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手机管理(如果学生手机管理工作依然让你头疼)

手机于教育场景化的思考与实践

手机的出现并不是个意外,本来就是以通话和信息接收为工具的一种存在,只因为固线电话的不方便被创新发明了出来。新事物的出现让世人为之沸腾、于是叠加的创新和增值服务源源不断,大浪淘沙,是内在和外在的双秀于林,让很多人不断追爱。

手机是什么?是简单的通话工具和信息接收发送工具,如此理解便不能解释炙热不衰的现象了。手机是掌上电脑,无所不能,这样的解释一点都不过分;甚至可以用勾魂摄魄来定义它的存在。这正如当年的禁烟广告:吸烟有害健康!会认字了的小朋友天真的问妈妈,既然吸烟有害健康,医生叔叔为何还在抽烟?有些医生老爷爷还边给患者看病边抽烟,我都被呛到了。他们难道不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吗。此处不用问号,的确没法面对这个问题。手机在这个层面上和烟草似乎有一拼。抽烟会上瘾,玩手机也会。久弊成习、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本性、本性难移!上瘾与性格形成竟然有了必然联系。

其实在很多年前就不但爆出各种与手机相关的教育场景的新闻,中央台报道过、时事评论报道过、热点追踪报道过,虽然现在似乎报道的少了,不是问题得以解决,亦因为太普遍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曾经当年某高校老教授怒摔女生的手机,央媒评论为“摔了的是手机,碎了的却是教育”,此番回味,感悟颇深。

手机似乎被看作了洪水猛兽,家长头大,学校头痛,外在的已经防不胜防,内在的内容更是无差别提供;每一次媒体的发声总是很快被时间的洪流淹没,该咋样还是咋样!中小学不能带手机入校,大门口的公告栏中被折断、摔烂的手机尸体就像旧社会被处决的人的尸体挂在城门上警示万民。手机对于中小学生被拒之于校门之外,也断了家长对孩子的校内监控和联络确实不方便,两害相权取其轻。都能理解。但是高校的情况如何呢?随便路过一个没有关门的正在上课的教室,你随便瞄一眼,至少发现数十个低头看手机的学生,再看看讲台上的老师慷慨激昂引经据典,或者也有老师是自顾自的上课,似乎是给空气抑或给自己上课一样。不敢想想这样的场景会有怎样的效果!是花落人亡两不知还是已经常态化的一种和平共处的存在呢,细思极恐。

手机如果是洪水,如何治理呢?是堵还是疏?毋庸置疑,是疏。因为老祖先已经用生命把结果告诉了世人,大禹治水就是用疏的方式不但保命而且名流千古。但他的父亲就没那么好运,因为他的父亲鲧就是用了堵的方式,没有治成水患还为此丢命。既然堵的方法不可取,就是因为疏的方法很欠缺,所以才造成了“医生抽烟小孩质疑的现象”长期存在。因为种种原因,中小学继续采用堵的方式对待手机;高校却很佛系的对待这个问题,最多就是在教室前面挂上一个“收魂幡”一样的手机收集袋,按编号考勤,手机袋是空的,人在教室也是旷课。简单粗暴就这么直接。于是模拟手机(签到手机)、两三个手机的拥有,似乎卖手机的、做手机袋的小商贩也暗自开心不已,大家都有利可图岂不乐哉。

中小学生是祖国花朵,高校学生是社会的建设者,是后浪。每个环节的教育都容不得马虎,方法论还是需要提上日程的。我们的社会也是从积贫积弱走向温饱再到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功不可没是宝贵经验,斯人虽逝余音绕梁。我们总设计师的至理名言如雷贯耳历久弥新。“电脑要从娃娃抓起”,手机不是掌上电脑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试问你堵了信息获取的渠道,与三个面向是否相悖呢?也有教育家对高校教育者提出:教育要为社会负责,培养年轻人,能让他们看到未来!试问如此佛系对待手机和教育的高校老师们是否已经养成了物我两忘的功夫呢!责任、义务、担当这些词语在手机面前似乎黯然失色。

如果有人反驳我,大环境都是这样了,我一个人能左右这样的场景吗?看看车上、路上、座位上、有生命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手机,有手机的地方都在低头。事实却也如此,正如天冷了加件衣服就能凑合,天热了呢?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如何避暑呢?谁有能力和后羿射日一样神勇。其实需要的能做的也是有的,换个凉快的地方,需要动;拿把扇子或者捡个纸板也能扇凉,仍然需要行动和思想上的动。改变不了大环境,小环境能改变;改变不了别人,先从自己改起来,是一定可以做到的;而且非常有效,可谓立竿见影。

