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华演艺团宝鸡(宝鸡商演小荷已露尖尖角)

振华演艺团宝鸡(宝鸡商演小荷已露尖尖角)(1)

前不久,宝鸡某曲艺社团开门迎客,相声、小品、

魔术、杂技等节目轮番登场,观众好评如潮。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拉开了我市小剧场商演的序幕。一直以来,宝鸡各大剧团都以公益惠民演出为主,商业演出数量寥寥。然而,剧团要想获得长远发展,还得探索商演之路。那么,宝鸡小剧场商演基础如何?文化院团未来如何发展?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现状 公益演出成本不小

6月 21日晚,市西凤酒剧院内座无虚席,宝鸡市戏曲剧院秦腔惠民演出在这里如期举行。李瑞敏、冯咪、马小成、王腾达等演员先后登场,表演了《卖水》《赶驾》等秦腔剧目,他们唱功深厚、表演传神,引得台下掌声连连、叫好声不断。

市戏曲剧院党总支书记杨军良告诉记者,秦腔惠民演出是我市“话剧月月演,秦腔周周唱,电影假日放”公益演出活动的一部分。文化体制改革后,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市戏曲剧院搜集、整理和复排了《挂画》《挑袍》《祭灵》《马超哭头》《秦雪梅吊孝》《铡美案》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久看不厌的秦腔剧目,并于每周六、周日晚在西凤酒剧院演出。截至目前,市戏曲剧院累计演出上百场,不仅受到了老戏迷的热烈欢迎,也培养了一大批新戏迷。两年来,可容纳 490名观众的西凤酒剧院几乎场场爆满,农闲时节,甚至有戏迷自带凳子涌入场内,连走道、门口都坐得满满当当。

然而,台前的热闹繁华掩饰不住台后的寂寞清冷。西凤酒剧院能有如此高的上座率,是因为秦腔惠民演出几乎不收费。据杨军良介绍,为体现公益性,市戏曲剧院坚持对农民工、环卫工等群体免票,对普通戏迷每人象征性地收取 5元门票,可即便如此,掏钱看演出的戏迷很少。不久前的一场演出,场外有两三百名戏迷摇着扇子谝着闲传,等待免票时段的到来。原来,为了满足更多群众的看戏需求,同时照顾台上演员的表演感受,市戏曲剧院会在开演一个多小时后,免票放行还在场外等候进入的戏迷。

虽说是公益演出,但成本也不小。粗略算来,每场演出,场地、设施、人员等各项成本至少得五六千元,除了市上有限的补贴和门票微薄的收入,剩下的就要靠商业演出来弥补。而我市的秦腔商业演出市场,受到了县、省两级表演团体的竞争——县级的收费低,省级的收费高,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让市戏曲剧院“夹在中间很难受”。虽然公益演出是文化院团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没有足够多的商业演出来提供资金支持,市戏曲剧院就是在做“赔本生意”。

思考 演出市场怎样兼顾“鱼和熊掌”

与市戏曲剧院面临相同困境的还有市艺术剧院。自2012年至今,市艺术剧院推出了话剧、相声、小品、歌曲、舞蹈等一系列公益演出,仅话剧团就排演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赵平同学》《我爱桃花》《原野》《哈姆雷特》《傍晚发生的小事》等近十部优秀话剧,累计公益演出上百场。每场演出,可容纳140名观众的话剧团小剧场都座无虚席,原计划演出3天的话剧,常常因观众热切需求而不断加演。而改编复排的大型神话舞剧《萧史弄玉》自2011年首演以来,获得了陕西省艺术节优秀演出奖等一系列奖项,成为最受我市群众欢迎和喜爱的公益演出节目。

7月10日,市艺术剧院排练厅里,演员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赶排新剧《周原女人》,这是继《萧史弄玉》后,市艺术剧院打造的又一部大型舞剧,目标是冲击今年10月的省艺术节奖项。排练厅里空气闷热,原地站几分钟,汗水都会顺着脸颊往下淌,但演员们顾不得这些,排练中,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力求完美。一场下来,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虽然很累,可演员们说,观众的认可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尽管观众好评如潮,但市艺术剧院院长杨兰却有忧虑,公益演出的背后是辛苦而无私的付出。杨兰不是没想过走商业演出这条路,她曾要求话剧团“演出必须卖票,哪怕只卖10元”。可演员们不干,他们说,培养忠实观众不易,不要因为门票把观众挡在外面。“观众只要愿意看,我们就愿意演”,这话中透露着无奈,商演的计划就此被搁置了。

尽管如此,但市艺术剧院对商业演出的探索并非没有收获。杨兰认为,无论是市场的培育还是自身的发展,都需要商业演出来带动,但商演绝不是简单地卖票,而是一条把演出当作商品的产业化之路。杨军良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公益演出的成功,至少证明我们的话剧、歌舞等节目是有观众群体的,很多市民想看、爱看,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把公益演出培育的群众基础扩大、转型,在公益演出变为商业演出后,让观众还能心甘情愿地掏钱看戏,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启示 文化企业应该演好“两个角色”

关于市场化之路,杨兰向记者介绍,国内知名戏剧公司戏逍堂的做法很值得参考。戏逍堂原本是一家话剧社,为了顺应市场化浪潮,戏逍堂一方面提升演出档次,一方面扩大市场宣传,现已成为集戏剧策划、创作生产、演出运营和剧场投资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文化机构。其

实,文化企业要想发展,必须靠高质量的产品和高水平的营销“两条腿走路”。

有高质量的产品,自然会有观众买单。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后,市艺术剧院租用西凤酒剧院场地,推出了主题为“大手拉小手,快乐好时光”的儿童剧专场,演出了《我的妈呀》《白雪公主》《百亩森林》三部儿童剧。尽管每张票价最高达50元,但演出依然受到孩子和家长的热烈欢迎。4天时间里,剧院卖票收入八万元左右,三千人走进西凤酒剧院观看了儿童剧。

儿童剧专场是市艺术剧院成立以来首个盈利的演出,这次试水成功,为市艺术剧院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杨兰表示,儿童剧在各大城市都很流行,但在宝鸡却是一片空白,他们把童话改编成剧目搬上舞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事实证明,只要找准市场定位,推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好作品,商业演出就有前景。

不过,市艺术剧院的商业化演出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谈到未来,杨兰坦言,偌大的剧院不能仅仅靠儿童剧立足,其他演出形式也要尽快找到出路。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市艺术剧院现在身兼文化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双重角色,“生产者”自不必说,“销售者”如何扮演?自然要在高水平的营销方面下功夫。

与此同时,培养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也很重要。在不少大城市,周末看演出是许多人的习惯,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神食粮。而在宝鸡,有不少人为几十元一张的电影票买单,可为什么不愿为区区几块钱的小剧场门票买单呢?年过七旬的戏迷张文才说:“我看了一辈子戏,从来都没买过票,为啥现在要掏钱?”西凤酒剧院的常客李怀德说:“反正最后会免票,又不差听前面的,我急着进去干啥?”群众的话语,反映了商业演出的尴尬。因此,首先要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培育出欣赏文化产品的忠实观众。

儿童剧演出的成功,让宝鸡小剧场商演终于有了喜人的苗头,尽管未来前景如何目前尚不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生产者”和“销售者”,我市文化院团必须有市场化的眼光和思路。而作为“消费者”,我市观众也应当培养文化消费的意识和习惯,一方面能够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本地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像走进电影院一样走进小剧场,欣赏优秀剧目。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