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早年有声电影(无声时代卓别林)

卓别林早年有声电影(无声时代卓别林)(1)

喜剧,世界有两个绝对的灵魂人物,一个是卓别林,一个是周星驰。卓别林我虽从小就有耳闻,但其实很晚才看,可能是在十几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周星驰的电影我看的要早的多,大概在十来岁左右的年龄,那是90年代初期在影碟出租店里,花五毛,一块钱租来的碟片,我当然是没有钱的,主要是蹭电影看。那时我们村队里有影碟机的也就那么一两户人家,有一家邻居两兄弟跟我年龄相仿,所以趣味相投。因为别个家据说经常性的放M片,所以一般孩子都被拒之外门。

我不记得第一次看的是周星驰的什么电影,只是依稀有些当时的印象,比如黑白电视机前的小板凳与笑声,那些笑声清脆响亮,令人开怀。周星驰的那种搞笑,搞怪,没有任何预兆、来势汹汹的直接戳到了我们的笑点,为什么?我觉得有一部分是幸灾乐祸的本性使然,一部分是F英雄和主流的潜意识在作祟。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在人的基因里,本身就有一种反K的非主流的意识,同时也存在一种主流的遗传、基因顺从的意识。所以在自我的意识里,非主流干主流时,产生一种自已干自已的兴奋,好比身体的某个部位痒,用手去挠,倘若痒得越厉害,便挠的越爽越舒服。

再者,还有一点是自然性加技术性的,自然性是一种很纯粹的东西,这个很难去表述,打一比方,就好像家里的小猫小狗,它们的动作举指,让人觉的非常可爱、自然,你不会觉的它们在表演,即使它们讨好主人,仍然让人觉得自然。因为它们不懂什么叫表演,没有参杂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出来的东西就很纯粹,很舒服。周星驰的东西里有这种纯粹和自然,有了这个基调,有了这些天然的东西润滑,使的那些电影故事变的生动、有趣。技术性,是指周星驰能够很好地运用和驾驭这些纯粹的东西,从他的风格初期到风格成熟,经过不断的磨练,使得自然性和技术性得到了极好的结合。

如果我们说周星驰身上的这种东西是一种天赋,那么天赋也需要环境的培养,要让它长大。90年代的香港给了周星驰无厘头喜剧成长的最好的环境,最终使得他的个人风格长成一颗参天大树。80、90年代不仅是香港的影视业、音乐、文学有不错的成就,大陆也同样冒出一批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以及非常好的文学作品。但很遗憾,无一例外,都早早没落了,原因种种,一言难尽。

对于周星驰的作品无需我在这儿多费口舌,时至今日,他仍是有声时代的喜剧之王,至于未来,那是未来的事。

无声时代的卓别林,同样是集肢体语言的大成者,要把一个很夸张的动作做得非常自然和流畅,这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要我做一个很夸张的动作,虽然可以做,但认知和意识上,其实是有阻碍的,当我的行为受到自已认知和意识上的限制时,是不可能做到一个流畅、自然的动作加表情的。这个东西需要天赋加上些许时间和实战的打磨。作为观看者,欣赏者,对于‘自然’和‘流畅’,是有本能的欣赏能力的,这个不需要训练和培养,就像前面所说。但是,这里面有个差别,大部分人在影视方面虽然有本能的观赏水平,但同时他们也能看一些非常糟糕的影视剧,甚至也认为它们挺好。有些人则不然,当他们看过了很多很好的东西后,便再也很难直视糟糕的片子。前者,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太能理解。

我觉得,想要成为喜剧大师光有表演上的天赋还是不行的,如果对所处的时代没有更深层次的认知是理解,是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很难长久下去的,你的根基能打多深,就能站的有多稳,而‘根基’能打多深,取决于你对现实、时代的认知能力,解构能力,进而产出具有足够份量的作品。这一点,卓别林做到了,周星驰也做到了。反观,肤浅的人,结局一定是风吹烟散,只会说好的人,也一定是风吹烟散。

属于卓别林的无声时代,属于周星驰的有声时代,然而这两个时代,也随人去人老而落下帷幕。只是,现在电影的路又在何方呢?在这里,我只看见一条挂满彩灯的光明大道,却不见有故事的人的羊肠小道!

卓别林早年有声电影(无声时代卓别林)(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