学遭遇了很多的不如意,但他仍然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我在一枚鲁迅当年从厦门大学寄给许广平的明信片前驻足。明信片贴着两枚民国的普通邮票,鲁迅的毛笔字遒劲有力,使明信片不仅是文物,而且还是书法珍品。

厦门大学于1952年10月创设鲁迅纪念馆,陈列鲁迅在厦门的著作 及有关资料。

一诗一言一心境 一得斋记面朝大海(4)

鲁迅纪念馆

纪念馆现设5个展馆。第一室简要回顾鲁迅的从生轨迹和思想历程;第二室陈列鲁迅在厦门时的历史文物资料;第三室是鲁迅与许广平专题;第四室是鲁迅纪念堂,放着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后厦门文化界举行悼念活动所用的挽联和挽幛;第五室为鲁迅故居。室内的摆设按当年鲁迅居住时的原貌布置。

鲁迅纪念馆几个字由宋庆龄题写。

这个纪念馆,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五】

在厦门大学的校园里徜徉,我还发现了一家熟悉的书店——晓风书屋。

于是,我们走进去浏览。书店不大,书的品种也不算多。但是,这个熟悉的名字,让我在外地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因为,杭州也有一家书店叫晓风书屋,而老板朱钰芳是我多年的好朋友。

晓风书屋在杭州名气很大。朱钰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书店,如今已经在杭州开出了第17家门店。我们浙江日报的大院里也在前几年开了一家晓风书屋,就在报社新大楼的一楼。每逢朱钰芳来店里,我总要下去会会她。有一家书店开在报社,我们平时买书就方便多了。

回到杭州后,我曾问过朱钰芳,厦门大学那家晓风书屋是你们去开的吗?朱钰芳回答说,不是我们开的,只是同名而已。不过,他们老板我也认识。

法朗士说:“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现名山大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草。”我想,尽管厦门大学的晓风书屋不是杭州的晓风书屋,但是,这家开在大学里的晓风书屋,也必将给厦门大学的师生带来极大的阅读方便。

【六】

走出晓风书屋,夕阳已西坠。

一条宽阔的校园大道呈现在我们面前。道路两旁,是排列整齐的棕榈树。这种景致,也只有在厦门大学可以看到。

厦门大学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文化昌盛,名人荟萃。陈嘉庚、鲁迅、林语堂、余光中、校长萨本栋、王亚南,校友陈景润,物理化学家卢嘉锡,物理学家谢希德,还有二十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所以,在厦门大学的校园里,散落着许多名人雕像,让人们瞻仰他们的高大形象。

在大道旁,一座高约十米的大型雕像引起了我的注意。走近一看,原来是陈嘉庚先生的雕像。

看着陈嘉庚的雕像,我的思绪越过时空,回到了100多年前。陈嘉庚先生的往事,在我脑海里浮现:

1894年,21岁的陈嘉庚出资2000大洋,在集美渔村建立了一所惕斋学塾,开始了他一生66年的倾资办学历程。

1919年,陈嘉庚在海外的公司进一步发展,企业资产总值达到400万银圆,他便雄心勃勃地回国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侨办大学——厦门大学。

当年,福建省异常“贫困愚昩”,给年近半百的陈嘉庚很大的刺激。“不牺牲钱财,无教育可言;民无教育,安能立国”。他深信只有兴办大学,才能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等人才。为了办学,他慷慨认捐400万银圆,几乎捐出了他当时的全部家当。

创办厦门大学需要大量资金,而经营厦门大学同样需要资金。陈嘉庚知道,要办好大学,人才第一。他决定花重金聘请优秀人才。

他参照上海复旦大学校长及专任教授的工资标准,将厦大教职员的薪俸定为:校长月薪500大洋,教授月薪最高可达400大洋。当年,500大洋便可以买一幢别墅 ,25大洋的月薪可养活5口之家。而且厦大从来不欠薪。陈嘉庚说,宁可我喝稀饭,也不能欠教职员的钱。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陈嘉庚的公司也受到冲击。最困难时,陈嘉庚举债数百万。他靠变卖部分校产,出卖大厦,维持厦大。一直到1937年春,实在无力支撑,才将厦大无条件献给国家,改私立为国立。

此刻,落日的余辉洒在陈嘉庚身上,他刚毅而深沉的脸庞更加深动。他面朝大海的方向,深情地凝视着一手创办的大学。我的耳边,响起了他的声音:“兴学即所以兴国,兴国即所以兴家。”“教育非仅读书识字,而尤以养成德性裨益社会。”声音在青山绿水中迴荡,冲向大海,传得很远很远。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