我分享下我的教学场景吧。除非学校检查,我在教室里时候手机袋是空的,手机就在学生手中,我是教计算机网络的,也是研究网络相关问题的。所以我的课堂自始至终都有大量的开放式问题出现,基本是我提出的问题要学生回答,也有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比较少,但还是有的。但是我们所涉及的问题都是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没法完整给出我要的答案,自然也是需要网络查找支持问题的依据和信息,这就是我要求学生使用手机的初衷。

我上课时候信息量很大,自己从来不用PPT,讲课时候必须边讲边写授课讲义,用Q标识问题的提出,用A标识答案的要点;学生必须做听课讲义,因为我要他们课后上交。授课的内容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线尽量扩展相关的知识面,找关联因素和技术使用的场景。总之教室里没有的网络上有,教材上没有的网络上有。

如何引导学生按照我的思路同频共振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如何让这样的事件一直继续下去是我不敢怠慢的事情。因为很多老师都不敢这样做的事情,我正在做,一旦引导不好,毁誉参半也就罢了,我翻船学生翻车那就罪大恶极了。

我的理论支持是,手机是掌上电脑,是计算机,是小屏的代表,是客户端使用率最高的一种存在,几乎代表了民意。手机是字典能查询所有的知识点,也是锻炼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一个利器,检索之后就需要快速判别检索内容是否正确是否有用,然后快速提炼支撑该问题的知识点和依据。这是锻炼学生的快速检索知识的能力和知识的提炼整理能力。这也是我敢于坚持开卷考试时候让学生要使用手机的一个事实;我有言在先,闭卷考知识点,开卷考能力。因为教材是我编写的,手机是我让学生用的,考试如果挂科就天理不容了。但是“剪刀手”一定是我的“必杀技”;别说粘贴复制了,就是提炼不到位都别想得高分。也就是答题达不到出题人的要求和意图理解,就是低分甚至不得分;反倒是有创意能创新的同学能获得额外加分,这是必须奖励的一种存在。

如果用手机查找答案是一种常态,就要求提问者的问题必须是开放式的,反正我的问题被学生私下抱怨,根本查不到原题!第二个配套手段必须跟上,那就是手机你随时可以用,但是回答问题时候不能照读,这是要求你快速整理知识点,电光石火之间完成问题的组织与回答,容不得太多的时间浪费。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我只给三秒,是否可以回答我的问题,必须给我一个回应。也是两种结果,词不达意;表述不到位的居多;正好给予快速点评指正。对于数次表示没法回答问题的学生,先是鼓励引导锻炼其能力的跟进;同时辅助于相应的惩罚,暂时没收手机。其实这也是锻炼学生定力的过程,避免如何不在网络上迷路和迷失自己

有些学生记录讲义较慢,就鼓励其使用录音功能,有学生查到的资料没法及时记录到电脑上变成文字,我就鼓励其截图,插入讲义然后再自习课上再补充完整必要的信息。因为手机有这样编辑的功能为何不用呢!当然我更能理解当下商业游戏公司的利益追求,不择手段的发布各种诱惑年轻人的游戏,手机的娱乐性被不断放大,手机是个游戏机。毕竟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了能听懂老师的规劝,如果把手机当玩具,人生注定是悲剧。这是我的口头禅

减弱手机的玩具性而强化它的工具性是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正确和多花样的引导是疏的一个思路,创新思路对于我这个方法论膜拜者也很期待。如果很多老师一起想办法,一起当手机时代的大禹,治水之劳,利泽当下功在千秋。疏,是一个温柔且人人都能接受的过程,比起野蛮粗暴叠加学生的叛逆对抗,一定不是良策。化危为机善加引导,也是在营造一个教学的和谐生态环境,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环境建设的人,一勤带三懒很吃力,勤劳的也会坚持不住变懒惰;但是三勤带一懒,这个结果就很可爱了,必须营造好环境。我也坚信一句话:你的努力就是你要成为的人。当你看到你的“诡计”产生效果时候,当你看到之前沉迷于手机游戏不能自拔的同学,回答你问题时候说,他没带手机;事实上为了自我控制游戏瘾而自觉把手机锁在宿舍的学生......这些现象值得欣慰。毕竟在传授知识时候把做人的道理得以传承,这些现象是良性的,我愿意继续探索和坚持。

作者:张永宏,四川国家开放大学--四川华新现代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负责人,智能互联专业群负责人。

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手机管理(如果学生手机管理工作依然让你头疼)(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