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所有效应(浅谈心理学投射效应)

渔夫在河里发现了100个金币,怕国王来偷,于是就用皮鞭不断抽打自己,假装自己身无分文。

这样的故事看着搞笑,国王难道缺那100个金币吗?当然不会。

但为什么渔夫却觉得国王会来偷,从而宁愿通过自虐的方式,来假装自己身无分文呢?

这就是渔夫以己度人,将自己的认知强行扣到了国王的头上。

这是 《天方夜谭》中哈里发国王的故事。

从心理学上看,这是典型的投射效应。

心理学所有效应(浅谈心理学投射效应)(1)

丈夫在外事业成功,太太疑心病很重,总觉得丈夫在外面会沾花惹草.

丈夫回家后她开始仔细检查,查找她想象中的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

可最终一无所获,她嚎啕大哭,边哭边说:

“你居然连秃头的都喜欢。”

丈夫哭笑不得。

后来才发现是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就觉得老公一定会抛弃自己。

便将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

成语“疑邻盗斧”,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

因为怀疑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头,所以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小偷,但是最后却发现,斧头根本没丢,也是典型的偷射。

那么,投射效应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自我投射就是把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想法,情绪这些心理特点,像投影仪一样,不自觉的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同样的感受和认知。

一个斤斤计较的人,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小气;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觉得大家都很大方;

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觉得每个人都藏着无数暗箭;

一个急脾气的人,觉得人人都是火药桶……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是觉得别人是傻瓜,而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傻瓜。

所以投射效应,又被称为傻瓜定律。

心理学上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

心理学家让化妆师在一群被实验者的脸上,化了一道丑陋的疤痕,化完之后拿来镜子,让他们看了一眼疤痕。

然后,化妆师告诉被实验者,需要在他们脸上涂一层粉末让妆容固定。

但实际上,这层粉末的真正作用是擦除疤痕。

擦完粉末之后,这群人的脸已经与常人无异。

但是,被实验者对此却不知情。

接下来他们走到街上,等回来时,他们反映路人对他们非常不友好,态度粗鲁,总是盯着他们的脸上看。

很明显,这个实验中,被实验者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的感受和看法,很可能与事实偏离,但因为投射效应,我们被蒙在了鼓里。

心理学所有效应(浅谈心理学投射效应)(2)

心理学所有效应(浅谈心理学投射效应)(3)

苏轼跟佛印是好朋友,经常相互拜访。

有天,苏轼去拜访佛印,对佛印开了个玩笑:“我看你是一堆狗屎。”

佛印没有生气,反而微笑地回应说:“我看你像是一尊金佛。”

苏轼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后跟妹妹说了这件事。

苏小妹却说:

“哥哥,你错了。

佛家说‘佛心自观’,你看别人是什么,自己就是什么。”

听到这里,苏轼才明白为什么佛印会说他看自己像是看一尊金佛。

佛心自观,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投射。

我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更是显露出我们自身的特质。

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效应具体有以下两种表现:

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妈觉得你冷”,很明显,这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投射。

亲子关系中,父母强行替孩子做决定的行为,也是投射的一种,是父母把自己的喜好和愿望强加给孩子。

在爱情关系中,投射效应也处处存在。

家庭治疗大师、国际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讲过一个菠菜的案例。

一对夫妻来找她做咨询,他们对婚姻感到不满意已经20年了。

咨询中,这位丈夫情绪大爆发,大哭起来:

“我希望你不要总给我吃那讨厌的菠菜!”

妻子听了之后震惊不已,回答说:

“我以为你喜欢,我只是想让你高兴。”

之前网上流传过一句话,“不要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将自己的喜好投射到对方身上,不考虑对方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最终只不过感动了自己罢了。

第二、曲解别人的意思,用自己的想法来理解他人。

前段时间看孟非主持的《新相亲大会》,上面有个男嘉宾分享了他因为一句“呵呵”,而被分手的经历。

他和女朋友微信聊天,无意中发了一句“呵呵”。

结果女友勃然大怒,将他给拉黑了,他就这样秒变单身汪。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投射效应的例子。

这种投射,在我们日常关系沟通中特别常见。

我们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对方的话语上,解答出来的意思跟对方本来想要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

对男方而言,他可能认为这句“呵呵”很平常。

但是对女方而言,她却认为这句“呵呵”是挖苦和嘲笑。

很明显,这样的投射,会让我们离客观真相越来越远,让我们的认知流于偏颇。

心理学所有效应(浅谈心理学投射效应)(4)

心理学所有效应(浅谈心理学投射效应)(5)

面对投射效应,我们应该怎么做?

既然投射是一种本能,“投射效应”当然无可避免。

但我们仍然能够有意识地减少它对人际交往产生的消极影响,转换思路,为我们所用。

心理学所有效应(浅谈心理学投射效应)(6)

投射效应会使我们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别人,缺少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造成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深渊,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

在与人交往前期,我们往往会因为缺乏了解,而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想到投射效应,要知道我们现在的认知,很可能是不准确的,不盲目地去评判一个人。

这时候选择以更客观开放的心态去交往,慢慢的随着双方了解的增多,你会转而认识一个更真实的对方。

  • 建立边界意识,不以自己喜好来强迫要求他人

既然明白了以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去评判别人,其实是一种心理投射,那就要努力避免这种倾向。

而避免这种倾向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边界感。

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作者说:

“如果你正在为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

那首先请弄清楚,这是不是自己的课题。

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

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不论是亲子关系,还是恋爱关系,我们都只能在关系中提建议,但是最终却要尊重对方的边界,给他选择的自主权。

不以自己的感受和喜好来评判和要求他人,建立边界意识,人生会少很多烦恼。

心理学所有效应(浅谈心理学投射效应)(7)

  • 了解并接纳别人的不同,才能更快的触达事件真相

武志红曾说过:

"任何看似荒谬的事情背后,都有它真切的原因。

如果你觉得它荒谬,那很可能是你不理解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坐标体系,这是我们评价事物的度量衡。

我们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必然导致我们的坐标体系也不同。

如果我们固执地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对方,那么导致的必然结果沟通不畅、社交失败。

所以,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 利用投射效应,更好地认识他人

既然我们明白了投射效应的原理,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钱钟书曾说过“自传其实是他传,他传往往却是自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了解某人,看他的自传,不如看他为别人做的传。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一个人对别人的评价,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他。

生而为人,我们是有共性的,所以投射效应在有些时候可能是正确的;

但是,共性之外还有着更为丰富的个性,如果投射效应过于严重,就会误解重重。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们一方面应该客观、公正地去看待自己和他人,克服投射效应;

另一方面,投射效应也可以化作我们识人的利器,通过某人对别人的评价,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