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市甲东镇奎湖村(汕尾陆丰甲东镇奎湖村)

秋收时节,汕尾陆丰甲东镇奎湖村的田野上正回响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垄垄红薯破土而出,体态饱满,煞是喜人。村民们忙着分拣、装箱,红薯映红了村民笑脸,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陆丰市甲东镇奎湖村(汕尾陆丰甲东镇奎湖村)(1)

“别小瞧这小小的红薯,它带动了我们村750多户农户受益,提供了50个以上就业岗位,让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2100元,这可是我们地里长出来的‘金疙瘩’。”奎湖村党委书记蔡木城说。

多年来,奎湖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落后村。尽管村庄总耕地面积多达3500多亩,但由于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农作物产出效益低、产业结构落后,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谋生,田地逐渐被丢荒。为引领该村走出困境,奎湖村党委开启探索村民致富新出路。

牵线搭桥 促成土地流转

一边是田地缺人耕种甚至撂荒,一边是种植大户想扩大生产规模,却苦于没有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奎湖村“两委”班子从这个矛盾点入手,探索形成一条“党委 新型经营主体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来集中流转全村撂荒地。由村党委牵头组织,当地积极开展“两联”活动,一头联系农户,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对外出务工群众需要流转的土地进行登记造册;一头联系种植大户,摸底调查有扩大种植规模意愿的大户,记录种植大户的需求,积极为土地流转提供全方位服务。

陆丰市甲东镇奎湖村(汕尾陆丰甲东镇奎湖村)(2)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沟通协商,甲东镇林锦清家庭农场决定承包大片土地种植农作物。可彼时,村民们却犯起了嘀咕。部分村民不了解什么是土地流转,觉得土地掌握在自己手上比较安心;一些村民想把自家田地留着当宅基地,宁愿撂荒也不愿流转。

在村“两委”干部再三努力动员后,成功说服村里1120户农户参加集中土地流转,流转土地面积约2000亩,形成了“集体引导、农户参与、利益共享”的集体经济新格局。

“要不是村党委带头,我们一家老小还在外面打工。现在我把土地流转了,加上还在农场里打工,收入比过去翻了倍,生活可比以前好多了。”一位奎湖村村民说。

品种优化 实现规模效益

奎湖村土壤、水质、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红薯。但红薯品种很多,为加大种植精准性,林锦清家庭农场对50多个品种进行对比实验种植,从中选择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成本低的品种扩大种植,最终确定短蔓型优质普薯32号新品种,并在奎湖村新增300多亩进行扩大规模种植示范。

陆丰市甲东镇奎湖村(汕尾陆丰甲东镇奎湖村)(3)

新品种适配新种植技术,该村党委积极学习新品种种植技术,组建农业机械化种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队伍。在红薯种植过程中,当地还根据各农时季节对农作物进行栽培管理,开展节水喷灌、绿色病虫害防治、科学环保施肥等农村实用技术生产管理。

同时,奎湖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涉农资金,争取税收、土地等各项惠农政策,强化扶持政策引领,配备建设机耕路、排水渠、基地整治、土壤改良和购置散肥机、收薯机、除草机等农业装备进行推广应用。

新品种的规模化种植让红薯产量大幅提升,给奎湖村每年带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值,占全村农业总产值45%,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电商助力 搭上市场“快车”

有产品亦有产量,如何让红薯提高身价成为另一难题。

奎湖村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搭建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示范基地,为企业农产品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当地还打造集红薯产品展示、区域品牌推广、网上销售于一体的展销中心,带动红薯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发展,不断提高奎湖红薯品牌影响力和市场销售量。

陆丰市甲东镇奎湖村(汕尾陆丰甲东镇奎湖村)(4)

好酒也怕巷子深,为突破地理空间制约因素,奎湖村党委探索出一条网络销售之路。该村积极对接陆丰市为农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电商平台将奎湖番薯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红薯及红薯加工产品销售打破时间和空间层面的限制,走向千家万户。村党委也紧跟网络直播带货潮流,开展多场农产品消费帮扶直播带货活动,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奎湖村优质甘薯“普薯32”绿色高效种植示范产业入选汕尾市“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项目,村民发展农业产业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乡村振兴建设再迈新台阶。

【全媒体记者】汪旭莹

【通讯员】汕宣

【作者】 汪旭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